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摄 本报首席记者 李丹
一
提到帮办志愿者田桂玲,其他志愿者都赞不绝口。在本报发起的“新年新衣”活动中,田桂玲一人用一个月的时间就编织了44条围巾。让大家信服的,可不止这一
件事。53岁的田桂玲,2008年加入帮办志愿者,迄今已助残助困百余人,在帮办志愿者队伍中大家都习惯叫她的网名“风也温柔”,她告诉记者,这个网名就
是希望志愿者走过的地方,风吹过都是温柔的。
“她是一个命苦的人,患了骨癌,丈夫抛弃了她。”2007年田桂玲第一次见到杨艳娟,
就决定要帮助这个失去了一条腿的姐妹。“我的工资不多,一个月600元,我给你拿出100元,希望能尽一点微薄之力,妹子,我希望你能对生活要有信心。”
此后,田桂玲成了杨艳娟病床前的常客,病友们渐渐发现,萎靡不振的杨艳娟开始愿意主动和别人接触,愿意让田桂玲推着她到医院的草坪上晒太阳。“她出院后性
格开朗了,后来又到广州定居,有了新的幸福的家庭。” 2008年,田桂玲正式加入帮办义工,第一次参与志愿活动就与盲人吴阿姨结下了不解之缘。吴阿姨亲切地把她称为“姑娘” ,因为她的体贴照顾让吴阿姨的心里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温暖。
2010年帮办“6+1”爱心春蕾行动开始后,田桂玲与“春蕾儿童”小普权结成了帮扶对子。从那以后,田桂玲每个月都来看普权。每逢过年过节,田桂玲也会把小普权接到家里暂住。有一年,在送他回家的前一
晚,小普权叫了她一声“妈妈”,这一声“妈妈”,让她瞬间流出了眼泪。“那一声妈妈让我知道,这辈子,我又多了一个亲儿子。”在本报的其他公益活动中,田
桂玲也一直是最踊跃的一个志愿者。本报的“爱心顺风车”活动,田桂玲作为活动负责人每天都在忙碌着,“这个工作很琐碎,因为我现在养病在家,所以有大量的
时间奉献给顺风车,奉献给志愿活动。”
田桂玲(左一 )在发放爱心顺风车车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