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女英烈杨威,16岁投笔从戍,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0岁生日那天,杨威面对敌人的惨烈暴行临危不惧,奋勇抗争、慷慨就义,用年轻的血肉之躯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威武不屈的青春壮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被后人誉为“襄樊的赵一曼。”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和新四军传奇女英雄陈少敏都盛赞她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共产党的好儿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硬骨头。”2009年,杨威被襄阳市评选为“1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5年,杨威列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两次更名,彰显豪情壮志
(抗日女英雄扬威)
杨威,1921年10月8日出生于襄樊市(现更名为襄阳市,本文仍沿用更名前的名称)襄城区欧庙镇文垴村的一个书香家庭,原名欧阳英。
欧阳英6岁入私塾读书,因天资聪慧、学习勤奋、成绩一直很好。她虽生于富贵之家,却自尊上进,看不起那些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曾多次表示:“我一定要凭自己的本事考学,用钱买学业,我不上。”1935年秋季,14岁的欧阳英考入湖北省立第五中学(现襄阳五中)。1936年,鄂西北民众掀起轰轰烈烈地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生性活泼的欧阳英,常和同学们一起上街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很快成为“襄阳各界抗日敌后救援会学生工作团”的积极分子。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动员下,欧阳英和周玉琼(地下党员,参加新四军后更名为林颖,新四军著名高级将领彭雪枫的爱人)、李曼云(参加新四军后更名为王瑛)等同学,毅然投笔从戎,考入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干训团。
干训团中地下党员和国民党特务都很多,进步力量与反动力量的斗争异常激烈,欧阳英表现得相当勇敢。一次,地下党员袁哲(襄阳市卧龙镇人)获悉:政治总队的国民党军统特务企图迫害时任干训团教育长的曹获秋(全国解放后曾任上海市市长),准备趁曹外出时秘密搜查其住所,以寻找“罪证”。袁哲向地下党组织汇报后,党组织决定由她带着欧阳英、傅萍(襄阳市老河口人)连夜翻进曹获秋的住所,将一些国民党的“禁书”和我党出版的进步书刊拿走,使特务搜查时一无所获。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移至襄樊,鄂西北遂成为抗战正面战场的前沿阵地。在共产党领导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也成立了一个“政治工作队。”在曹荻秋的带领下,欧阳英、袁哲等一批地下党员被分配到“政治工作队”。到该队第七中队报到时,欧阳英将姓名更改为欧阳克敌,并豪迈宣称:“克敌是我从军的誓愿!”向他人展示了她对日作战“克敌致胜”的远大志向。
在政治工作队第七中队期间,欧阳克敌从秘密渠道获取进步书刊,潜心阅读,接受进步思想,从而产生了对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这期间,政治工作队里边的国民党和三青团的反共活动猖獗,经常对共产党进行恶毒攻击和肆意谩骂。面对这些邪言恶语,嫉恶如仇的欧阳克敌经常与之针锋相对地进行坚决斗争,宣传革命理论,以致174师政治部主任侯少林惊呼:“欧阳克敌都跑到我这里来宣传马列主义、共产主义了!”在地下党员袁哲等同志的培养下,欧阳克敌于1938年7月在襄阳城钟鼓楼图书馆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日寇大举进攻随县、枣阳,直逼襄樊。