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正能量网 | 徐迟:勇当沸腾生活的记录员

中国正能量网 | 徐迟:勇当沸腾生活的记录员

2024年11月20日 07:50:35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量:711 作者:刘阳扬

徐迟(1914—1996年)

1978年2月16日,本报头版头条转载刊发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号召广大科学家和知识分子“要刻苦学习,要研究新问题,要攀登科学高峰,要努力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争取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徐迟翻译的《瓦尔登湖》

1978年,徐迟(左)在昆明采访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徐迟诞辰110周年】

  自20世纪30年代踏上文坛开始,徐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还翻译了不少外文作品。他的诗歌灵动多变,散文余韵悠长,译文质朴典雅,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更是成为“科学的春天”的时代象征。

  1963年3月,徐迟在《一些速记下来的思想》中写道:“我们这时代的生活在沸腾。我们这时代的报告文学家是幸福的人,他们是这沸腾生活的见证人、记录员。我们有过那样的幸福的时刻,在手指握着笔管的时候,感觉到了我们的革命生活的脉搏。记得我曾睡在一个建设工地上,我以为我睡在共和国的跳动的心房上。”这是徐迟对自我的期许,也是他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回望徐迟丰富的创作生涯,他在做好沸腾生活见证人与记录员时的一些思考和作为,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1.“让我们新诗人把想象的翅膀展开,并且拍击起来”

  徐迟是浙江南浔人,1914年出生,在家乡度过了少年时代。1931年,他考入东吴大学文学院,主攻外国文学。1933年他进入燕京大学借读,在冰心的诗歌课上,读到了雪莱、拜伦和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等人的诗,对诗歌的热爱一发不可收。随后,他开始在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上发表译诗和诗评,并着手创作诗歌。受西方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他在诗中注重意象的运用和主观情感的表达,比喻新奇,诗句灵动活泼。他特别关注诗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呈现,敏锐地触及城市生活有关时间、工业文明与现代化的主题。比如,《都会之满月》以“夜夜的满月”对应“立体平面的机件”,发现月色下“短针一样的人,长针一样的影子”,借这类意象表现都市文明秩序下人类的生活体验。

  徐迟还将诗心寄托在乡间月色和田园牧歌之中,以古典文学中的“月”“桥”“树”等意象,表现闲适的生活节奏和温情的乡野体验。在《春天的村子》《月明之村》《江南人》《故乡》等诗作中,徐迟塑造了“河水之滨”小村庄和“划着木船”的江南人,在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观和细腻丰富的日常节奏中,构建了江南故乡的美好图景,也寄托自己无限的依恋。

  他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时代的脉动保持一致。20世纪40年代,徐迟创作了《中国的故乡》《历史与诗》《诞生》《人民颂》等主题诗歌。50年代,他以《春天来了》《在明亮的阳光下》歌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盛况,“我听见过炼铁厂的热风炉的呼啸,也曾在天涯海角听到过九级风咆哮,但国庆日的欢呼声,盖过了所有的那些声音”。随后他以记者身份,先后前往鞍山、长春、沈阳等重工业生产城市采访,创作了一批写实性的工业题材诗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场景和经济发展面貌。1957年,《诗刊》杂志创刊,臧克家任主编,徐迟任副主编,他将自己对诗歌的热情投入刊物的编务工作中。

  1979年2月,在一次诗歌创作座谈会上,徐迟在发言时强调“诗是倚天长剑,诗是火把”,呼吁“让我们新诗人把想象的翅膀展开,并且拍击起来,为四个现代化歌唱而且战斗,为四个现代化燃烧而且飞翔吧”。他以真挚的热情和生命的激情,为当时的诗歌创作定下基调,描绘美好的发展蓝图。

2.“内容主要是新事物的报告,而形式却是优美的文学”

  徐迟一直对报告文学这个文体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他将报告文学视为“报晓”的、“曙光”的文学,认为报告文学“是新的文学,是美的文学,它是坚定信心的文学,它是纯洁信仰的文学,它是崇高信誉的文学”。而他的作品也成为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见证。

