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大学老师痴迷老道外 7年间拍摄7万多张图片

大学老师痴迷老道外 7年间拍摄7万多张图片

2016年07月15日 16:59:00 来源:哈尔滨日报 访问量:259 作者:张巍

留住老道外的旧时光

他是一名大学老师,痴迷老道外,7年间拍摄7万多张图片,记录这里独特的韵味与印记……

 

 

郝树国拍摄的北三市场。(照片由郝树国 胡振辉提供)

 

郝树国拍摄的“胡同的清晨”。

  从2009年至今,无论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哈尔滨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郝树国老师总是在老道外默默地行走、细细地端详,将自己融入道外的人群。在他拍摄的7万余张老道外照片中,每一张都记录着老道外岁月的变迁,讲述着老道外人朴实的生活和平凡的故事。

  5月,靖宇街搬迁工程开始了。郝树国天天泡在老道外,帮居民们拍下与老宅的最后合影。郝树国用一张张照片保留下了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的时光记忆,也记录下了历经沧桑的老道外的岁月风貌。

  繁华市井 老道外的“清明上河图”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们巍巍屹立的身躯见证了城市的成长历程。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有责任有义务把这里宝贵的城市遗产记录和保存下来,让它们继续发挥不老的传奇魅力。

  郝树 国对老道外就有种说不出的责任感,整天在老街小巷里晃来晃去,在北三市场中往复穿梭,看大杂院的门虚虚实实。他说,在这些大院里有的是被湮没的精彩,一砖一瓦都在讲述老道外的百年历史,平实得让人流连。他就是这样默默记录着老道外,在7年的相处中,7万余张照片呈现着老道外独特的韵味和印记。

  早上6点半,北三市场李氏熏酱的师傅在店门外支起大铁锅开始熏肉;附近的小王熟食店也点着炉子,烤炉内挂上了一圈圈洗净的鸭子;大杂院里白发苍苍的大娘步履蹒跚地倒泔水;街口报摊前老大爷正戴着花镜看报纸;甚至老宅里传来的炒菜声、叫孩子起床声,在郝树国看来,都藏着老道外人的生动故事。他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开车到道外,伴着那里晨起的炊烟开始拍摄,拍两个小时后再去上班,下班后再回到这里继续拍摄到深夜。每逢周末,他会整天在老道外拍摄。他说:“这里独 具神韵的建筑,以及在这里生活的人,我都不想错过。”

  为了 拍晨曦中的道外清真寺,郝树国一连十多天早上4点就在清真寺对面选好拍摄位置,等那第一缕晨光洒到屋顶的瞬间。他爬上正对着北三市场的楼上,痴痴地等上两个小时,只为拍下老道外“新清明上河图”的灯火繁华。他拍摄的把大杂院的楼梯扶手当滑梯的孩子、老屋树下的老妪、巷子深处穿着时髦的少妇、斑驳墙壁下透光的绿植、屋顶飞过的信鸽、楼梯下破旧的自行车……都成为老道外的记忆。

  “南七道街有一条窄长的胡同,里面住的都是外来的打工者,只能容一人通过的胡同是他们外出的必经之路。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来道外都习惯性地到这条胡同记录这里进进出出的男女,在清晨的阳光和傍晚的余晖下,拍下他们的剪影。”郝老师用一张张最朴实的照片记录下一个有温度的老道外。

郝树国给老人送去照片。

 

下雪时郝树国必去老道外拍片。

  人间烟火 老道外的老人与老宅

  “低 矮的房舍装满了你无数的故事,而我只在这一天聆听你的诉说。”这是郝老师2015年冬天拍摄南七道街253号2门一位89岁的老奶奶时说的话。老奶奶张俊芳今年已经90岁,她16岁嫁到这个院,一直住到现在。张奶奶年轻时在宏伟劳保厂上班,女儿卢淑云已经63岁了,是铅笔厂的退休职工。现在祖孙三人在老宅 里生活。