宜城战役后,日机轮番轰炸襄樊,第七中队随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迁到老河口后,欧阳克敌和袁哲被派到前线,在国民党广西部队第84军开展政治宣传工作,欧阳克敌任地下党支部宣传委员。爱唱爱跳的她在抗日前线的战壕里与士兵们生活在一起,教唱抗日歌曲、表演抗日戏剧、宣传抗日道理、鼓舞抗日士气。一次,在《放下你的鞭子》的街头剧中,欧阳克敌扮演剧中的小姑娘,她那感情充沛的表演,感动得现场观众流下了热泪,连呼抗战到底的口号。她那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感动了不少爱国将士,激起了他们的民族义愤,但也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174师政治部主任候少林专门布置三青团特务监视她的活动,并到处打探她的共产党员身份。随着各地反共磨擦事件的加剧,形势逐渐恶化,为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决定从国民党部队中撤出包括欧阳克敌在内的一部分“露红”地下党员,前往我革命根据地工作。这年秋季,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欧阳克敌和另外五位战友一起从老河口出发,经河南邓县,唐河等地,长途跋涉半个多月,最后到达了确山竹沟。
竹沟当时是我党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1938年初,河南战事告急,河南省委书记朱理治和组织部长陈少敏将省委机关由开封迁到确山竹沟。竹沟成为中共河南省委和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队留守处驻地,有“中原延安”之称,是当时闻名全国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高涨的抗日热情和新四军那平等的官兵关系,让刚从国民党军队出来的欧阳克敌耳目一新。尤其是她接融到陈少敏后,立刻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陈少敏,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鄂豫边区早期的主要领导人,经常身着灰色军装、头戴军帽、脚穿布鞋、腰束皮带、皮带上别着一支小手枪,显得特别干练。陈少敏说话快人快语、走路风风火火、办事干脆利索,在12年的革命生涯中,有“痛打日本浪人”、“扮‘贤妻’护送徐老赴湘”、“飞马比武退群匪”、“夜袭鬼子巡逻车”等不平凡经历,在鄂豫边区民间广为流传,使敌人闻风丧胆,惊叫她是“陈大脚”。而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却爱戴她,尊称她为“陈大姐”,对她的传奇故事津津乐道。当欧阳克敌站在这位比自己大19岁的老大姐面前时,看到这位叱咤风云的神奇人物此刻满面慈祥地对她们嘘寒问暖,显得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来自“国统区”的青年给予的亲切关怀和寄予的殷切厚望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暗暗把陈少敏当成自己人生革命道路上的楷模。
5月底,党组织把欧阳克敌分配到教导大队青训班学习,报到那天,她又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威。别人不解,问其原因,她自豪地回答:“以鲜血洒向抗日战场,让青春为祖国扬威!”铿锵誓言昭示着英雄为国献身的牺牲精神。考虑到百家姓中罕见“扬”姓,于是取“扬威”的谐音为杨威。
挺进敌后,经受抗日烈火洗礼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我党抗日的大政方针,决定成立中共中原局。
中原局成立以后,为了开辟华中敌后的抗战局面,便决定由竹沟另组部队东进、南下。1939年1月,中原局命令时任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李先念率领160余人组成新四军独立挺进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6月,陈少敏带领200余名部队干部战士到达安陆赵家棚与李先念部队会合,从而扩大了队伍规模、加强了领导力量,为以后组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奠定了基础。