  1937年,他以亲见亲闻为素材,创作了《大场的一夜》《孤军八百》等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作品。在20世纪50年代,他以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为题材,创作了《汉水桥头》《一桥飞架南北》《通车记》等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场景和通车的雄壮景观,塑造了数位桥梁工程师的形象,开启了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关注。

  在新时期,徐迟的创作进入高峰,推出《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在湍流的涡旋中》《生命之树常绿》等一批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他重点关注自然科学领域,选取一批在学术上勇攀高峰、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如陈景润、周培源、蔡希陶等,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研究内容和日常生活,力争准确、全面地把握人物,进一步丰富了新时期文学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并且呼唤社会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强调知识与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于《人民文学》第1期。此时恰逢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这篇作品的问世掀起了一股热潮,陈景润也成为家喻户晓的学习榜样。《哥德巴赫猜想》联通了新时期文艺的复苏和科学精神的重建,为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奠定了整体性的创作基调。《哥德巴赫猜想》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重视科学事实的再现,也着力运用审美思维塑造人物形象。他大胆引用数学专业论文的部分内容,按说这是文学写作的一个“禁忌”,但是徐迟的目的是展现科学家严密的逻辑推理,以陌生化彰显科学知识的神圣性,同时又将数学论文进行形象化描述,“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此后,徐迟的写作转向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普及,写下《雷电颂》《来自高能粒子和广漠宇宙的信息》《计算机:迷人的精灵》等科普作品。他也关注宏观层面的社会建设,推出了《刑天舞干戚——记葛洲坝》《汽车城观感》《神“计”妙“算”小型机》等记述高新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作品。在他的笔下,科学与文学是相互贯通的,可以有机结合。而且,他始终以诗人的情怀和笔触创作看似有些“生硬”的题材。1984年,在《报告文学的时代》中,他写道:“报告文学的作者,既要写出有丰富生活和深刻内容的历史风貌来,并要写得有光华四溢的艺术文采。”在他看来,报告文学“内容主要是新事物的报告,而形式却是优美的文学”。在徐迟的作品中,事实性和审美性真正做到了彼此促进、相互融合。

3.“游记文学可以攀登哲学的高峰,思想的高峰”

  徐迟对各种文体均有涉猎,除了广为人知的报告文学和诗歌之外,还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小说、散文、杂文等。他的创作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内在一致,形成了富有个人风格的美学特色。

  在徐迟的散文中,游记别具风格,既有寄情山水的《莫干山露营记》《大帽山纪游》,也有反映中国社会建设的《西行气象万千》《井冈山记》,更有兼具自然性和人文性的《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美国,一个秋天的旅行》。他在出游之前要进行许多准备,目的地的图片、报道、地方志、地图等,都是要精心收集的资料。他将撰写报告文学时惯用的科学思想方法,也运用到游记的写作之中,提出游记应该包含地理、气候、风俗、文化等具体的科学记录。他推崇《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希望能以准确的方式记录山川大地,为后续科学研究工作的展开做足准备。

  徐迟特别看重散文的思想性,推崇“文必以理为主,理亦因文而明”的创作态度,尤其欣赏鲁迅的那些深刻、锐利的散文,认为其立“片言”而有“警策”,能够发出为真理而斗争的声音。他撰写游记,是为了情感的抒发,也是为了表达深沉的哲思,明确“游记文学可以攀登哲学的高峰,思想的高峰”。

  打通小说和散文文体,追求风格、文采与思想的统一,这种开放的文体观念在徐迟晚年的写作中尤为显著。他的自传体长篇作品《江南小镇》,以回忆录形式展现了他个人的成长生活经历,在历史的波澜中记述着自己的文学生命和革命生涯。这部作品规模宏大,将整个20世纪的历史徐徐展开,人与事都凝聚在“水晶晶”的江南风景之中。那些有关战争、革命、自由、爱情的话题,与故乡的爱恋凝结在一起,形成宏阔又悠然的审美体验。徐迟的家乡在浙江湖州南浔镇,这是他人生的起点,也是他文学事业的起点。在《江南小镇》的开篇,徐迟用66个“水晶晶”表达自己对故乡纯洁的眷恋之情:“这里有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日月,水晶晶的星辰,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他从小镇的历史入手,将个人经历与地域民俗紧密相连,用审慎和反思的眼光剖析历史,以及自己的内心。他笔下的那些人和事,不仅是他个人的剖白,更是一代人真实的侧影,呈现出动人而真诚的史诗特性。

