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中国正能量网 || 理论研究 | 新四军第五师的特殊历史贡献

中国正能量网 || 理论研究 | 新四军第五师的特殊历史贡献

2024年04月10日 18:00:50 来源:大悟新闻 访问量:704 作者:宋国昌

回顾总结八十多年前新四军第五师建军前后,在特殊历史环境中艰苦卓绝的独立奋战历程,所做出的特殊历史功绩,以及创造出来的特殊历史经验,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01
五师所处的特殊历史环境


行军途中的李先念(左一)
八十多年前,李先念率领的160余名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挺进武汉外围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七年间,所处的历史环境是极其特殊的。
第一,敌情复杂,形势险恶。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武汉外围的城镇及铁路、公路、长江、汉江等交通沿线,日寇共驻有六个师团、两个旅团十五万日军(一说八个师团、两个旅团二十一万八千日军)、八万多伪军,并且拼凑了不少伪政权,建立了六百多个据点,使这里成为“侵华日军兵力密度之最”的地方。而周围的广大山区及农村,则被四十万国民党正规军和十几支地方游击纵队所据守,并且不少地方歹徒匪类趁机作恶,游击武装蜂起,司令多如牛毛,霸地割据各自为政,致使敌情异常错综复杂,社会秩序极端混乱。五师组建前后,面临的这种强敌虎视、杂匪横行的特殊险恶环境,是全国其他抗日根据地所没有的,唯独新四军第五师必须正视面对,克难前行。
第二,孤悬敌后,独立作战。作为孤悬敌后、独立坚持武汉外围抗战的五师,由于其所处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国民党始终没有承认其在中原敌后进行抗战的合法地位;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国民党顽固派部队,一直把五师视为眼中钉,企图加以消灭;五师与兄弟部队隔绝,不能得到兄弟部队的支持和支援,不得不独立对敌作战;加上五师远离新四军军部,与军部联系非常困难,不能及时得到军部的领导和指导,一切工作主要靠发挥主观能动性。多种因素叠加,使得五师生存、发展、壮大之路,走得特别艰难。所以,1942年7月21日,党中央从全局考虑,决定五师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坚持在武汉外围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直至抗战胜利。五师的这一独局面的环境及特殊地位,是新四军其他六个师和一个独立旅所没有的。
第三,重兵压境,胜败攸关。雄据华中腹地、扼控江汉要冲、横跨平汉铁路两侧的中原地区,其地理位置在战略上十分重要。扼守住此地区,不但为我军守住了解放区的南大门,而且像一把利剑插在蒋介石的心脏,更是国民党大军出川攫取华东、华北、东北的咽喉要地。因此,活动在这一地区的五师,成为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夺取全国胜利果实的严重障碍。于是,为了争夺这一战略要地,云集重兵、扫荡中原、围歼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五师,以解除后顾之忧,便成为蒋介石准备发动全面内战的首要选择。因此,在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便派出二十几个师和九个游击纵队的三十多万强大兵力,从西、北、东南等方向猛扑过来,对中原地区实行分割合围和经济封锁。重兵包围和逐步挤压,使五师很快陷入生死存亡的险境,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02
五师的特殊历史功绩


由于新四军第五师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经过艰苦卓绝的独立奋战才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其历史功绩也是特殊的。