1939年9月,中原局迁至竹沟,竹沟成为当时主张抗日的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学生向往的革命圣地,四面八方的大、中城市的有志青年纷纷投奔竹沟,寻找抗日救国的真理。
为了发展抗日武装、造就大批优秀干部,陈少敏把竹沟建成培养干部的摇篮。她把自愿投奔和党组织介绍来的青年、骨干组织起来,开办各种训练班、教导队和新兵队(对内称党训班),按“抗大”办学模式和教有方式培养抗日干部队伍。
陈少敏除了给学员讲课外,还带领学员一起上山打柴、割草、托坯、垒墙建茅棚校舍,一起外出背粮、采野菜、打豆腐改善学员生活。陈少敏坚定的革命立场、朴实的工作作风、热情的待人姿态,让当学员的杨威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以她为榜样、向她学习的决心。
1939年10月,中原局在竹沟以南的四望山召开了由豫南、鄂中、鄂东等地的党、政、军联席会议,改组鄂豫边区党委,陈少敏任代理书记,这时,从竹沟青训班结业的杨威一直跟随在陈少敏身边。
1939年11月11日,反共顽固派的确山县县长许工超纠集信阳、确山、汝阳、泌阳四县常备队和第一战区豫南游击司令代民权部队1800余人,围攻竹沟新四军第八团队留守处,该处主任王国华率少数警卫队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除部分同志突出重围外,来不及转移的伤病员、印刷工人、后方看护人员及家属200余人惨遭杀害。“竹沟惨案”发生后,陈少敏决定马上再度率一批干部战士挺进鄂中,与先期到达的李先念部会合,在敌后开辟新区。杨威闻讯,异常兴奋,坚决请缨出阵,得到批准。
从四望山南下鄂中,沿途均是敌占区,为解决途中给养,陈少敏布置大家去几十里外的地方背米,杨威带头响应。来回山路长途奔波,加上背负着沉重的粮食,大家都很疲劳,但杨威发挥天生乐观的特长,不知疲倦地奔前跑后、宣传鼓动,给大家以激励。
南下前夕,齐耳短发、体态矫健的杨威戎装紧束,显得英姿飒爽。她随陈少敏登上巍巍四望山峰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放眼鄂中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想到马上就要征战沙场奋勇杀敌,不由得心潮激荡、热血沸腾,情不自禁地放开喉咙高歌:“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陈少敏望着这位激情澎湃的年轻姑娘,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11月下旬,陈少敏率领一支干部战士队伍向鄂中进发,杨威随军行动。因沿途要穿越敌人的十多道封锁线,部队都是夜晚急行军,开始时大家都有些紧张,而胆大泼辣的杨威却表现得特别冷静沉着。她虽是个女同志,但却像男同志那样勇敢镇定;她虽是个新战士,但却像老战士那样沉稳老练。因为身处敌占区,心情激奋的杨威既不能像平常那样纵情歌唱,也不能放开胆子去宣传鼓动,只好一会儿默默地帮这个背行李,一会儿又悄悄地鼓励那个不要怕,说敌人没长三头六臂,没什么了不起!每到一处宿营地,杨威立刻去找稻草打地铺、烧热水让同志们洗脚。杨威那不畏艰险、乐于助人的革命精神,受到了陈少敏的赞赏。
部队到了湖北安陆青龙潭后进行稍事休整。青龙潭是个山乡小镇,位于安陆、应山、随县交界的白兆山麓、涢河之畔,是连接豫南、鄂西北、鄂东、鄂中的咽喉之地,也是出入鄂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通道。日、伪势力在此凭险据守、横行肆虐,直接威胁我边区的生存和发展。边区党委为保证根据地的安全,决定在此建立安(陆)随(县)工委,由胡山、杨威等同志组成,配一个警卫武装班,开辟革命新区,胡山任工委书记兼留守处主任,杨威任民运委员。
