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邓州“编外雷锋团”发挥雷锋精神种子作用的调研报告

邓州“编外雷锋团”发挥雷锋精神种子作用的调研报告

2014年06月25日 18:26:32 来源:中国文明网 访问量:1195

广播中原大地的金色种子——邓州“编外雷锋团”发挥雷锋精神种子作用的调研报告

  在辽阔的中原大地,邓州“编外雷锋团”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格外耀眼,他们以弘扬雷锋精神的群体形象驰名中外。近日我们到邓州“编外雷锋团”调研学习,一个强烈的印象异常深刻: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邓州“编外雷锋团”当年560名雷锋生前战友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践行着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把雷锋精神“带回家”,就像560颗种子,播撒在家乡的土地,生根、开花、结果,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他们不愧为雷锋的战友,创造了弘扬雷锋精神的传奇,他们是誉满神州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成为了“时代楷模”。他们是怎样成为雷锋精神的种子,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一)基因:雷锋精神的种子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雷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1960年8月,邓州560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恰好和雷锋分配到一个团,有幸与雷锋成为战友;他们在与雷锋共同生活、一并战斗的日子里,耳闻目睹了雷锋的先进事迹,亲身感受到了雷锋于平凡人生中体现出的伟大精神并深植于心田;他们学着 雷锋的样子工作学习和生活,真正成为雷锋精神的种子,相继复员转业后,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影响不断扩大,逐渐从南阳走向全国。雷锋精神的种子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内在的基因是什么呢?

    为了更好地发挥“编外雷锋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当地政府于2003年建成开放了“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展览馆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馆内展区由“雷锋, 我们的战友”、“与时俱进学雷锋”、“创建中原雷锋城”和“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四部分组成,运用声、光、电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布展手段,系统地展示 了雷锋及邓州“编外雷锋团”的事迹。图为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外景。(资料图由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邓州人武部提供)

  基因特质:为雷锋争光,绝不为雷锋抹黑”

   “为雷锋争光,绝不为雷锋抹黑”。560颗雷锋精神种子几乎众口一词:“我是雷锋战友,一定要为雷锋争光,绝不为雷锋抹黑”。这种强烈的雷锋战友荣誉感,是雷锋精神种子的一种催化剂,使他们化为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抱定一种坚定的信念,“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学雷锋不放松”。在几十年的岁月里,无论是计划经济年代,还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论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在农业战线;无论工作顺利的时候,还是身处逆境之中,他们都铭记“我是雷锋战友,一定要对得起雷锋,一定要以弘扬雷锋精神的实际行动,为雷锋增光添彩”。的确如此,雷锋精神种子的这种催化作用,果见显效,他们有318人担任了基层民兵连、中小学校国防教育辅导员,400多人荣获省、市及所在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称号。“争光,不抹 黑”,这正是雷锋精神种子的基因特质。

   基因本质:“听党话跟党走,自觉为党为国分忧”

  “听党话跟党走,自觉为党为国分忧”。560颗雷锋精神种子,把听党话跟党走,为党为国分忧,深深的植根于脑海,牢牢的铭记在心,都始终像雷锋 那样,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理想。因此,他们处处事事都把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党让他们复原回乡当农民,义无反 顾;转业降级安排,毫无怨言;下岗自谋职业,没有半个不字。多少年来,他们中没有一个向组织上提出过任何非分要求。

  曾由雷锋亲手缝补过棉裤,赠送过毛主席著作单行本《为人民服务》的丁士豪,1968年复原回到家乡,不久被选为大队民兵营长。在参加1969年 焦枝铁路大会战时,由于表现突出,所率领的民兵连被评为先进单位,个人荣立三等功,并应邀出席全线通车典礼大会,破例招工在铁路守护队。1973年因铁路 体制调整,守护队解散,仍回农村种地,他二话没说,愉快服从。1976年到1997年,他作为劳动模范,两次被安排在县办工厂当工人,又两次因企业破产、 改制而下岗,特别是当他同时和两个女儿一起下岗时,老伴和女儿想不通,周围的人也都议论对老丁说:“你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怎么就这样下了岗,不觉得吃亏 吗”?还有人半开玩笑的说:“学习雷锋好榜样,学来学去也下岗”。对此,老丁不抱怨、不气馁。他想的是“企业改制转轨,这是国家大局,作为雷锋的战友,一 名共产党员,识大体顾大局是本分,在党和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前,不能讲吃亏不吃亏,应该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他说服了家人和亲友,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农 村,承包土地,开荒种地,还在自己开垦的河滩地上盖了砖瓦房,在屋中贴上毛主席像,两边写上:“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他就常年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在 所承包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后来又办起了门窗加工业务,带领全家以汗水和智慧,奋斗与拼搏,开辟了在农村勤劳致富的新天地。

