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凡人善举 > 患癌老人不急治病先签订捐献角膜和遗体协议 平凡好人朱占华的人生咏叹

患癌老人不急治病先签订捐献角膜和遗体协议 平凡好人朱占华的人生咏叹

2014年03月17日 16:34:05 来源:哈尔滨文明网 访问量:1140
如 果不是在耳顺之年身患癌症,如果不是他超凡脱俗地要捐出自己的遗体,或许朱占华会一直快乐地生活着,并以自己乐观的心态影响着周边的人们。然而,他捐献遗 体的义举让人们错愕、惊叹,进而让人们想更多地了解他。随着记者走进他的生活,逐渐还原了——平凡好人朱占华的人生咏叹

  朱占华向记者表达捐献遗体的心愿。

    热爱生活才更懂得生命的价值

  “人总该有点信仰,有点精神。”侧坐在病床上的朱占华满面笑容,与记者侃侃而谈。如果不是高挂的输液瓶,你甚至无法认定这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

  今年春节前,一向以身体强健自诩的朱占华,忽然感觉胃部胀闷,在医院初诊为 胃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并未好转。朱占华再次来到医院,通过化验作进一步检查。医生看过结果,告诉他要有心理准备。化验结果显示,朱占华肝部有癌变的可能。孩子们要回来过年,为了让孩子们有个快乐的春节,老朱悄悄地压下了病情。正月初六,送走回家过年的女儿女婿,朱占华到医大作进一步确诊。化验结 果明确告诉朱占华,他已经身患胰腺癌,且有转移的征兆。

  得知结果的那一夜,朱占华辗转难眠。他并不太害怕死亡,但是忽然降临的噩耗 刹那间勾起了他对生活的留恋,六十年光阴一幕一幕闪过脑海,留恋中有遗憾,有思索。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他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被他人所需要。如果你的 存在还有意义,就预示着你的躯体还有存在的价值。他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因此才更懂得生命的价值。忽然,一个念头闪电似的划过脑海——我要捐出角 膜,捐献遗体!如果遗体对他人来说还有价值,就证明着一个人生命在延续。他推了推同样难眠的老伴姜丽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姜丽华忽地掀被坐起:“你把自 己捐出去了,我走的时候咋办?再说孩子们能同意吗?”“人死无非就是一把灰,留给医务人员做研究或许还有点用。我已经盘算了,你死的时候也别留骨灰,让孩 子们撒到大江里吧。”话未说完,老伴儿姜丽华已泣不成声了。

  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朱占华一直在微信上说服大女儿朱影。朱占华夫妇育有两 个女儿,都是大学毕业,这是他最自豪的事情。大女儿毕业后在苏州工作,小女儿留在了哈尔滨。朱影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父亲死后即使留下一把骨灰,也是她做女儿的一个念想,她怎么忍心让爸爸走得那么悲情呢?朱影告诉爸爸,虽说我是大学毕业生,应该比爸爸有文化,可是我的境界没有那么高,我可以允许你捐出角膜, 但是我不同意你把自己都捐出去。女儿的意见也是有道理的,朱占华多处癌细胞转移,许多器官已经无法正常移植。见无法说服女儿,朱占华索性用上了恳求:“遗体就让医生研究用,角膜应该还可用,就当我再活一次。女儿,这是爸爸最后的一个梦,你就为爸爸圆这个梦吧!”

  说服了大女儿朱影,朱占华又恳求朱影一起说服小女儿朱姜。说通了老伴和女儿,说服了兄弟姐妹,朱占华迫不及待地通过媒体,联系遗体捐助的接收单位。他太了解自己的身体了,如果迟迟签署不了捐献协议,他害怕自己最后的愿望会落空。

  签署完捐献协议,朱占华在自己的QQ上写道:“哈尔滨最近的雾霾天太严重了,火化不是增加雾霾吗?就从我做起吧,把遗体留给有用的人,这是我能为社会作的最后一点贡献了……”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凡人朱占华的非凡之举,引人深思:什么样的境界才是崇高?什么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

  心里有爱眼里才有情

  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最先想到的是捐献遗体。如此凡人善举,通过媒体广为传诵。几天时间,朱占华这个名字感动了冰城。人们不禁要问:朱占华是谁?他为什么要这么做?随着媒体的追问,朱占华的人生轨迹逐渐清晰起来,还原出一个大写的平凡好人。