斗争环境极其艰苦,同志们把生死置之度外,顾及不到个人的吃、穿问题。当地党组织为了让同志们能安然过冬,艰难地筹凑点钱制作了数量不多的棉衣。杨威只穿着单薄的夏衣,领导上决定发给她一件男式长袍。性格开朗的杨威欣然穿上它御寒,日当衣衫夜当被。由于初来乍到、环境不熟、敌情紧张,有时一夜要转移几个地方,钻进稻草窝里睡觉是家常便饭。许多个深夜,当寒气袭人时,杨威常和其他女同志一起,蜷缩在稻草窝里,来一个“黄花焖肉”。尽管如此难熬,但杨威依然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当旭日东升的清晨或夕阳西下的傍晚,爱唱革命歌曲的扬威总是站在村头,纵情歌唱《黄河颂》、《延安颂》、《游击队员之歌》……嘹亮的歌声洋溢着她奔放的革命豪情,抒发着她豪迈的抗日壮志,极大地振奋了同志们的精神,激励了战友们的斗志。
杨威具有东方女性的柔美和细心。一个深冬的夜晚,工委的同志们正在一间房屋围着火炉准备开碰头会,杨威推门进来,腋下夹着一包衣服,同志们见了都兴奋地问是从哪里来的?杨威笑而不答,只是一件件地分发给大家。当大家都穿上新衣服时,却发现杨威穿的仍是又脏又不合体的男式长袍,革命队伍里的小妹妹,此际俨然成为关心大家的“大姐姐”了,让男同志很感动。第二天大家才知道,杨威是用“打汉奸”缴来的白布,组织当地妇女用土灰染了后赶制出来的。
当时,鄂中的日、伪、顽横行,匪、痞、氓作恶,工作环境恶劣、斗争任务艰巨,整个工委的民运担子压在一个年轻姑娘肩上的确是严峻的考验。但扬威谢绝了战友们让她到群众基础较好地区工作的好意,反而坚持要到日、伪、顽势力强大的烟墩店地区工作。此地尽管敌情复杂,但杨威毫无惧色,经常独自一人在青龙潭、烟墩店一带日夜出没,发动群众,组织“抗十团。”她先后在每个保建立了分团,并从积极分子中发展了30多名党员,建立了五个党支部。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工作局面打开了,安随工委的地方武装也由一个班发展成为拥有三个中队、二百余人(枪)的安陆大队,其中两个中队共计一百五十余人(枪)是由杨威工作的地方组建起来的。当地老百姓都知道,安随地区抗日民主政府里有个女干部叫杨威,挺有本事。她经常一身军装、腰束皮带、挎一把小盒子炮,虽然不到20岁,但会做事会动员,登高演讲、振臂一呼,成百上千的部队和老百姓都听她的话,男的积极参加新四军,女的踊跃支前打鬼子。她到哪儿,哪儿很快就成了共产党活动的范围。
1940年1月,鄂豫边区党委决定,安随工委与京(山)、安(陆)、应(城)县委合并,分别成立京(山)安(陆)县委和应城县委,杨威调京安县委工作。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暨京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旧址)
时值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范围内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处于日、伪、顽夹击中的鄂豫边区形势骤然紧张,特别是在京安地区,日、伪、顽的军事进攻和特务的暗杀活动异常猖獗:川军一部两度进攻大山头抗日革命根据地;国民党顽固县长连续杀害我区委书记和区长三人;日、伪在偷袭桑树店柏树黄村时用剌刀戳死28名青壮年,一连串的血案使得局势极为紧张。危难之际,杨威毅然带领几个工作队员奔赴安南区开辟工作,任安南区委书记。
安南地处安陆、云梦、应城三县交界区域,是新四军刚从伪、顽手中收复的新区,情况错综复杂,开辟工作困难重重。杨威迎难而上,倾注极大热情和全部心血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虽然远离县委,但杨威这个外来干部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无畏英雄气慨,坚定按照县委部署,带领工作队员穿插于巡检司、胡金店、杨家河等地日、伪据点之间的乡村,向农民宣讲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必胜的道理,充分发动当地群众,争取地方爱国民主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十人”基础上组建儿童团、妇救会、农救会等群众团体,并按照自下而上的“三三制”民选原则,改选和建立了基层抗日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府领导7万人民机智勇敢地反击日、伪的扫荡。安南地区在杨威的竭诚努力下,几经反复曲折,终于打开了局面,成为京安县委的可靠根据地。