  宋清梅,“编外雷锋团”团长,曾与雷锋共同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并得到了雷锋同志亲笔题写在笔记本上的宝贵赠言,这是宋清梅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在雷锋精神鼓舞下,他后来成长为雷锋团团长。1985年,宋清梅从雷锋所在团团长的位置上转业回到家乡,被安排到县文明办任副主任。他 的直接领导是一名比他早几年转业的排级干部。很多人为他鸣不平说:“就凭你雷锋团长这个牌子,也得安排个像样的职务。”而宋清梅却笑着对他们说:“正因为 我是雷锋所在团的团长,是雷锋的战友,就更应该服从组织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干啥就干好啥,而不能向组织讨价还价。”就这样,他不怨职务低、不顾住房条 件差、克服母亲年迈体弱难照料等诸多困难,在文明办副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这期间,文明办主任换了6任,年龄都比他小,资历都比他浅。他却始终甘当“配角”,积极主动的干好所分管的各项工作,表现了雷锋的战友——雷锋精神种子的境界与风范。

  1986年,身为副团职干部的严文雷转业回到邓州,安排到县化肥厂当副书记。后因企业改制转轨,他从厂领导位置上退下来,儿女们也都下了岗。全家靠他500元的工资过日子,生活很困难。2003年有些企业军转干部找他商议联合上访告状,他不但拒绝来人的要求,而且还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耐心细致地 讲党员干部,不能给政府添麻烦,要为党为国分忧解难,以及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改变现有条件的道理,从而化解了矛盾。在企业工作的50多名雷锋精神的种子, 都像严文雷那样识大体、顾大局,不但自己不上访,而且主动做好他人也不上访的工作,为邓州的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对党忠诚热爱,跟党走矢志不移”,这正是雷锋精神种子的基因本质。

  基因精髓:“干一行爱一行,当好本职岗位螺丝钉”

  “干一行爱一行,当好本职岗位螺丝钉”。560颗雷锋精神种子,他们始终坚持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都是热爱本职,扎实工作,当好“螺丝钉”的典范。

    雷锋生前战友张三明,先后五次调动工作,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哪个岗位都是先进。他在担任腰店乡财贸助理驻村工作时,带领村民修 沙石路,帮助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使村民很快富了起来。在自来水公司负责安装队工作时,他深入一线带头实干,为解决城南区吃水难,第一个跳入没膝的脏泥坑, 清淤泥挖土方,铺设管道,使市民用上了多年梦寐以求甘甜的自来水。在园林绿化处工作的8年里,他顾不上照料长年患病的妻子,总是起早贪黑带着大家种花木除杂草,修剪、施肥、浇水,一年四季闲不住。有一年夏天,邓州出现持续95天大旱,他带着水车班日夜不停地拉水浇灌,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累得口鼻出血, 终于打造出24公里的绿化长廊,使邓州园林绿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被群众誉为“园林骆驼”。

