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现场聚焦 > 高清组图:人民网记者实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高清组图:人民网记者实拍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2015年12月10日 08:30:15 来源:人民网 访问量:2375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村,孟小花(化名)和同学们放学后回到村子。小花有四个弟弟妹妹,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她放学后就哄着弟弟妹妹玩儿。(人民网记者 张春雷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村,孟小花(化名)和同学们放学后回到村子。小花有四个弟弟妹妹,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她放学后就哄着弟弟妹妹玩儿。(人民网记者 张春雷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小学。该校95%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人民网记者 张春雷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小学。该校95%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人民网记者 张春雷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村,一名女童在喂猪。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们放学后会帮着爷爷奶奶做家务。(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村,一名女童在喂猪。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们放学后会帮着爷爷奶奶做家务。(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0日,河南西华县东高庄小学。面对镜头,孩子们很兴奋。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平时接触到的年轻人就只有老师。(人民网记者 宋芳鑫 摄)
9月10日,河南西华县东高庄小学。面对镜头,孩子们很兴奋。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平时接触到的年轻人就只有老师。(人民网记者 宋芳鑫 摄)
9月10日,河南西华县东高庄小学。已经2年没有见过父母的马玉展(化名),告诉记者他特别想妈妈。(人民网记者 宋芳鑫 摄)
9月10日,河南西华县东高庄小学。已经2年没有见过父母的马玉展(化名),告诉记者他特别想妈妈。(人民网记者 宋芳鑫 摄)
9月17日,贵州1黔西县素朴镇,一对留守的小姐妹在做饭。妈妈因病过世,爸爸在外打工,爷爷已经80多岁,姐姐在住宿学校念初中,平日里做饭洗衣等需要她们自己承担。(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7日,贵州1黔西县素朴镇,一对留守的小姐妹在做饭。妈妈因病过世,爸爸在外打工,爷爷已经80多岁,姐姐在住宿学校念初中,平日里做饭洗衣等需要她们自己承担。(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7日,四川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小学。午休时间,二年三班的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面对镜头,同学们露出了好奇的神情。(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17日,四川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小学。午休时间,二年三班的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面对镜头,同学们露出了好奇的神情。(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14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背着弟弟走在泥马路上的曲比乌落(化名)。不远处就是一所村小,在上课的时候,曲比常常在附近徘徊。曲比给弟弟理了头彝族特色的发型“天菩萨”,“希望他能成为勇敢的人。”(人民网记者 刘茸 摄)
9月14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背着弟弟走在泥马路上的曲比乌落(化名)。不远处就是一所村小,在上课的时候,曲比常常在附近徘徊。曲比给弟弟理了头彝族特色的发型“天菩萨”,“希望他能成为勇敢的人。”(人民网记者 刘茸 摄)
9月15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拖觉镇中心校,寄宿的吉米么日(化名)和吉力么吾(化名)刚刚洗完衣服,袖口上水迹还没干。她们的父母去新疆打工,只有彝族年和火把节才回村。(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15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拖觉镇中心校,寄宿的吉米么日(化名)和吉力么吾(化名)刚刚洗完衣服,袖口上水迹还没干。她们的父母去新疆打工,只有彝族年和火把节才回村。(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10日,河南西华县,11岁的肖楠(化名)帮奶奶烧火做饭。妈妈外出打工已经5年没有回来过,爸爸只在爷爷过世的时候回来过一次,肖楠与奶奶相依为命。(人民网记者 宋芳鑫 摄)
9月10日,河南西华县,11岁的肖楠(化名)帮奶奶烧火做饭。妈妈外出打工已经5年没有回来过,爸爸只在爷爷过世的时候回来过一次,肖楠与奶奶相依为命。(人民网记者 宋芳鑫 摄)