1940年4月,京安局势急剧恶化。在国民党不断进攻,日、伪频频扫荡中,烟墩店、木梓、双河店等区的区委书记先后遭杀害的险恶形势下,县委考虑到杨威的人身安全,准备调动她的工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山征求她的意见时,嫉恶如仇的杨威愤怒地说:“革命是要流血的,但我们的血不能白流。我们抗日有什么错?国民党顽固派不向日冠开枪,反而惨杀我同胞,我们必须揭露他们的卖国贼脸,向全国人民声讨!”她不但没有同意调到环境较好的地方工作,反而要求到被日伪占领、凶险四伏的桑树店一带工作。
桑树店是大地主胡龙翔的地盘,他平时与伪军狼狈为奸、横行乡里,当地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杨威带领部分干部赶赴桑树店后,深入群众、走村访户、扎根串连,揭露伪、顽阴谋,宣传抗日救国,稳定群众情绪。为了应对日、伪、顽夹击的不利局势,杨威在原“抗十团”的基础上,组织农救会和妇救会,成立农民自卫队等革命武装,建立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进行春耕生产,开展自卫斗争。为了解除群众对胡龙翔可能带顽军还乡报复的顾虑,杨威活动地方爱国开明人士将胡龙翔从顽军驻地争取回来,发动群众对他进行斗争教育,使之收敛了气焰。这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打击了敌人、争取了中间势力、教育了群众、鼓舞了抗日的士气,使桑树店一带很快又形成了抗战的新局面。
6月中旬,边区党委根据中原局的指示,决定“发展路西”,进攻为虎作伥的彭炳文土顽部队,恢复白兆山根据地。杨威在安南辛家榨一带发动群众,给新四军筹集运输生活物资,支援部队一举歼灭彭炳文的主力第二支队,白兆山根据地得以恢复,给抗日军民以极大鼓舞。
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京安县局势又发生逆转。罗家店许友祥、雷公店的晏永宽、桑树店的谢指良等土顽先后投敌,受日、伪驱使,专干袭杀活动。一时间京安上空黑云压城,形势特别严峻。
4月,京安县委在杨家冲召开党代表大会。在分组会上,杨威分析了京安的对敌斗争形势,总结了发动群众和建党、建政的经验,强调指出了要发扬京安县各级党组织英勇对敌斗争的光荣传统,在残酷环境中经受考验,使与会同志受到了革命气节教育。会上,杨威当选县委委员、兼任妇女部长。她在主持妇女工作期间,积极组织妇女发展生产、劳军优抗,全县有五千余妇女参加了妇女救国会。通过举办妇女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优秀妇女干部担任县、区两级政权的领导工作。
这一年夏季,京安县委决定在桑树店召开区党代会。因为是全县第一次召开这样的党代会,没有经验可借鉴,加上桑树店一带日、伪、顽、我相互交错,如何开好这个会有些难度。为了取得经验,推动全县工作,县委决定派一位县委委员去指导工作。杨威主动请缨,抢挑了这副重担,为全县搞试点。
桑树店四周有日、伪、顽虎视,局势十分险恶;农民党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如何开好党代会胸中无数;当地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增大了开好党代会的难度。时任桑树店区委书记的欧阳辉为如何开好这个会而焦虑,急切盼望县委派人前来指导工作。
九月初,杨威徒步80余路山路赶到桑树店。正筹备党代会的欧阳辉见杨威来到,不禁喜出望外。她俩认识于1940年初春,一年多的风雨历程使她们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杨威放下土布挂包,就和欧阳辉谈起了工作。从代表的产生、会议的报告、议程的安排、举行的方法、会议期间的保卫、保密及应急措施,都作了周密安排。尽管会场距离敌人据点只有几里路,交通不便,吃、住困难,七、八十人的大会要在穷山沟里开四、五天,而担任保卫任务的只有二、三十人,但区党代会还是顺利地召开了。会上,杨威代表县委作了政治时事报告,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个形势;讲解了边区的斗争任务及如何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取得抗战胜利的光明前景,让与会人员深受鼓舞。时任边区党委组织部长的杨学诚参加了这次区党代会,这位高级干部在听完杨威的报告后,无限感慨地说:“想不到一个黄毛丫头,竟能作出这样高水平的报告!”