  40年前,初中毕业的朱占华在东风机械厂参加了工作。由于他积极肯干,很快 被提拔为机械厂的团支部书记。朱占华有一个梦想,就是早一天加入党组织,为此,他递出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朱占华没有通过政审这 一关。他的一个伯父在香港生活,阻断了他入党的梦想。由于“海外”关系被查出,朱占华被撤销了团支部书记的职务。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他政治生命上的致命打击。

  那一夜,年轻的朱占华非常煎熬。天亮前,他终于释然了,既然不能加入共产党,就当一个平凡的好人吧,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人。

  1984年,几经工作调转的朱占华,带着自己的客车承包了阿城到双丰的线 路。整日在路上奔波,使他有了更多服务他人的机会。朱占华待人非常热情,每到转弯或者上下坡,都提醒车上的乘客注意安全。哼小曲,讲笑话,客车上不大的空 间里每天其乐融融,很快,他成了乘客的“二哥”。沿途谁家有个大事小情,谁家捎点东西,谁家要在城里买点啥,“二哥”总是有求必应。

  金城社区街道副书记甘洪江,至今还记得朱占华义送女孩的善举。一天,朱占华的客车从双丰返回,看见路边站着一个女孩,身边两个男青年在和女孩纠缠。朱占华从阿城镇再返双丰,看见女孩还站在路边,女孩大大的眼睛里充满乞求与不安。 朱占华停下车,问女孩:“你是想上车吗?”女孩点点头:“他们不让我上车。”朱占华二话没说,拉着姑娘上了车。两个男青年见状,也跟着上了车。朱占华边开 车边琢磨,如果这样到了双丰,两个不着调的家伙还会纠缠这姑娘。车开到一半,朱占华停下车,喝令两个男青年下车,否则直接把车开到派出所。两个男青年乖乖下了车,朱占华把姑娘送回了家中。

  还有一次,一位村妇被老牛顶伤,伤势严重,急需到医院接受治疗。朱占华见 状,说服了等车的乘客,空车载着农妇和她的家人,一路疾驰,直接开到了医院。农妇家人要掏钱付车费,被朱占华摆手拒绝。朱占华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是个有人心的哪能见死不救呢,我要是收这钱我就不值钱了。”记者采访时,原纸坊村的一位村民这样评价朱占华:“老朱跑这条线也赚了点钱,但我感觉对他来说钱不 是最重要的,他更看重的是德性和良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治安不太好,客车上经常混上小偷小摸的。常年在公路 上跑,朱占华对小偷小摸的能认个大概。每当有疑似小偷上车,他都大声提醒乘客,看管好自己的钱物。朱占华的提醒断了小偷的财路,小偷决定要给他点颜色。一 次,在阿城糖厂附近,十几个人围住了朱占华,要给他放点血。朱占华凛然说道:“不怕死的你们就过来,我死了能成为烈士,你们死了也是社会的混混。”朱占华把小偷们震住了,他们面面相觑,灰溜溜地逃离了现场。

  熟悉朱占华的人说老朱眼睛里有事,其实那是因为他心中珍藏着一份良知,珍藏着一份对生活、对他人的热爱。

  那条在心中延续的村道

  料甸镇是阿城区的一个乡镇,位于浅山区。宝山村和纸坊村位于一条十多里长的 大沟内,有7个自然屯。多年来,这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与外面的世界隔绝。1990年阿城市的人代会上,山里人出行不便的问题被提了出来。朱占华得知这个消息后,主动找到客运公司,放弃了已经跑熟的线路,承包下这条“兔子不拉屎”的生线。这条客运线是阿城第一条通村客运线。

  宝山村老书记林银河至今还记得,他在村部里迎来不速之客朱占华的情景。接了 客运线,朱占华没急着跑线赚钱,而是找来林银河他们沿途五个村的支部书记,一起坐车考察,选择一条把五个村都能连接起来的路线。朱占华的客车通车了,实际 的困难比想象的还多。乡下的这些原始村道,走牛车还凑合,很多地方客车简直无法通行。如果依靠乡里村里修路,一时也拿不出这笔钱。难道就这样放弃?让山里 人热起来的心再冷下去?经过几天的思考与测算,朱占华决定通车前先修路。朱占华雇车拉来沙石,把被山水冲得坑坑洼洼的村道垫平。山溪水冲出的花脸沟,只垫 沙石还会被山水冲毁,朱占华买来水泥涵管,给山水留出一条通道。朱占华一边营运一边修路补桥,赚的钱大部分又还给了这条山路。纸坊村的两个自然村落之间, 有一条山水冲出的季节河,河上原有一座木头小桥,走牛马车还让人提心吊胆,客车通过简直是战战兢兢。1997年,朱占华请来工程队,把小桥改成一座水泥 桥。小桥落成,乡村的领导都来剪彩,小桥被命名为宝华桥。这里的村民们铭记着,是朱占华为宝山村修起了通向山外的小桥。修路修桥,朱占华投进去10多万 元。老伴埋怨他败家,朱占华笑着安慰老伴:“活着一口气,死了三尺地。人得活得有价值不是?你没看见那些村民的笑脸,看见了你就会跟我一样高兴了。”

