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民族传统话“拜年”

民族传统话“拜年”

2014年01月15日 13:14:05 来源:上海静安文明网 访问量:792
 
   □ 林 炜 
    春节拜年,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的一种民族风俗,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拜年的风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域的分布也最为广阔。全世 界凡是有华侨、华人的地方,都流行拜年的风俗。这是一种民族团结的纽带。虽然自古到今,拜年的形式有些改变,过去走亲访友,联络感情,现在随着科学的发 展,有些人喜欢打电话或发手机短信互相祝贺,形式虽然改变了,但亲情和睦的精髓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拜年之风,最初是从政府朝廷中官僚之间互相祝贺的形式开始的。据《后汉六·礼仪志》载:“天子元旦(春节)幸德阳殿受朝贺,大宴群臣,赐观诸伎 乐。”就是这种“朝贺”的形式,以后历代的帝王官僚都继承了下来。唐包佶《元旦观百僚朝会》诗:“万国贺唐尧,清晨会百僚。花冠萧相府,绸服霍嫖姚。寿色 凝丹槛,欢声彻九宵。御炉分兽炭,仙管弄云韶。日照金斛动,风吹玉佩摇。都城献赋者,不得共趋朝。”由此可见唐朝政府机关互相祝贺拜年的一种盛况。而当时 这种在元旦(春节)互相祝贺的礼仪,很快就在民间百姓之间风行了。唐朝的另一位诗人薛逢则有一首专门描写民间拜年的诗,题为《元旦田家》,诗:“南村晴雪 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哪愁暮景催。长笑士林因官别,一官轻是十年回。”这是描写民间互相祝贺的 欢乐景象,也多少反映了唐朝所谓“太平盛世”中的人民生活。由于人民生活富裕了,所以会有一种不大喜欢“做官”的心意。“长笑士林因官别,一官轻是十年 回”,正是反映了当时人民“轻官重农”的一种时代背景。也可以说,从“拜年”的风俗,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社会的治乱和苦乐。如果处在一个动乱贫困的社会,人 民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又哪里有心情来互相祝贺拜年呢? 
    拜年的名称,历代也有些不同。在汉唐时期,一般称之为“元日朝会”或“元日祝贺”。到了宋朝,又称之为“团拜”“聚拜”。宋王十朋《元日》诗: “元日年年见,天涯意故长,诗篇示宗武,春色酌瞿唐。白发又新岁,黄柑非故乡。弟兄团拜处,归去愿成行。”这里把拜年称之为“团拜”。诗中的“瞿唐”,是 宋朝一种名酒的品牌,意思是一边喝着瞿唐酒,一边兄弟互相拜年。而诗人戴昺的《次韵屏翁新元聚拜》诗:“履端来聚拜,和气洽昌辰。繁衍如今日,栽培忌一 人。诗书延泽润,忠厚续长春。相祝无多语,年新德又新。”这里所称的“聚拜”,也是互相拜年的意思。 
    大概从元朝开始,民间就正式使用“拜年”这个名词了。见元欧阳玄《渔家傲》词:“绸毂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从这一首词就可能看 出,从元朝以后,民间拜年的风气就开始繁盛了。明朝刘侗、于奕正所编的《帝京景物略·春场》:“正月元旦,夙兴盥嗽,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友投 笺互拜,曰拜年也。”这里所说的“投笺”,就像现代人互送贺年卡一样。以后在全国各地的志书之中,多有记述该地有拜年的风俗。至于海峡两边的闽台同胞,也 同全国各地一样,春节拜年之风非常流行。福建的《海澄县志》载:“正月元旦无贵贱,姻友投笺互拜,曰拜年。”在台湾,祖籍闽南一带的台胞,都照闽南一带的 风俗,一般是初一、初二出门拜年,而初三不可出门,因为初三出门不利,这和福建闽西客家风俗也一样,客家人认为初三是“穷日”,大家不出门。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上一篇:有一种尊重,叫晚三秒再关门
下一篇:没有了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