第一,铸造了一支五万多正规军的中原地区敌后抗日劲旅。1939年1月17日,李先念率领160余名新四军干部战士的弱小队伍,犯险大胆南下,挺进武汉外围,孤悬敌后,在日、伪、顽活动猖獗的地区求生存图发展,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是需要有大智慧的。南下途中,大智大勇的李先念站高看远,一边向当地党组织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一边将分散的抗日游击武装统一组织起来,整合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统一打出新四军的旗帜。这一勇敢举措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使抗日武装部队像滚雪球似的迅速扩大。李先念仅用一年时间,就把一支弱小的抗日武装,发展成为拥有六个团队、三个游击总队、共九千余人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从而在武汉外围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到1941年4月5日五师成立时,已成为下辖三个正规旅、两个地方游击纵队和区党委警卫团、总兵力为一万五千余人的抗日劲旅。五师成立前,在险恶而严酷的环境中,用如此短的时间,取得如此显赫的建军功绩,实属难得。
五师成立前后,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原局的领导下,果断亮起新四军的抗日大旗,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独立自主地放手发动群众,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武装,建立根据地,并在发展中加以巩固,在巩固中谋求更大的发展,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从而在日、伪、顽三角夹击之中占有一席不败之地。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五师,不辱历史使命,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期待,在中、日两军相持的前沿地区,长期孤悬敌后,处于日、伪、顽严重夹击之中仍不屈战斗。特别是五师建成以后,在敌我犬牙交错、敌情错综复杂、斗争环境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制定的正确路线,依靠豫鄂边区党政军民组织的共同努力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高举抗日大旗,敢于向敌亮剑,主动对日、伪作战,勇敢反击顽军的进犯,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浴血奋战,顽强抗敌,逐步成长为日益正规化的游击兵团,军事政治素质日益提高。五师不仅善于进行灵活的游击战,而且能进行较大规模的运动战,坚持、转战于鄂豫皖湘赣边区,粉碎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扫荡,抗击了国民党顽军一次又一次的清剿,在坚持长期斗争中更加壮大自己的队伍,从而成为坚持敌后抗战的坚强的人民武装力量。
到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的七年中,五师建立了拥有五万余人的正规军和三十余万民兵的武装力量,先后抗击了十五余万日军和八万多伪军,对日、伪的主要战斗达一千二百六十余次,共歼灭日、伪军四万三千余人,对顽军的自卫作战八百七十八次,毙伤俘顽军和顽军起义投诚的共三万三千余人,有力地从战略上配合了八路军、新四军兄弟部队在敌后战场上的抗战,也支援了国民党抗日部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为赢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年中,在极其险恶的环境和条件下,五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纵横驰骋于豫、鄂、皖、赣、湘五省,属于新四军中部队发展最快的一个师,并且成为中原地区的一支抗日劲旅,这种特殊的历史功绩来之不易。
第二,创建了九万多平方公里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大体上经历了“开创准备,初步创建,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发展与巩固,完全形成和巩固发展”的四个艰难阶段。因为各个阶段都灵活地采取了“发展中求生存,以发展为主,发展与巩固交替进行”的方针,所以进展卓有成效。
1939年初,李先念率领部队一到鄂中,为了求得生存空间,就把建立根据地作为部队立足、发展的可靠基地,非常重视边区的民运工作,把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由于创建之初难度很大,所以部队就在主动对敌出击、赢得民心的基础上,依靠当地党组织,乘势就地建立根据地。同时,有针对性地派人入到其他活动区域,广泛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群众,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组织儿童团、青救会、农救会、妇救会、基干民兵队、抗日十人团及其他名称的抗日群团组织,并团结一切愿意抗日的力量,用“三三制”的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权,作为基层骨干力量来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终于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从发展中求巩固,巩固是为了更大的发展;发展一步,巩固一步,再发展,再巩固;这里巩固,那里发展,巩固与扩大基本区、开辟新的游击区和边缘区相结合”的科学规律。部队就是遵循这个科学规律,每当一个根据地初步形成以后,就不失时机地在巩固中用斗争的方式加以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巩固,以求更大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从而扩大了解放区,缩小了敌占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由于日伪占领着城镇和交通沿线,国民党部队占据广大山区及农村,李先念的部队最初很难在夹缝中开创出连成一片的大块根据地,只能以农村包围城镇的格局建立比较分散的小块根据地。随着五师的建立,直到1941年底,才在武汉外围建立了对武汉形成了包围格局的大块根据地。连成一片的根据地建立后,五师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地方武装建设、后勤工作和群众工作,群众的组织面、发动面、觉悟程度大大提高,抗日热情空前高潮,使得根据地建设更加健康地向前推进。