9月21日中午,区党代会闭幕。当全体代表聚精会神地听取大会总结报告时,天色骤然变黑,会场外的各村、湾锣、鼓、盆、罐的敲打声顿时从四面八方传来,许多人扯着嗓子高喊:“天狗吃日头了!天狗吃日头了!!”会议中断,党员代表们也纷纷跑到屋外跟着高喊。当天空复明,会议重新开始时,欧阳辉请杨威就这一天象给代表们作一解释,杨威即席根据科学知识,把太阳、月亮、地球运行轨道的位置关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日食”“的科学道理。最后,杨威满怀深情地说:“日食造成的黑暗是暂时的,正像我们在抗日征程中会经过一段艰苦历程一样。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很快会来到,抗日一定会取得胜利!”杨威触景生情的话语,使代表们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
桑树店区党代会圆满成功的经验很快推广到全县,为各区党代会的相继召开奠定了基础。
临危受命,敢洒热血写春秋
桑树店区党代会结束后不久,县委指示杨威到日、伪、顽共管的罗家店开展工作。为了了解日、伪情况,作好出发前的准备,她首先来到与罗家店区毗邻的桑树店区委机关所在地--小丁家湾。
经过斗争考验的杨威,己变得非常成熟老练、办事稳重、并注意斗争的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她在安陆的几件传奇经历在当地很是轰动:青龙潭镇劣绅汪光良私通日寇,经常纠集一些痞氓匪横行乡里。一次汪光良指使一伙坏人绑架了一位有爱国心的富豪之子,勒索巨额钱粮,扬言不给就撕票。为了打击日伪势力,团结具有爱国热情的富裕人家,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杨威亲自带人深入调查、弄情真像,果断派“抗十团”捉拿汪光良,在镇东门外召开群众大会,公审后予以处决,群众拍手叫好;杨威会使双枪,一次战斗中俘虏了几名日、伪军,其中两鬼子拼死挣扎,几名战士控制不住。杨威见状,拔出双枪,左右开弓,瞬间击毙了两个鬼子,战士们掌声雷动,其他几个敌人见此瞬息被震慑,再也不敢动了;因为杨威深受陈少敏的影响,革命风格和举止言谈,俩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人们把她俩分别称作“陈大脚”、“杨小脚”。
10月6日,杨威去看望在附近野战医院治病的入党介绍人袁哲时,向挚友透露了深藏内心的秘密:已与胡山建立了恋爱关系。同时表白:“个人的恋爱,应隶属于革命事业。祖国胜利之日,就是我的幸福之时!”并坚定地表示:革命不胜利,俩人不结婚!临别时,袁哲关切地嘱咐她:一要注意身体,二要注意情况,……杨威很严肃地说:“我的身体,很好。但情况很严重,革命需要坚持斗争!”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病房。
10月7日,杨威与欧阳辉再次重逢。时值中秋节,云淡气爽,清晨,天气晴好,杨威兴致勃勃地向欧阳辉提议到村外散步。俩人迎着灿烂朝霞,踏着细碎晨露,吮吸着新鲜的空气,漫步在弥漫着稻香的田野上。面对乡村美景,杨威情不自禁地轻哼着一首自己创作的《黄莺之歌》,歌中,她把桑梓树象征为可爱的家乡,把欢快歌唱的黄莺比喻成一位战士对故土的眷恋情怀,以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情愫。杨威望着湾子上空袅袅缭绕的缕缕炊烟,深情地憧憬着抗战胜利后的美好前景,向欧阳辉描绘着如何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未来农民的生活将会如何幸福美满以及如何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