  “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比雷锋晚入伍8个月,当年新兵训练结束后,曾与雷锋分在同一个连队,还睡过上下铺,雷锋指导他读好报纸,辅导他学 “毛选”的经历使他终生受益。姚政委如今也已年逾70,他特别喜欢唱《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他说,唱起这首歌,就情不自禁想起战友雷锋,他把毛主席著作 当作粮食、武器、方向盘,雷锋以自己的成长经历教我懂得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姚德奇从团政治处主任位置上转业,1991年出任邓州市第一任房管局长,当时一没办公楼,二没资金,政府只拨给5000元开办费,他不向上级叫困难,不伸手求帮助,而是动员和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艰苦创业。他整修利用70年代建造的 一座退租的三层旧楼,就把局机关和下属二级单位近百人,招呼在一起开张办公。他们精打细算,经过三年努力,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积攒下资金不菲的家底。当市政府决定建设古城路明清一条街时,毅然将准备建办公楼的11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商业门面房的建设使用,还多方筹措资金300多万元用于街道 建设,并组织本局修建开发公司,自己拆扒旧房,砖木、旧瓦能用的全部利用,降低了建房的造价成本,用有限的资金和辛勤的劳动,建成了300余间仿古门面楼 8000余平方米,使国有资产增值2000余万元。房管局成立后的几年中,为城市发展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他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用心血和 汗水相继建成服务配套齐全的6个住宅小区,50余万平方米的住宅楼,给居民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他坚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事业的发展上,把心操在干事 创业上。在任几年始终同工作人员一起,察实情办实事,走遍了大街小巷,对国有公房,一处处勘查,一栋一栋绘图造册,做到了一处一卷,有效的防止了国有资产 流失。对私产和单位公产所办理的房权,做到了一户一档,资产手续齐全,使所用公私房产全部入柜,进入档案室专人管理,结束了过去绳捆、麻袋装的混乱局面。 他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建立了公房、私房、交易市场、房产抵押、产权产籍等管理办法和规定,从而使本市房产管理步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开创了邓州市房产管 理新局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他还创新实施了国有商业门面房公开拍租,改变了过去“二房东”、“三房东”公房租金流失的局面,使国有门面商业用房租金一举增长了八倍多。这一创举开全国之先河,《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报》分别予以宣传推广。

    560颗雷锋精神种子就是这样,无论干什么,都在岗位创一流业绩,全力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这也正是雷锋精神种子的基因精髓。

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内部战友名录。(资料图由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邓州人武部提供)

基因内核:“利他助人,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利他助人,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我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生活的更美好”的人生名言,成为560颗雷锋精神种子的座右铭,他们时刻不忘,自觉见诸行动。

    城郊乡烟站站长高林富,为了使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长年奔波在田间地头,给烟民教技术、帮育苗、搞管理。有一年大片烟田发生花叶病,他带领全站职工冒酷暑、顶烈日,为群众的烟田打药治病,累得晕倒在烟田里。退休后,他仍不忘为人民做好事,自购了一辆三轮车,上面写着“编外雷锋团服务车”,义务 接送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人,为他们送上关怀和温暖。

  尽自己所能, 帮助和关爱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不胜枚举。曾为雷锋整理过遗容的邓州市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陈远友,1979年转业后,义务为患者送医30多年,义诊3万多人 次,被誉为邓州卫生系统的“活雷锋”。星光厂干部李炳武,路遇一名素不相识的癌症晚期患者,将其护送到北京,病人家属含着眼泪要送给他500元钱,表示真 诚的感谢,李炳武婉言谢绝。在市新华书店当购销员的刘三庆,一个炎热的夏天,为给乡下学生送书,他带病骑自行车50余里,书送到了,他却昏倒在地。曾在彭 桥镇农机站工作的陈万有,退休后开办农机修理部,为农民维修拖拉机、农用汽车和收割机,只收零件成本费,不要手工钱。一到“三夏”大忙季节,他顾不上收割 自家的小麦,却走村串乡为农民义务维修农机具。他舍己为人的行动,人们交口称赞。

    高集乡杨庄村党支部书记高国建,从雷锋所在团复原回乡后,当上了村里的“领头雁”。看着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对村干部说:“横下一条心, 豁上这一百多斤,也要让乡亲们致富奔小康!”架桥修路没资金,他就组织村里青壮年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承揽建筑工程,并多方筹措资金20多万元,修建了长36 米,宽6米的钢筋混凝土桥和两条长18公里的沙石路,解决了一河两岸村民多年盼望的希望之路,为发展经济架起了金桥。为解决村里用电难题,他心急如焚,不 得不把重病在身的老母亲准备后事的钱也用上了,架线用电的事很快得到了解决。他带领乡亲们不分酷暑严寒,常年累月忙碌在田间地头,修水渠,打机井,植树造 林,创立村办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功夫不负为民人,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终于走上了致富路,村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人均收 入翻了三番,400多户人家有300多户住上了“小洋楼”,小穷村变成本市的小康村、文明村。像高国建这样为民致富奔小康的,还有马武友、聂保新、杨亚斌 等,他们带出了一批市级小康村。