五师依靠群众的力量,创建并巩固了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将武汉外围的日伪军分割为数块,造成威胁平汉铁路南段、粤铁路北段,控制长江中游的战略态势。在武汉郊县开辟的陂安南、陂孝礼、涨渡湖、汉孝陂、汉沔、咸武鄂、武鄂等抗日游击根据地,形成了对武汉的内层包围圈,最终创建巩固发展扩大了东起皖西的宿松、太湖及赣北的彭泽、瑞昌,西达鄂西的当阳、宜昌,南括湖南的南县、湘阴及鄂南的通城、通山,北抵豫中的叶县、舞阳,地跨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界地区、拥有9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千三百多万人口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根据地内,建立了八个专区、十一个中心县、六十六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政权。这块抗日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全国六大战略解放区之一,在解放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显赫的历史功绩,彰显了五师高超的政权建设能力。
第三,牵制了国民党的30余万军队。在抗日战争结束到解放战争爆发前的10个多月时间里,五师牢牢坚守了中原解放区,从战略全局上为我军部署巩固华北、华东和争取东北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五师所开辟的中原解放区,地处江河淮汉之间,地跨平汉铁路两侧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五师依据毛主席、党中央“集中主力进占信阳、武汉之线”,“乘机扩大地区,夺取武装,夺取小城市”,“发动群众,准备对付内战”等指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主动对日、伪军展开“受降”工作,坚决迎击国民党军队的进犯,不断扩大解放区。面对三十多万国民党大军的重重包围和不断进攻,李先念率领六万五师将士,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克服艰难险阻,就地进行了十个月的战略坚持,有效地在外线牵制了国民党军队,使其不能长驱直入地进攻我华北、华东解放区,从而为我部署巩固华北、争取东北的战略全局,完成由民族解放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争取了最宝贵的准备时间。对于这一时期的功绩,李先念曾总结道:“在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的10个月时间内,中原我军的6万英雄儿女,把国民党30万余军队牵制在中原地区,这就有力地支援了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兄弟部队,为做好迎击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四,胜利地进行了中原突围。站在历史的高度看,五师最不朽的历史功绩,是付出巨大代价取得了中原突围的全面胜利,拉开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序幕,并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了东北、华北、华东的解放战场,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抗战胜利到中原解放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和外线作战任务的两个年头里,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战略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战略防御,决定中国命运的最关键阶段。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广大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强烈心愿,企图发动内战,把中国推向内战的灾难之中。我党制定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决心把中国引向光明的前途。在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决战的关键历史时刻,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党中央决定王震领导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树声领导的河南军区嵩岳部队与五师会合,组建了中原军区。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下令围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以五师为主力的中原部队面对5倍于己的强敌,果敢进行突围,并取得了全面胜利。
中原突围的历史性贡献,首先表现在它是解放战争初期三大战役的首战,其他两大战役是苏中的七战七捷,豫鲁之间的定陶战役。而中原突围为扭转南方战线我军被动局面起了主导作用,并沉重地打击了敌人,阻止了敌军企图沿平汉路南段北上,把敌大部分兵力吸引到平汉铁路以西,拖得疲惫不堪。
中原军区部队突出重围,转入外线作战,执行战略牵制任务,历经五省,转战一年多,打乱了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部署,调动了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的力量,先后牵制了国民党军三十二个整编旅,迫使蒋介石、胡宗南推迟了进攻华北和延安的时间,从而为内线兄弟部队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夺取自卫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起到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党中央对中原突围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中原解放军的战略坚持和战略转移,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队,对于我华北、华东主力度过蒋介石进攻最困难的时期,起了极大的作用。 