  郝老师说:“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正在老道外溜达,突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拎着泔水桶,步履蹒跚地从一个大杂院走出来。我上前帮老人倒了泔水桶,又把她扶回家。当我走进她的家,就再也挪不动步了。”

  她的家里除了一台老式电视机和一个电饭锅、两张床,再没什么家具了。老屋里的几代人瞬间凝固在同一个镜头里。从老人家中走出来后,郝老师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他先后十余次带着自己的学生、带着捐款和米面油到老人家,希望可以缓解他们生活的窘境。

  在郝树国7年的老道外拍摄中,拍大杂院里的老人与老宅的合影成为他拍摄的重要部分。他已为这里的老人拍摄、冲洗了500余张照片。

  老道外的搬迁打乱了他慢节奏拍摄老道外的计划。在近两个多月的拍摄中,对家的情感成为他在拍摄中突出的部分。他说:“搬家被称为乔迁之喜。拍道外人搬家时,我 除了感受到快乐,更感受到这里的人对老宅的不舍和眷恋。”所以不管他多累,每天晚上回家,都要将给道外人拍的照片冲洗出来,第二天再亲自给人家送过去,留下他们对家的记忆。当一张张大照片送到老人手中时,他们欢喜不已,把照片拿在手里一遍遍仔细瞧个不停。在老人们的感谢中,郝树国找到了自己拍摄老道外的真正意义。

  他把老道外所有院落的门脸、院内的场景都拍摄下来,用文字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下发生在这些大院里的故事,留存下一份珍贵的老道外人文历史资料。道外老宅的味道, 也从他拍摄的烟熏火燎的灶台、屋檐落下的雨滴、透过破旧窗棂洒进阴暗小屋里的阳光、离家远行者的背囊、老街小巷里人们脚下的路里流淌出来,唤醒人们对家最初的记忆。

  情之所系 哈尔滨人的道外“乡情”

  “来 了”,“嗯,来了”。走在道外的小街里,不论是商家还是住户,见到郝老师都熟悉地打着招呼。这里的人也把他当成了老道外人,有什么新鲜事都喜欢和他聊聊。 如果一周不去这里走走看看,他的心里总会觉得空落落的,这里的人们再见他时也会关切地问他怎么这么久没来,是不是生病了?

  越来越多的老道外人走进了他的镜头,他也同样走进了老道外人的生活。浴海大院周凤英家的红灯笼,是郝树国最长情的拍摄。每年大年初一,他都是周凤英家必等之人。周凤英说:“自从2009年退休工资涨了,我们生活得很知足,每年过年我们家都要挂上新的红灯笼,贴上对联预示一年的好光景。郝老师每年都来拍,已经坚持7年了。”

  北九道街9号院86岁的谭云方说起郝树国,就像在说自家的远房亲戚。富强大骨棒的老板姚长生每次见到郝树国,都要主动上前打个招呼;北三小王熟食店的王家明跟他聊起家乡芜湖正在发洪水,自己有些担心……

  郝树国执念的拍摄,是想用照片留住道外的“老”韵味,让人们在繁华的现代生活中,找到这个城市的根。“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拍这些破房子。起初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依旧会到这里倾听,日子久了,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有了生命。”

  郝树国原本只是为满足自己对老道外的一种情怀,没想到却唤起越来越多人对这里的深厚感情。2014年,他以一幅《胡同里的清晨》获得《中国摄影》杂志社影友展的一等奖。他拍摄的“新人文下的哈尔滨老道外”专题在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影像中国在线影展中展出的同时,他也获得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资格。

  郝树国愈加疯狂地迷恋老道外,好像身上被赋予了一份责任,他要用照片宣传老道外,留住老道外。他说:“老道外有太多的惊喜,我已经停止不了拍下去的脚步。它有一种令人安静的韵味,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可以用照片把情感根植在这里,任情感在这里绽放。”(哈尔滨日报 张巍 )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