    在这560颗雷锋精神种子中,有的在发洪水时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激流中救人,有的帮助群众找回走失的儿童,有的资助失学的孩子上完大学……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着雷锋助人为乐、让他人生活得更美好的人生新篇章,这也正是雷锋精神种子的基因内核。

基因要素:“清正廉洁自律,当好人民公仆”

  “清正廉洁自律,当好人民公仆”。 560颗雷锋精神种子中,有一批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公务员,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相应的权力。他们人人严以律已,清正廉洁,当好公仆。

    在市公证处工作的孙绍显,先后办理过一万多件公证事务,没有收过群众一次礼、一分钱。一次他依法为台商讨回18万元本金,台商感谢不已,特意从香港寄来金项链一条、金戒指两枚。孙绍显接到礼品,毫不犹豫又把它寄回到香港。

    雷锋生前战友闫有秋,转业后在工商所当所长十多年时间里,秉公执法,认真办案,严厉打击假冒商品、缺斤短两的不法经营行为,保护工商业主的 合法经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农民的正当收入。有一次群众举报棉花厂收购棉花压称压级、烟站收烟压称。他立即赶到现场,经验证情况属实, 他不顾有人说情,硬是叫棉厂和烟站领导写检查认识错误,并按工商管理规定给与处罚,同时责令对所收棉农烟农的棉花、烟叶补齐差斤差级的款额。儿子结婚悄悄 办理,不收工商业主一份礼;翻建工商所办公楼,实行公开招标,不受施工队分文贿赂。在他的带领下,工商所连续十年被评为先进模范工商所,商户由原来的40 家发展到400家。闫有秋也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邓州市廉政奖杯。

    市公路运管所党支部副书记冯富连,二十年如一日,清正廉洁自律从不含糊,个人办事不用公车,公家的钱分文不沾,亲戚朋友违反交通规定从不说 情,孩子的工作听从组织安排,说服下岗的儿媳妇自谋职业,被群众誉为“两袖清风、近水楼台不得月”的好干部。在公安战线上的唐天礼、张天玉等,执法如山, 不留私情,不受贿赂,不吃请,成为邓州、南阳、河南省公安系统的模范。

    像雷锋那样大公无私,从严要求自己,保持一身正气,当好人民的勤务员,这正是雷锋精神种子不可或缺的基因要素。

(二)繁衍:雷锋精神种子书写新一代雷锋故事

  强健的基因催生着560颗雷锋精神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且一代一代繁衍发展。他们把学习、弘扬、传承雷锋精神视为毕生事业和人生追求,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雷锋精神种子,播撒雷锋精神。

“选种浸种”

  “选种浸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雷锋精神种子的世代传承问题,“编外雷锋团”积极建议,在当地政府、武装部和部队等各方面大力帮助支持下,自 2003年以来,已经在本市连续选派五批优秀青年作为雷锋精神种子,入伍到他们当年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部队——雷锋所在团,去接受雷锋精神的洗礼和实际锻 炼,恰似农作物在播种前的“浸种”一样,为日后的“早发芽、防病害”健康茁壮成长,创造有利条件。这些“编外雷锋团”后一代的雷锋精神种子,经过了雷锋所 在团几个春秋阳光雨露的培育和冰雪风寒的磨砺之后,已陆续返乡,成为新的雷锋精神种子,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书写着新一代的雷锋故事。

“口传身授”

  “口传身授”。毕竟雷锋精神种子都去雷锋所在团去浸种是不可能的,“编外雷锋团”把培养雷锋精神种子的主要途径放在“口传身授”上,功夫下在让 新的雷锋精神种子都能知雷锋、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上。因此,他们无论走到哪里,干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都把雷锋精神带到那里,讲到哪里、做到哪里。 在当地,学校、乡镇、社区、厂矿、机关、军营,他们常讲常新;到外地,无论路途远近、单位大小,只要讲雷锋精神,他们就欣然前往;他们还多次在济南军区学 雷锋经验交流会、学雷锋报告团巡回报告会等作报告;2012年,在中宣部、总政治部组织的学雷锋巡回报告团,他们走一路讲一路;他们的雷锋精神报告从邓 州、南阳、郑州,讲到全国,20年来先后到12个省市、45个县市作报告1600余场次,听众180万人次。他们还成立以新风文艺队、英姿腰鼓队、弘锋秧 歌队、戏曲队、盘古队为主体,近200人的“雷锋爱心艺术团”,自编自演如话剧“王老汉问路想雷锋”、音乐快板“雷锋永远活在我心中”、“雷锋歌曲联唱” 等文艺节目,宣传雷锋精神,现已参加演出和各类活动400余场次,观众10几万人。他们的演出,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耳濡目染;他们的报告,现身说 法,以身示范,真实动人,让人们切身感受到雷锋平凡伟大,雷锋精神人人可学。他们作为雷锋精神种子,播撒雷锋精神尽到了责任;培养雷锋精神种子,发挥了作 用见到了成效。特别是在当地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部队官兵,架起了一座知雷锋光辉业迹,学雷锋崇高精神,走雷锋成长道路,做雷锋精神传人,树时代文明新 风的桥梁。

