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传承 > 非遗化作“摇钱树” 重庆黔江辟非遗致富路(图)

非遗化作“摇钱树” 重庆黔江辟非遗致富路(图)

2017年02月25日 12:50: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量:156 作者:钟旖
非遗化作“摇钱树”重庆黔江辟非遗致富路(图)
    濯水古镇。 钟旖 摄
图为泉孔酒售卖点。 钟旖 摄
图为泉孔酒售卖点。 钟旖 摄
图为樊宣设正在制作玉米酒。 钟旖 摄
图为樊宣设正在制作玉米酒。 钟旖 摄

  中新网重庆2月25日电 题:非遗化作“摇钱树” 重庆黔江辟非遗致富路

  中新网记者 钟旖

  “早晨售卖、中午研磨、下午烫制”这是53岁的重庆黔江区濯水镇人汪绍宣制作绿豆粉的流程,“作坊内每天200斤的成品,明早就会销售一空”。25日,在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濯水古镇内,汪绍宣告诉记者,绿豆粉制作工艺是当地老百姓的祖传手艺,现被列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更加响当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印象中大多束之高阁。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非遗处处长王发荣此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透露,根据最新普查结果,目前重庆共有17个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4110项,让非遗产业化、市场化是其下一步发展方向。在重庆黔江区共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210项,随着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融入百姓生活,化作致富“摇钱树”。

  “一斤绿豆粉卖4元(人民币,下同),春节时绿豆粉每天做500斤都不够卖。”汪绍宣自20岁起便跟随祖辈学做绿豆粉,是业内的老师傅。看着镇上的绿豆粉作坊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近50家,产品更是卖到了重庆以外省市,汪绍宣感叹,“这个非遗技艺带着百姓切实地增收致富。”

  “游客多时,我们店每天要卖至少200碗绿豆粉。我制作的小镇特色小吃香草粑能卖3000个。”在濯水古镇上开小吃店的黄素英告诉记者,绿豆粉是古镇特产,不少游客吃完还要打包带走,自己的收入比也随之翻了好几倍。

  “1000多年前,濯水镇石鸡坨就有土陶作坊和烧陶土窑,现在政府把从这里发源的土陶制作技艺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土陶制作手艺也有了新盼头。”今年60有余的非遗传承人刘沛良在濯水古镇上开辟了一间土陶工作室,近年来他在传习祖辈老手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制土坛罐为土陶餐具,推向市场后颇受游客青睐,“现在土陶每年的订单数量都在增加,还有不少外地商人来订货,我不用再担心空有手艺无收益了。”

  沿着濯水集镇行走,一条300米长道路上密布着十余家泉孔酒作坊,一时酒香阵阵惹人醉。泉孔酒制作工艺是黔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年历史。50岁的樊宣设从12岁起便跟着爷爷辈学烤酒,他告诉记者,单他家的作坊,一年便可实现30万元的收益,春节期间他便卖出了5万斤酒。

  “酒的口感,与制酒的泉水和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樊宣设说,随着泉孔酒的知名度越来越响,从湖南湖北慕名而来的买主也很多,1983年时镇上共有4家酒厂,现在镇上的酒厂发展为40家。看好发展势头,现在樊宣设决定改造旧厂房,将自家酒厂往品牌化、规模化方向改进。

  黔江除了将非遗作为助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还把南溪号子、帅式莽号、土家哭嫁、小南海渔歌等市级以上非遗文化在景区演出,让当地农民吃上“非遗饭”。

  在“国家级特色村寨”小南海镇板夹溪十三寨,游客还未进寨门,就被一阵阵雄浑的土家山歌所震撼。寨子里穿着民族服装,拿着农耕器具的演员在唱歌跳舞,演员们大多是当地的老百姓。

  43岁的何福是表演队伍里的主力军。就在两年前,他还是个四处漂泊的打工仔。“2014年,我看到寨子里的乡村旅游渐有起色,觉得很有盼头,便返乡工作。”何福说,平时他在景区内打工,在表演队里则是唱山歌、吹唢呐,“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都要为游客表演土家民俗,多的时候每月的表演收入就有上千元,让不少赋闲的农民也有了事做。”

  据了解,为使当地的非遗项目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与传承,黔江区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123”模式,为每一个传承项目出台一套政策,建立“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两个保护模式,打造传承基地、传承舞台、传承人三个传承体系。目前,该模式运行成效明显,该区约有5000余名农民吃上‘非遗饭’,亲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