4.“吸收中外文艺精华的总和”

  在艺术观念上,徐迟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比如,他钟情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艾略特、洛尔迦、里尔克等诗人也十分关注,曾经撰写长文《意象派的七个诗人》介绍他们的诗歌主张。他写道:“现在少有人再提出意象派来,它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它也永远不会消失了。有人说,自由诗解放了诗的形式,意象派却解放了诗的内容。它是一次实验,它解放了诗的形式和内容两者。经过这个运动,诗开始在浩荡的大道上前进了。”

  他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始于读书阶段接触的现代派作家,惠特曼、艾略特、海明威、里尔克等都是他的研究对象。徐迟还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翻译了雪莱、拜伦、海明威等众多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托尔斯泰系列作品和《托尔斯泰传》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献。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夏衍等人策划出版一套“美国文学丛书”,徐迟负责翻译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在当时译为《华尔腾》。据徐迟在《江南小镇》中回忆,他在夏天着手翻译《瓦尔登湖》,开始遇到了一点困难。后来,真切而又深沉的文本感染了他,他的翻译工作愈发流畅,整个夏天都沉浸在宁静而凉爽的湖畔风光之中。《瓦尔登湖》倡导自然朴素的生活态度,在美妙的风景描写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这与徐迟的诗文创作风格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在序言中,他写道:“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地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徐迟对这部作品饱含深情,事实是他的译笔格调优美、意境丰富,具有音乐性和韵律美,受到翻译界和读者的一致认可,在数十年间不断翻印,畅销至今。

  在徐迟看来,中国新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中外文学在交流、融合之中共同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1978年5月,徐迟撰文祝贺《外国文学研究》季刊创刊,他主张“吸收中外文艺精华的全部总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拓宽我们自己的文学疆域。他坦言“外国的东西我看得很多,而且我承认,我是受外国文学培养的”,但他鲜明指出自己不愿意“做外国文学的俘虏”,而是要成为它的主人,“占有它,使它为我们服务”。

  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徐迟坚持将时代的激荡、生活的丰盈、文化的碰撞、心灵的宽阔和审美的趣味贯通起来。他在文体上不断探索,追求风格的转换,是兼顾创作、评论和翻译等领域的“多面手”,为当代文学的丰富性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作者:刘阳扬,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上的徐迟足迹

 ● 1959年7月27日,刊发徐迟的文章《漫谈叙事长诗》,其中写到,长诗要展开来写,可是,写的总得是诗。而诗,却是一种精练的艺术。不仅要求表现崇高的精神、深刻的思想,还要求高度的概括、完整的结构、巧妙的构思等,句句斟酌,字字推敲,还要讲究音韵和格律。长诗要使展开来写和写得精练这两者统一起来。建筑物很大,但每一个部分都得精雕细刻。长诗不但要叙述事件,而且同时要抒发感情。长诗要把叙事和抒情两者适当地、美妙地结合起来,犹如亭台楼阁和花木之胜要有一个和谐的布局一样。短诗不容易写,凡尝试过的人都知道。长诗自然不会比短诗容易些。短诗写不好,尽可以一笑置之;长诗写失败了,可就伤心啦。而长诗,要求创造出人物来,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要求深刻的思想,大量的精辟的诗句,要求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因此,我们是可以下这样的结论的:长诗不容易写。