“优生优育”

  “优生优育”。随着培养雷锋精神种子,弘扬雷锋精神工作的不断深入,要求加入“编外雷锋团”,争当雷锋精神种子的人越来越多,口头的、书面的、打来电话的、写信或从外地纷纷来到“编外雷锋团”的,从少先队员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表达了他们的强烈愿望。

  广大群众崇敬雷锋,向往和追求雷锋精神,愿做雷锋精神种子,这正是“编外雷锋团”560颗雷锋精神种子,为后继有人所梦寐以求的。但他们认为, 加入“编外雷锋团”,做雷锋精神种子,必须保证其先进性,必须具备雷锋精神的基因,决不能滥竽充数,要真正做到“优生优育”,健康成长。于是他们反复研 究,几经修改,出台了《邓州编外雷锋团章程》,详细阐明了团队的性质、宗旨、职责、义务、誓词、入团队条件以及组织领导等,以作为发展新的雷锋精神种子及 规范全团人员的基本遵循和行为准则。藉此,他们既积极又慎重地发展雷锋精神种子,走上了“优生优育”的道路,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

“成长壮大”

  “成长壮大”。自2000年以来,先是郑重接收房管局首批新成员加入“编外雷锋团”,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之后,每年都有新成员加入,使雷锋精神 种子队伍不断扩大,现已发展到12000余人,相继成立了房管营、少年营、青年营、交警营、电力营、大学生营、移动营、吧友营、幼师营、巾帼营、乡镇营等 和两个直属连以及雷锋爱心艺术团,成为一个以雷锋生前战友为骨干,优秀复转军人、优秀教师、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党员、先进干部职工、劳动模范及各界 先进人士组成的雷锋精神种子团队,为更好的传播弘扬雷锋精神,带来勃勃生机。


“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为巾帼营授旗。资料图

  一批又一批雷锋精神种子,继承和发扬上一代优良品质,自觉学雷锋,坚定做雷锋。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走向社会,都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优异的成绩、 良好的言行、奉献的精神,带动他人,影响社会。他们组织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播正能量的学雷锋活动,如学雷锋“我为邓州增辉”;“执勤一分钟,为群众负责 60秒”;“读好书,做好人,争当雷锋好少年”;“辛苦我一人,照亮千万家”;“热心周到服务,当好人民公仆”;“1+1爱心热线、1+1爱心超市”; “雷锋精神在我身上延续”等。电力营“三八雷锋班”班长门金梅带领全班,热情为用户服务,还十几年如一日热心帮扶孤寡老人,省地市和中央电视台多次宣传报 道她们的事迹;房管营职工刘守伟,常年累月为集体为群众做好事,人称“活雷锋”;新成员洪荣惠学雷锋热心慈善事业,为帮助聋哑人,他多方努力,从国外征集 善款近20万元。吧友营136名雷锋精神种子,以网络为平台,扶贫帮困做善事,传递雷锋精神。他们先后发贴帮助因突发脑血管病、因下肢瘫痪、因患系统性红 斑狼疮等无钱医治的病人和弱势群体,筹集善款,送去爱心,解决了燃眉之急。2012年10月,邓州市龙堰乡唐坡村村民22岁的吴英刚生完孩子,就患了白血 病,需要骨髓移植手术,医疗费用高达几十万元,她在网上求救:“只要活到孩子能叫一声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吧友营付营长金胜利得知此事,立即在网上发 贴,救助这位年轻的母亲。并向吧友营和“编外雷锋团”领导进行了汇报,商定由雷锋爱心艺术团与婚庆公司联合举办“我们都是雷锋人,与吴英心连心”广场义演 募捐活动,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人武部和军分区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远在北京的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陶克将军也鼎力相助,最终募集善款60余万元,使这位年 轻的母亲得到了及时救治,并痊愈出院。吴英感激的逢人便讲,“感谢共产党,感谢好心人,感谢编外雷锋团的雷锋人,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彭桥卫生排排长曾伟,以自己开办的医疗卫生诊所为平台,全心全意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几年来他为贫困家庭患者、大病患者免收和资助医药费近 30多万元,全排在他的带领下,常年为贫困家庭及敬老院义诊送药,敬老院的老人们称他们“不是儿女胜似儿女”。曾伟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上的事迹得到普遍赞 扬,2012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邓州、南阳和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并荣登中国好人榜。武安跃加入“编外雷锋团”后,全额出资,为学雷锋研究会提供办公用房, 购置办公用品等。2013年7月,又出资30万元,为粮食局困难企业的67名下岗职工补交了多年拖欠的养老金,使他们退休后的生活有了着落。他学雷锋、当 好人、做善事,被群众誉为“活雷锋”“大善人”。

