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旗袍文化 > 特写:收藏旗袍的“花样年华”

特写:收藏旗袍的“花样年华”

2017年12月10日 21:59:50 来源:新华网 访问量:236
(图文互动)(1)特写:收藏旗袍的“花样年华”

  在香港跑马地山村道,袁建伟介绍他收藏的旗袍(10月20日摄)。

  第一次见到袁建伟,是在香港跑马地山村道上的一幢法式老建筑。拱桥窗户、火炉烟囱、拼花地砖,无不透露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古典建筑的特色。沿着木楼梯来到二楼,袁建伟的工作室就位于其中。眼前这位“80后”年轻人看起来时尚而斯文,而他却已是业界小有名气的旗袍收藏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街头随处可见妆容精致的女子,穿着一身高领、圆襟、过膝却不失性感的旗袍,一如电影《花样年华》里的场景。起源于清代的旗袍,在上世纪30年代发展到巅峰,很快便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后来受到西式成衣的冲击,有人感叹旗袍的“花样年华”不再,而如今各式各样的旗袍仍然可以在袁建伟的工作室中找到。

  新华社记者刘昀 摄


(图文互动)(2)特写:收藏旗袍的“花样年华”

  在香港九龙塘培道中学,林希桐(左一)和同学们在学习制作旗袍(11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昀 摄


(图文互动)(3)特写:收藏旗袍的“花样年华”

  在香港九龙塘培道中学,封有才(左一)教学生们制作旗袍(11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昀 摄


(图文互动)(4)特写:收藏旗袍的“花样年华”

  在香港九龙塘培道中学,封有才在教学生制作旗袍(11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昀 摄


(图文互动)(5)特写:收藏旗袍的“花样年华”

  在香港跑马地山村道,袁建伟整理他收藏的旗袍(10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昀 摄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