  山村里的孩子求学难、上学也难,宝山小学坐落在7个自然屯的中间,许多孩子 每天上学都要走很远的山路。最里面的红眼蛤塘,到学校的距离有5里多。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孩子的小脸冻得通红,看着让人心疼。开始,朱占华零星在路上拣 孩子,免费送到校门。车门一开,朱占华热情地吆喝:“来,快上二大爷的车。”时间一长,“二大爷”成了客车的代名词,成了孩子们的期盼。

  宝山小学原校长徐德江不能忘记,那个最冷的日子朱占华开着客车找上校门。朱 占华跟徐德江商量,让学校统计一下,每个自然屯有多少孩子,选择固定的地方一起等车,上学放学都免费拉送。从那一天起,每个村口都有几名学生,翘首等着 “二大爷”,发一声喊奔上客车。每当这时,老朱都慈爱地站在车边,和老师一起组织孩子们有序上车。春节前,原纸坊村老书记在北京读大学的孙子回来过年,闲 聊中说起朱占华,张罗着几个儿时玩伴,要去看看当年的“二大爷”,由于联系不上朱占华只好作罢。老支书眼含热泪嘱咐记者:“看见老朱替我言语一声,就说孩 子们没忘了他,走到哪都记着他呢!”

  宝山小学和纸坊小学的学生们毕业一批再来一批,朱占华的客车成了孩子们的念想,陪着他们度过一个个难熬的寒冬。不管他们成人后走到哪里,心底里永远都会珍藏着那些暖暖的记忆。

  小学校里的特殊辅导员

  宝山小学聘请朱占华为校外辅导员,这是这所山村小学能够给予他的最高礼遇。朱占华没有当个挂名的辅导员,而是想着法地为学校和孩子做些什么。

  徐德江校长还记得,那时的村小学冬季烧煤,凭票到指定的售煤点购买。由于煤 的质量不好,在炉膛里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矸石,孩子们带着棉手套还冻得小手通红。朱占华得知这个情况,主动找到徐德江,提出帮学校买点好煤。徐德江跟着 朱占华,找到老朱的朋友。朱占华恳求朋友:“山里的孩子都冻着呢,咋着也得弄点好煤呀。”朱占华多年不求人,找朋友帮忙却是为了素不相识的孩子。朋友二话 没说,批给他们足量的好煤,当天就可以拉走。徐德江来得匆忙,没有带村上的车,朱占华电话请求另外的朋友,借车把煤送回学校。对于孩子们来说,那是最温暖 的一个冬天。

  2001年暑期开学,朱占华找到徐德江,提出拉着老师和孩子们,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到阿城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去参观。阿城火车站前有一个日式建筑,据传是日本侵略时期的一个神社。朱占华给孩子们讲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告 诉孩子们不能忘记国耻,孩子们咬着小嘴唇,瞪着眼睛听着,让朱占华的心里升起一种从没有过的满足。来到位于阿城南侧的大金国国都遗址白城,孩子们爬上城墙,发一声声惊呼,感慨历史的浩瀚与伟大。朱占华当起导游,给孩子们讲解哪里是内城,哪里是大殿,在孩子们的想象里勾勒出历史的肃穆与威严。

  村里要发展经济,朱占华拉着村干部,考察刚刚兴起的双城市周家大市场;学校放暑假,他带着劳累了一个学期的老师们,到二龙山去旅游度假……

  寻常生活里的不寻常

  说起朱占华,与他做了20年邻居的周大娘眼泪先掉了下来。70多岁的周大娘 讲述了一个细节:今年春节,朱占华的女儿们回家过年,朱占华领着外孙子外孙女,在楼下堆出一个大大的雪人,还给雪人戴上一顶小帽。看着孩子们拍着巴掌欢 呼,朱占华也像个孩子似的开怀大笑。周大娘不知道,那时的朱占华已经疼痛难忍,之所以忍到年后,就是要让孩子们过个快乐的春节。过节的几天,他张罗着照 相,与大家合影,他是要把家人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2004年,朱占华检查出患有冠心病,他卖了经营多年的线路,退休在家安享生活。可他是个闲不住的人,每年都开着自驾车,带着老伴和小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朱占华自豪地告诉大家,他几乎跑遍了除西藏之外的每个省份。除此之外,朱占华喜欢爬山,在他身边聚集了一群驴友,每周都要去爬一次山。站在山巅,放声呼喊,感受来自大自然的遥远回声。热爱生活,是认识朱占华的人的共同评价。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更懂得生命的价值。