早饭后,杨威例行向大家布置完工作后,就与欧阳辉和妇女委员谢清英分手,独赴新区召开区委会议,并约定傍晚到大丁家湾碰头宿营。
这天,杨威走遍了罗家店新区的村村落落,晚上,因在大堰角召开了一个干部会,来不及回大丁家湾,于是便同新区区委书记黄吉祥,干部刘光明等十余位同志临时决定住抗日民主政府交通员李贵和家里,杨威与身为村妇救会长的李贵和之妻和衣而睡。孰料这一情况被王家店秘密交通站站长张德进(国民党潜入我内部的特务)获知,马上向雷公店的顽匪头子晏永宽告密,晏匪命令盘据在罗家庙据点的伪中队长丁起国率“黑匪”趁夜突袭。杨威等人刚躺下不久,就被敌人重兵包围,杨威与黄吉祥等12名同志不幸被捕。
当天,欧阳辉趁苍苍暮色同妇女委员谢清英一起到大丁家湾等杨威。直到深夜,未见她归,欧阳辉只想着她工作忙总归会回来的,绝没想到她会猝然出事。实在是困极了,就和衣躺下。刚迷糊一阵子,蓦然听到北边远处传来一阵嘈杂的犬吠声,欧阳辉挺身跃起,急急同武工队长小黄快步跑到湾子外观察情况。但此际北边的犬吠声逐渐消失,四周陷入沉寂,欧阳辉忐忑不安地返回驻地。
10月8日天刚蒙蒙亮,迷迷糊糊躺着的欧阳辉倏地被人唤醒,接过情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原来昨夜听到犬吠的那阵子,正是杨威等12位同志被抓走的时刻。欧阳辉见杨威等人被抓,顿时怒不可遏,命令武工队紧急集合,持枪跑步朝大堰角方向前进,准备营救杨威。到了李贵和家,查看了现场后,又向罗家庙方向沿途搜索追击。终因情况不明,没寻到杨威踪迹,仅在路边稻田里拾到一些文件和杨威工作日记的碎片。营救未果,大家沉默无语,心情沉痛地返回宿营地。途经沈家岭,遇到因躲在粪窑里侥幸逃出的胡仁,这才了解到,在大堰角村杨威他们开会到鸡叫,刚刚睡熟,敌人围了上来。杨威立即烧毁了党的机密文件,准备率众人冲出去,谁知前后门已被堵死。当众多顽匪涌进屋时,杨威拔出手枪反击,但因寡不敌众,最后被捕。“黑匪”没敢耽误,连夜押着杨威等12位同志来到了30余里外的雷公镇罗家庙。
丁起国是个嗜血成性的土匪。当杨威等人被押到罗家庙据点后,丁起国就迫不及待地连夜“审问”,妄图逼迫她交待出党组织和武装力量。
“你叫什么名字?”丁起国气势汹汹地喝问。
“姓抗名日!”双手被反绑的杨威昂首挺胸,傲然回答。
“什么什么?再说一遍,叫什么?”丁起国大出意外,目瞪口呆片刻后用难以置信的口吻追问了一句。
“抗日!”杨威大义凛然,怒目而视丁起国。
“哈哈,你们天天喊抗日,把日本人抗走了没有?”丁起国厚颜无耻地反问。
“不是你们这些汉奸卖国贼为虎作伥,中国人民早就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了。你们这些无耻的东西,甘愿认日本人为老子,为日本人效劳,没有一点中国人的味儿,连畜牲都不如。”杨威怒睁秀目、义正辞严地连加痛斥。说到激愤之处,杨成飞起一脚,将插在院中央的太阳旗杆踢倒,双脚在膏药旗上猛踩,边踩边高喊:“畜牲!把你们头上的汉奸帽子也拿下来,让千人踩、万人踏!”
丁起国顿时恼羞成怒,命令4个土匪把杨威按倒在地,施以毒打,以至打断了三根扁担。杨威宁死不屈,强忍着剧疼,骂不绝口地痛斥匪徒,直到失去知觉。
丁起国见严刑拷打仍一无所获,顿感无计可施,决定第二天对英雄们下毒手。
当天深夜,京安县执行委员会主任(即县长)鲁健明听说杨威等人被捕,立即与县大队长吴天成率京安县大队进攻罗家庙据点实施营救。当激烈的枪声响起时,被捕的同志高兴地欢呼:县委来救我们啦!被绑在庙内牢房柱子上的杨威仔细听了一会儿,冷静地对大家说:“听枪声是咱们县大队的。我很感谢党和同志们的营救,但硬攻伤亡太大,不好,我不希望这样!”