03
五师的特殊历史经验


由于五师所处的历史环境极其特殊,做出的历史贡献也很特殊,所以创造出了特殊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中,“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一党的三个法宝,被五师灵活运用到了极致。
一、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五师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7月22日,彭德怀在红军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关于红军改编的意义和今后工作的报告中,强调了改编后的红军必须坚持共产党绝对领导的重要性。8月1日,总政治部作出《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保证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依靠于党的领导的加强,保持红军的光荣传统,巩固与提高部队的战斗力”。8月25日,中央军委在签发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中强调:“各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和发扬十年斗争的光荣传统,坚持执行党中央与中央军委的命令,为党的路线及政策而斗争,完成中国革命之伟大使命”。9月2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共产党参加政府问题的决定草案》,其中指出:“在原有红军及一切游击队中,共产党绝对独立领导之保持,是完全必要的”。这说明,在国共合作的新形势下,党中央一直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五师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強,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一支抗日劲旅,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她自组建之日起,就特别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注重从政治上建军。
1939年1月21日,李先念南下途中的第四天,在与豫南特委研究工作时,就要求豫南党组织应把组织和扩大抗日武装、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首要任务。南下的一路上,李先念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把各地党组织领导的分散武装整合统领起来,开辟敌后抗日战场。此后的七年中,五师一直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重大原则,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自觉地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无时无刻地听从党中央的指挥,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以顾全大局的宽阔胸怀,不计较局部得失,甚至为了全局利益,不惜牺牲自身利益。
在部队建设中,五师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尤其是连队党支部,坚持用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广泛深入地教育这支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部队,从而为把五师建设成正现化军队指明了政治方向。
二、高举抗日大旗,敢于向敌亮剑,提振军民士气,是五师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勇敢抗击日本侵略者成为全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肩负的伟大使命。李先念深知深入敌后高举抗日大旗,坚决打击日伪气焰,提振军民士气,对部队建设和根据地创建的重要性。因此,在挺进武汉外围初期,尽管部队初建、力量不大,但仍毅然高举抗日大旗,敢于向敌亮剑,不惜付出血的代价,予敌以沉重打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部队看准时机,打击日寇,先后发起了余家店战斗、憨山寺战斗和新街战斗,以战斗胜利来树立军威、提振士气、激励斗志、坚定群众的抗战信心,从而掀起抗战热潮,开展根据地各项建设工作。

五师成立以后,在日、伪、顽严重夹击之中仍不屈战斗,更是以崭新姿态投入到反“扫荡”、反“围剿”、反“摩擦”斗争之中,在打击日寇的同时,对伪军进行围歼,对顽军实施果敢的自卫反击。正是这种旗帜鲜明的战斗姿态,形成了强大的动力,使五师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和锻炼,在取得不断胜利中日益壮大。