“编外雷锋团”少年营。资料图

  “编外雷锋团”新一代雷锋精神种子,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已成为自觉行动。特别是年青一代,继承上一辈雷锋精神种子的遗 传,青春的脚步正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雷锋营,这个营成立十年来,由原来两个连49名成员,如今已壮大到15个连 2700余人,尽管成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立足校园、服务同学、奉献社会”的宗旨始终薪火相传,成为校园里莘莘学子向往的精神家园。他们品德好、学习 好,奉献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汶川大地震,他们组织的本校28个省市的同学代表齐唱歌曲《明天会更美好》,把活动视频和祝福语通过QQ传递到灾区的 四所大学,千里之外的“爱心快递”,化为强大的“正能量”,此活动被省教育部门评为高校“优秀公益活动”;第七届全国农运会在南阳举办,他们派出1300 名志愿者,活跃在各个赛场和各种服务场所,用微笑和汗水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来自全国各地宾朋的高度赞誉;他们利用专业优势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深 入农村和社区义务开展技术培训、医疗服务、文艺演出、联合举办公益活动,成为南阳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响亮品牌。他们这个集体是学校极具魅力独特的风景线, 个体是人人过硬的雷锋传人,在同学们中间传颂着一个个爱心助人的故事。龙再勇同学得知“南阳保尔”雷德聚想见爱心网站,便联合其他3名同学,无偿帮他建起 了“南阳慈善公益网”,不久就募捐善款20多万元,救助患者70多人。燕龙洋同学在生命垂危之际写下遗愿:“捐献能救助他人的一切器官,给这个世界留下自 己唯一的财产。”去世后,他的角膜移植给另一个年轻人,使其得到了及时救治……全营大学生先后400余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10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级或 学院奖学金,集体荣获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河南省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作为雷锋精神种子播撒在天南海北,继 续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已有600余人被当地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和优秀志愿者。

 (三)沃土:全民学雷锋 创建雷锋城

  邓州“编外雷锋团”雷锋精神种子不断发展壮大,使雷锋精神一代接一代薪火相传,这主要得益于中原大地这片丰厚的沃土。

  当地党委政府、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编外雷锋团”这批可贵的雷锋精神种子,播撒雷锋精神。早 在1989年南阳地委书记李金明就敏锐的提出:“雷锋精神在南阳,要开展学雷锋活动,在南阳形成一个精神文化建设的小气候。”邓州市也同样提出“雷锋精神 在邓州”,同时成立了学雷锋指导委员会,在市委统一安排组织下,雷锋战友宋清梅、姚德奇等10几名老战友组成了雷锋事迹报告小组。《南阳日报》连续不断地 刊登雷锋日记摘抄,发表学雷锋的社论,刊登南阳市领导关于学雷锋活动的讲话。199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的题词发表后, 邓州同全国一样掀起了又一轮学雷锋的热潮。1991年初,《解放军画报》编辑部主任陈德通,来邓州采访560名雷锋生前战友学雷锋的事迹,市四大班子领导 格外欣喜给与大力支持,3月份《解放军画报》以《邓州“编外雷锋团”》为题,用两个版面进行了公开报道。