  ● 1978年2月16日,本报头版头条转载刊发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编者按”这样写到,我们高兴地向大家推荐《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迟同志深入科研单位写出的这篇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热情讴歌了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科学高峰中的顽强意志和苦战精神,展示了陈景润对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这一著名世界难题的卓越贡献。广大科学工作者和知识分子会从这里受到鼓舞,受到教育,受到鞭策;广大工农兵群众读过以后,也一定会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优秀的科学家和这样出色的科研成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 1978年5月21日,刊发徐迟的文章《散文与骈文》,其中写到,这所谓骈体,包括我国古代的骈文,形式上的美,应当包括辩证法精神和内容的深刻性。这似乎可以提倡;这至少值得学习。如果散文之中有一些骈体,便可生色不少;那么骈体之中,含辩证思维,就更加精湛。既掌握了散文,又熟悉了骈体,则上山可以打虎,下海可以擒龙。要散则散,欲骈就骈。以散为主,以骈为辅。继承了传统,不妨碍创新。如果专写骈文,那种形式就会变成了沉重的镣铐,并不可取。我们主要就是写散文,散文是不受束缚的奔放的思想与感情,其中不妨增添点骈体文句,亦可以增添一些色彩,或使本来丰富的色彩,集中凝练,分外动人。

  ● 1996年7月24日,刊发徐迟的文章《我爱书店》,其中写到,那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很大。简直像一个皇宫,比中华书局小不了多少,真是琳琅满目呵,走进去就不想出来。那么多的好书,书是香的,是美的,我的魂都掉在里面了。书是贵的,但也真是比较便宜的了,书是那么精彩的东西,几毛钱就买一本了。贵的书买不起就不买,便宜的书就买它一两本,便宜的书不一定不好看,价钱贵的书也不一定那么好。到北新书店去买鲁迅,到现代书店去买戴望舒。上海四马路有那么多的书店。

  ● 1997年7月23日,刊发李德伦等的文章《音乐家的徐迟》,其中写到,许多朋友知道徐迟酷爱音乐,其实他不仅是个音乐爱好者,还做过不少音乐工作。早在30年代后期,少年李德伦就在北京图书馆借到徐迟介绍西洋音乐的《歌剧素描》和《到音乐会去》(是一本介绍交响乐曲目的书),须知当时音乐书籍特别少,书店里能看到的只有丰子恺的《音乐入门》之类,所以怎不叫他当时欣喜若狂直到今天还记忆犹新?!徐迟在《江南小镇》中写着:“我从小就热爱西洋音乐,我是在孤儿院的铜管乐的音乐声中长大起来的。”“我在婴儿时期就每天都能听到孤儿院里的西乐演奏。院里有钢琴,父亲有一把小提琴,他能拉一些小曲子。孤儿院和中国体操学校都有风琴,我经常能听到伴奏合唱的风琴音乐。”童年的影响使他一生钟情音乐。

  ● 2008年10月22日,刊发周明的文章《徐迟与〈哥德巴赫猜想〉》,其中写到,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里,我陪同徐迟到了北京西郊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接待我们的是数学所党支部书记李尚杰同志。老李动情地向我们讲述着“小陈”钻研科学的故事。不一会儿,进来一个个头儿不高、面颊红扑扑、身着一套旧蓝制服的年轻人。他就是陈景润,一个十分朴素的数学家。李尚杰向他说明我们的身份和来意后,我又特意向他介绍说:我们特约徐迟同志来采访你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难关,登攀科学高峰事迹的报告文学,准备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他紧紧握住徐迟的手说:“徐迟,噢,诗人,我中学时读过你的诗。哎呀,徐老,你可别写我,我没有什么好写的。你写写工农兵吧!写写老前辈科学家吧!”徐迟笑了,告诉他说:“我来看看你,不是写你,我是来写科学界的,来写四个现代化的,你放心好了。”小陈笑了,天真地说:“那好,那好,我一定给你提供材料……”为了写好这篇报告文学,徐迟进行深入采访和大量调查研究。经过艰苦的梳理、思索和提炼,反复斟酌,几番修改,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终于完成。《人民文学》以醒目的标题,在头条位置发表。

  (刘江伟整理)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