可惜的是,由于黑匪们依托寨内工事顽抗,县大队最终未能攻入,营救失败。
10月8日上午11时,“黑匪”们将杨威等人押往寨外刑场,遍体鳞伤的杨威临行前从容不迫地对难友们高声告别:“同志们,没什么难过的。反正是个死,我们为祖国为人民而死,死得值得!”气急败坏的匪徒把杨威衣服撕下,只留一条短裤,脚穿草鞋,她因双手被绑,只能用摇头的方式甩动整理散乱的短发。在跨出庙门的瞬间,她安祥地对难友说:“再见吧!同志们,不要难过,我要上刑场了。为祖国为人民而死是光荣的,革命一定会胜利!”面对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的杨威,惊慌失措的匪徒急急忙忙把她拖出庙门。
这天罗家庙逢热集,街上有不少来赶集的四乡农民。杨威被匪徒推搡着走在罗家庙的小街上,她高昂着头,挺着胸膛,双目冒火,不顾一切地向四周群众高呼:“乡亲们,汉奸就要杀害我了。日本鬼子是占不长的,当汉奸是可耻的,走狗们决没有好下场,中国共产党是消灭不了的,抗战一定会胜利!”
来到刑场,匪徒们首先枪杀了新区区委书记黄吉祥和区干部刘光明,以此来恐吓杨威、杨威却毫无惧色,连呼口号。凶残的丁起国露出了豺狼本性,他手拿上了刺刀的枪,用刀尖对着杨威逼问:“你投不投降?”杨威把头一扬,怒斥道:“你这个亡国奴,莫打错了主意,我缓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丁起国恶狠狠地向杨威胸侧捅一刺刀,刺刀向上一挑再抽出来,鲜血马上喷涌而出,杨威的血肉之躯抖了一下,还是巍然挺立,高喊道:“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丁起国血性大发,疯狂地连续向杨威身上猛捅刺刀,边捅边喊:“投不投降,投不投降?”杨威仍是“狗汉奸、卖国贼、亡国奴,不得好死”地骂声不绝。杨威被捅20余刺刀,倒地后仍用尽全力高呼“中华民族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丁起国又向杨威咽喉捅了两刺刀,英雄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惨绝人寰的“拌豆腐”酷刑中壮烈牺牲。
杨威,这位赵一曼式的中原女英烈,在一群杀人不眨眼的恶魔面前,表现出了惊人刚烈、超凡毅力、坚韧意志和非凡勇气,实现了自己“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和敌人斗争到底”的铿锵誓言。她舍生取义的英勇壮举惊天地泣鬼神,让江河呜咽、日月失辉,一直为后人所敬仰。
后记
杨威等三人惨遭杀害后,无人敢收葬。直到天擦黑时,罗家庙的刘发记杂货铺老板刘定发于心不忍,对丁起国说死人不埋,乡亲们不敢来赶集,对你们的队伍也不利,匪徒们这才网开一面说:你们想咋办就咋办。于是,刘定发请了几个种田人,把三位烈士的遗体草草埋在麦田里。
1951年10月21日,时任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李先念签发了中南区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杨威被授予革命烈士荣誉称号。1962年3月,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的陈少敏从北京专程到湖北,与时任湖北省建设厅副厅长的胡山一起,在安陆县县长陈琳川的带领下,到罗家庙寻找烈士遗骸。由杨威就义时当场目击者彦传金等人的指点,终于寻到烈士被埋之地,挖出烈士忠骨。胡山边哭边把杨威遗骨装进一个坛子里,然后亲手安葬在烈士就义地旁的山坡上。
1964年,杨威烈士墓迁至雷公镇北边一座小山顶上,首次立碑。
1984年,胡山派人与雷公镇政府一道,把杨威烈士墓迁到安坪公路北边的三道岗上,重新立碑,碑的正面上书“抗日战争时期烈士杨威同志之墓”几个大字,杨威烈士这才有了安息之地。
“白兆山麓埋忠骨,涢水河畔留芳名”。杨威烈士离开我们已经84年了,但她的英雄悲壮事迹至今仍还在襄阳和安陆人民中间传颂。每逢清明节或杨威烈士牺牲忌日,襄阳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都要组织人员到英雄的故里或就义地举办祭奠活动,以缅怀英烈。
(作者系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襄阳市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插图:韩新祥
来源: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