    1993年3月,南阳地委书记张洪华,专程来邓州与“编外雷锋团”10几位雷锋生前战友座谈,详细了解他们学习弘扬雷锋精神的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成绩 并寄予厚望,指示邓州要在全社会宣传推广他们学雷锋的事迹。560名雷锋生前战友更加努力,学雷锋活动越搞越红火。

    1997年邓州市委、市政府、市人武部研究决定,正式成立“邓州‘编外雷锋团’”,后经民政部门注册,“编外雷锋团”成为群众性的学雷锋社团组织。

    何东成在任南阳市委书记期间,多次到“编外雷锋团”调研、座谈、关怀倍加,还带领各县市主要领导到邓州“编外雷锋团”参观学习。

    李文慧任南阳市委书记三年,5次到邓州“编外雷锋团”调研,及时指导,殷切鼓励。南阳市委、市政府、南阳军分区,联合作出了向“编外雷锋团”学习的决定。

   2012年11月3日,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授予“编外雷锋团”“学雷锋先进集体”称号暨事迹报告会,图为省委副书记邓凯为宋清梅颁发奖牌。(资料图由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邓州人武部提供)

    河南省委、省政府历任领导邓凯、支树平、孔玉芳、赵素萍、林炎志、陈奎元、李克强、王全书、任克礼等分别到“编外雷锋团”指导工作或给予高度评价,省委、省政府还与省军区联名,授予《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都对“编外雷锋团”给予极大的鼓舞。

    邓州市委、市政府对“编外雷锋团”更是情有独钟,当做“一把手工程”,他们把这一典型作为道德名片来打造、文化品牌来经营、城市形象来塑造,作为精神文明 建设和文化名市建设的有力抓手、公民道德建设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助推器,在全市广泛持续深入开展向“编外雷锋团”学习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大 力宣传“编外雷锋团”,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还把准备建市政府办公楼的300多万元钱,用于建设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他们支持“编外雷锋 团”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强调把雷锋精神融入和贯穿于一切工作中去,用雷锋精神支撑各项事业,破解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一切难点,推进事业的快速发展。

  驻邓州部队和上级领导机关鼎力相助,有力指导,使“编外雷锋团”这批可贵的雷锋精神种子,得以更好地成长壮大。邓 州市人武部为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建设和发展,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部领导兼任“编外雷锋团”的名誉团长、政委,从大事决策、日常工作到对外宣传、 展馆建设等都尽心尽力,还主编了长达25万字的《他们从雷锋身边走来》一书出版发行,为让当地乃至全国了解邓州“编外雷锋团”做出了重大贡献。

    南阳军分区的历任领导,对“编外雷锋团”关爱有加,多次发文向“编外雷锋团”学习。程德旺司令员、刘子焕、任峰、史安平政委、祝润安副政委、王波、李来征、张作和主任等,都多次到编外雷锋团指导工作。河南省军区杨迪铣司令员、杨建中、周和平政委、黄栋甲、邬援军副司令员、王文甲副政委、史衍良主任等,都分别看望编外雷锋团给予指导。济南军区司令员陈炳德上将、副司令员李良辉中将、政委张文台上将等军区首长,对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建设都分别作出指示和要求, 张文台政委还书写了“与时俱进学雷锋精神,开拓进取作雷锋传人”的题词,送给邓州编外雷锋团。

  勤劳淳朴的中原人民热爱雷锋的情感、学习雷锋的热情,是邓州“编外雷锋团”持续播撒雷锋精神的不竭动力。邓州“编外雷锋团”560颗雷锋精神种子,坚持播撒雷锋精神,成为中原大地学雷锋的一面旗帜,成为弘扬道德新风、促进和谐稳定的一支生力军,成为广大复转军人的优秀代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这既是特殊的文化现象,又是人民群众道德建设的产物。

    几十年来,中原大地学雷锋活动持续不断,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特别邓州的学雷锋活动,氛围浓厚,载体多样,亮点频现,形成了全民学雷锋,创建雷锋城的良好社会环境。雷锋塑象、雷锋大道、雷锋广场,雷锋农户、雷锋新村,雷锋机关、雷锋小区、雷锋医院、雷锋学校、雷锋交警岗、雷锋号出租车、雷锋服务窗口、雷锋企 业、车间、班组,雷锋标兵、雷锋公务员、雷锋市民、雷锋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星级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层出不穷,南阳市道德模范、“河南省 美德少年”、“感动河南十佳母亲”、“感动中原十大人物”,“中国好人”等不断涌现。