  朱占华居住的北顺社区,居民成分复杂,翻斗子车停进小院,把院子压出一道道 深沟。朱占华没有抱怨,他自己找车买来沙石,把院子垫平,为了让院子显得有生机,他又买来十余棵松树苗,在院子周边栽了一圈。十年后庭院改造,需要砍掉树 木铺上步道板,朱占华二话没说,砍倒了已经碗口粗细的松树。

  周大娘告诉记者,朱占华是个热心肠。每年开春,周大娘都和朱占华的老伴相 约,到野外去挖野菜。每当这时,朱占华都是他们的车夫和摄影师。朱占华把车停在山脚,在山坡上给他们照相。朱占华开导他们:“年龄大了要让自己开心,多出 来转转对身体有好处。”朱占华的驴友告诉记者:“老朱这人闲不住,爬山的路上看见上坡的车,也要过去帮着推一把。”

  熟悉朱占华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节俭近乎苛刻。去年到苏州看女儿,出去游 玩的时候他告诉女儿,把矿泉水瓶子灌上凉开水,在景区买水太贵。他的老伴告诉记者,她家楼下的棚子里,至今还存着两袋子他捡来的矿泉水瓶。在朱占华家采 访,记者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朱家厨房,一个面盆里装着半下清水,紧挨着暖气片放着。姜丽华告诉记者,这是老朱的发明。靠暖气散发的热量,可以让盆里的水 变得温热,就不用烧热水洗碗了。在帮助他人上,朱占华却从来不是吝啬鬼。朱占华常告诫自己,莫以善小而不为。汶川地震、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都让他热泪盈眶,开着车捐出几百元善款。积小善以成大德,老朱说,每个人都该在心中藏着一块柔软的部分,这个部分叫做人性。

  从年龄上说,朱占华绝对算是他那个年龄段的潮人。闲暇的时候,朱占华整理自 己的旅行日记,晒照片心得,与朋友网聊。虽然病情日益加重,但是朱占华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情绪。多年各地旅游,老朱觉得最好的地方还是黑龙江,他满怀激情地 写了一首歌,歌名就叫《我的家乡黑龙江》,由五弟朱占杰找人谱曲,高兴的时候就顺嘴哼唱。现在,当病痛侵袭的时候,他依然会哼起这首歌:

  北国江南黑龙江,

  粮米万石北大仓,

  北大仓啊好地方,

  秋收万石谷,

  豆粒闪银光……

  保尔·柯察金的塑造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病痛中的朱占华,想起四十年前的那个梦想,于是他端坐在桌前,郑重地写出了平生第二份入党申请书:我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记者 张育新 王东 郑植耀)

  

凡人善举的道德力量

  朱占华是平凡的,他就是村民眼里朴实的“邻家二哥”、学童眼里慈祥的“二大爷”;朱占华是个标杆,他以一个小人物的凡人善举,传递着道德的力量,为我们树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边样板。

  生命的意义在于被他人需要。这是朱占华用行动告诉我们的朴素道理。在朱占华 心里,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多么轰轰烈烈、与众不同,做好人办好事已经成为他的品性自觉、心理自觉、行为自觉。出资修桥补路,免费接送学生,在他心里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儿。正是这样的“自然而然”,让朱占华对他人的关爱坚持了几十年,既不因贫困而衰减,也不因富贵而冷漠,并在坚守与付出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收获生命的快乐。朱占华以力所能及的凡人善举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被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生命的意义。朱占华就像一团火,给人带来热情与温暖,传递着社会正能量;朱占华是一本教科书,以对生命意义的朴素理解,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

  在作为肉体的生命即将逝去的时候,朱占华表现出了超常的豁达与淡定。而检视 朱占华积小善而成大德的人格升华,人们更有理由追寻朱占华式的人生。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朱占华——从点滴小事到大善大德;从友邻爱家到关心社会;从团结互助到爱党爱国,进而在全社会培育出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哈尔滨日报评论员)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