三、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是五师发展壮大的雄厚基础。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民族战争,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起来反抗外来侵略,打一场人民战争,才能最终战胜敌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由于豫鄂边区和五师活动的地域,在大革命时期是我党发动武装起义较早的地区,红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过,人民群众不但与我党和红军有着血肉相连的感情,而且富有武装斗争经验。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人民群众不甘心当亡国奴,加上部队兵源大多是当地百姓中的青壮年,这为五师提供了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广阔天地。五师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有利形势,充分利用群众基础较好这一条件,始终把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抗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五师赖以立足生根、发展壮大的基础。五师的发展壮大,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五师一直重视群众工作和军民关系,把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动员当地群众参军参战支前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维护当地老百姓的利益,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当地老百姓也把五师的部队当成自己的子弟兵,从而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的良好局面,为部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雄厚的基础。群众抗战的积极性起来了,就主动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踴跃参军参战,成为部队发展不竭的力量之源,使五师在日伪顽三角夹击之下,仍然能得到及时补充和充实,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地日益巩固扩大。
四、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武装,是五师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
五师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发展壮大的,鄂豫边区也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创建扩大的,这与五师在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分不开的。
李先念率部南下到达武汉外围后,依据当时的客观环境和面临的现实条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团结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正确方针,审时度势地很快团结了一切愿意合作抗日的各阶层人士和友军,争取大多数川军和西北军对新四军保持中立。对于虽有民愤,但不投靠日寇的地方头面人物及势力,尽量争取到抗日行列中,以扩大抗日的力量。对于死心踏地为日寇效劳的汉奸,则毫不留情地予以惩处。对于坚决反共的少数顽固派部队,提出了反“摩擦”方针,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决地予以自卫还击。
在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五师摒弃“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错误思想,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民族敌人。五师在中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合法地位始终未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承认,并被视为眼中钉而遭到打击。为了求生存图发展,五师领导把党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和原则,全面运用于武装斗争中,正确处理政治与军事、统一战线与独立自主、统一战线与武装斗争的关系,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坚持、巩固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又不断发展壮大了抗日武装。因此,可以说,五师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在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五师始终注意坚持党的独立自主方针,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了既联合又斗争,在斗争中求团结的方针。对于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根据地发起的军事进攻,五师进行了坚决的自卫反击,先后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三次反共高潮和无数次围攻。就是因为在抗日战争中坚持了独立自主方针,五师才在党的领导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一支抗日劲旅。
五、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处理各类矛盾和问题,是五师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
鄂豫边区根据地最显著的特点是:边区党组织在统一于鄂豫边区党委领导下以前,分属于豫鄂边区党委、鄂中区党委、鄂豫皖边区党委、鄂西北党委、湘鄂赣特委;边区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既有老红军干部,也有当地和其他地方来的干部;五师也是汇合许多支地方武装力量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党政军组织由多方面组成的状况,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团结。五师是由工人、农民、革命知识分子和其他成份所组成的军队,组建时成份比较复杂,其中农民成份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给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部队形成战斗力,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鄂豫边区各方面的团结,领导核心的形成,部队战斗力的增强,根据地创建发展等各方面工作,之所以能很顺利地开展,虽然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但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是:五师始终坚持我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力求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五师及其根据地的实际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正确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
针对部队成份比较复杂的现实,为了把这支抗日武装真正建设成为特别能战斗的共产党军队,五师领导一直非常注重对部队进行不断的改造和教育。当把各地成复杂的武装力量整编以后,五师领导继承红军的优良传统,特别重视在连队建立党支部,把连队支部作为一切政治工作的基础,号召干部“到连队去,到支部去,”把连队建成战斗堡垒和团结内外群体的核心,以此来迅速扩大队伍,提高战斗力。
针对干部来自五湖四海、部队经常处于分散流动独立作战的情形,五师始终抓领导干部团结一致、各部队团结统一,官兵团结一心的教育,并对危害团结统一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等不良倾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思想斗争。由于工作到位,边区干部和各部队之间,无山头之分、门户之见,始终保持了团结战斗的政治局面。边区各级党委在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上保持团结一致,边区各级领导班子及干部,都比较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领导,军队与军队之间的团结、军队与地方的团结、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的团结、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的团结、新干部与老干部的团结,都一直搞得很好。这种互相支援、彼此帮助的良好风气,成为根据地和五师快速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动力。
五师孤悬敌后,在日、伪、顽夹缝中艰难生存,面临的斗争形势激烈尖锐、错综复杂,各种关系极其微妙,处理起来十分棘手,稍有不慎就影响生存。在此困难境况中,针对不同势力对新四军抗日所持的不同态度,五师按照“依靠进步势力,团结中间势力,打击顽固势力”的原则,在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权建设的同时,依靠抗日的地方富豪、上层民主及开明人士,团结并分化瓦解收编愿意投入抗日行列的伪军,狠狠打击不断与我抗日武装闹磨擦的顽军,使抗日武装在各阶层民众的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五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处理了各类矛盾和问题,保持了各方面的团结,最大限度地凝聚了一切愿意抗日的力量,所以使部队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民主根据地迅速扩大。
(部分有调整)



作者:宋国昌 襄阳市新四军研究会

来源: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内容,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