    全民学雷锋的热情与实际行动,创建雷锋城的良好社会环境,既是中原大地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也是邓州“编外雷锋团”这批可贵的雷锋精神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良田沃野。(李天文 孙隆新)

   (作者简介:李天文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孙隆新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副秘书长) 

    调研手记:在邓州“编外雷锋团”亲历的“未曾想到”

  2014年5月7日至10日,我们随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名誉主任、中华雷锋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雷锋生前战友、海军原副政委冷 宽中将专程赴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调研学习。虽然行前我们做了充足作业,阅读了大量“编外雷锋团”的事迹材料,但从踏上中原大地的那一刻,我们亲历感受 到了无数“未曾想到”:

  之一,“编外雷锋团”登上了旅游地图。从新郑 机场下机后,为了赶时间,我们在公路边随意选了一家小店简单打点饥肠,无意间翻开了餐桌上一张当地旅游地图,意外发现“编外雷锋团”作为景点醒目列在其 中。当即我便按照习惯思维发问,“‘编外雷锋团’怎么上了旅游景点图?这种宣传也需要交钱吗?”陪同我们的邓州武装部一位同志说,“河南各级领导非常重视 ‘编外雷锋团’的社会影响,‘编外雷锋团’早已成为打造中国第一雷锋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编外雷锋团”老同志推着自行车迎接雷锋亲密战友冷宽将军。孙隆新摄

  之二,骑自行车接人的“泥腿子”作风。在邓州 调研学习的几天,“编外雷锋团”的宋清梅团长、姚德奇政委陪同我们走在路上时,我们经常听到过路群众亲切的呼唤,“这不是‘编外雷锋团’的宋团长吗?”特 别是看到两位老同志推着自行车来住处迎接冷宽将军时,我不禁想到,正是这种“泥腿子”们的亲民、爱民、为民作风,才使得编团在普通群众中得到如此厚爱与无 言的褒奖。此刻,我的思绪突然转换到2012年深秋的一个雨夜。“编外雷锋团”吧友营从网络上得知22岁的年轻母亲,邓州打工妹吴英产后患急性白血病,骨 髓移植急需救助,那一夜,“编外雷锋团”在广场发起了“我们都是雷锋人”公益晚会,数不清的爱心人士参与了捐款,雨中有些老人得知后还专程冒雨回家取钱捐给吴英,小小的邓州,小小的广场,一下子挤的水泄不通,那一夜“编外雷锋团”的同志和群众为吴英筹集了10几万救命钱。后来他们再次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为吴英筹集手术治疗费,几次捐款合计60余万元。

  之三,“70后”老战士的风貌。8日晨8点, 我们抵达“编外雷锋团”团部驻地时,近40名老同志代表早已整装列队迎接,简短欢迎仪式结束后,要拍合影照,这些年逾70的老同志争先恐后搬椅子排座位, 他们在家早都是儿孙满堂的长辈,可是在这个集体,他们仍然像冲锋陷阵、充满激情的战士。在会议室里,另一幕情景同样留下了别样的感受,团长政委请老同志一 一自我介绍当年在雷锋团工作的经历时,每个人声音洪亮的答道“我是汽车连修理班”、“我是汽车连马车班”、“我是汽车连炊事班”等等,洪亮的话语中透着他 们当年与雷锋朝夕相处的骄傲,透着他们半个世纪为战友雷锋争光的执着。

  之四,节省办公楼经费建起学雷锋纪念馆。调研 期间我们参观了邓州“编外雷锋团”纪念馆,我们曾先后去过雷锋第一故乡望城和第二故乡抚顺,参观过两个雷锋家乡的雷锋馆,但眼前气势恢宏的“编外雷锋团” 纪念馆、宽阔整洁的雷锋大道却再次让我们震撼。听说这是邓州市委、市政府节省了建办公楼的经费而做出的功在千秋的巨大“德育投资”。我从心底钦佩当地政府 对学雷锋事业的高度重视。

  还有无数无数的“未曾想到”和感动。虽然调查报告已洋洋万言,但还是想把这些点滴花絮采摘几朵,以表达邓州之行带到的强烈冲击与感动。(孙隆新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委会副秘书长)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