9月11日,河南省西华县龙池头小学。天突然下起小雨,留守女童静丽(化名)捂住记者的手,问:“老师,你的手咋这么凉?我给你暖暖。”(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1日,河南省西华县龙池头小学。天突然下起小雨,留守女童静丽(化名)捂住记者的手,问:“老师,你的手咋这么凉?我给你暖暖。”(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村,留守的孩子们与老人。(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村,留守的孩子们与老人。(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小学的同学们在放学路上玩耍着回家。他们每天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回家。该校95%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人民网记者 张春雷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打改小学的同学们在放学路上玩耍着回家。他们每天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回家。该校95%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人民网记者 张春雷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董王乡打改村小学放学后,陈万莹(化名)给爸爸打电话。村子里还有很多人没有手机,每次陈万莹跟爸妈通话,都会引来小伙伴的羡慕眼光。(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6日,贵州罗甸县董王乡打改村小学放学后,陈万莹(化名)给爸爸打电话。村子里还有很多人没有手机,每次陈万莹跟爸妈通话,都会引来小伙伴的羡慕眼光。(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0日,河南西华县红花镇,记者跟随小芳(化名)放学回家。父母外出打工,小芳跟弟弟与爷爷奶奶奶一起生活,家里只有一张床。小芳每天的晚饭就是“烫面”就是开水烫白面糊糊。(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0日,河南西华县红花镇,记者跟随小芳(化名)放学回家。父母外出打工,小芳跟弟弟与爷爷奶奶奶一起生活,家里只有一张床。小芳每天的晚饭就是“烫面”就是开水烫白面糊糊。(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4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石咀村小学。图为正在上体育课的女子班。(人民网记者 刘茸 摄)
9月14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石咀村小学。图为正在上体育课的女子班。(人民网记者 刘茸 摄)
9月14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放牛的男孩日泽(化名)。父母外出务工,日泽和奶奶一起生活。每天放学,日泽第一件事就是去放牛。(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14日,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放牛的男孩日泽(化名)。父母外出务工,日泽和奶奶一起生活。每天放学,日泽第一件事就是去放牛。(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17日,云南宣威市宝山镇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打乒乓球。(人民网记者 贾玥 摄)
9月17日,云南宣威市宝山镇留守儿童之家,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打乒乓球。(人民网记者 贾玥 摄)
9月25日,成都华阳某安置房项目休息区的800名建筑工人,在中秋前夕,通过明信片集体写家书。图为一位母亲在给女儿的明信片上写道:“希望你好好学习,努力考上大学,妈妈打工挣钱供你读书,很有信心。”(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25日,成都华阳某安置房项目休息区的800名建筑工人,在中秋前夕,通过明信片集体写家书。图为一位母亲在给女儿的明信片上写道:“希望你好好学习,努力考上大学,妈妈打工挣钱供你读书,很有信心。”(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18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记者与独自照顾家族中5个孩子的留守老人聊天。(人民网记者 刘茸 摄)
9月18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记者与独自照顾家族中5个孩子的留守老人聊天。(人民网记者 刘茸 摄)
9月16日,安徽太湖县晋熙镇天台联想小学,章校长向记者介绍学校为留守儿童建档的情况。(人民网记者 贾玥 摄)
9月16日,安徽太湖县晋熙镇天台联想小学,章校长向记者介绍学校为留守儿童建档的情况。(人民网记者 贾玥 摄)
9月14日,记者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采访留守女童。(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14日,记者在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采访留守女童。(人民网记者 朱虹 摄)
9月19日,记者在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探访留守儿童。(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9日,记者在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田坎乡茨竹村探访留守儿童。(人民网记者 赵艳红 摄)
9月16日,记者在贵州罗甸县打改村探访留守儿童。(人民网记者 王钦 摄)
9月16日,记者在贵州罗甸县打改村探访留守儿童。(人民网记者 王钦 摄)
9月20日,贵州罗甸油尖小学,记者在与留守儿童聊天。(人民网记者  王钦  摄)
9月20日,贵州罗甸油尖小学,记者在与留守儿童聊天。(人民网记者  王钦  摄)
9月17日,记者探访云南宣威宝山镇一间民办留守儿童之家。这里的孩子们,一年才能见到一两次父母。(人民网记者 潘婧瑶 摄)
9月17日,记者探访云南宣威宝山镇一间民办留守儿童之家。这里的孩子们,一年才能见到一两次父母。(人民网记者 潘婧瑶 摄)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