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18位青年汉学家感受中国:对中国的认识,得不断更新

18位青年汉学家感受中国:对中国的认识,得不断更新

2014年07月24日 09:20: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访问量:589
原标题:“对中国的认识,得不断更新”

  青年汉学家与社科院老师交流。

  朱 静  摄

  青年汉学家们在故宫。

  王 苑  摄

  7月22日,600岁故宫迎来一群特殊的朋友。18位青年汉学家与文化部、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新老朋友们,在这里深情相聚、依依话别,纪念21天来与中国的亲密接触。

  至此,由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顺利落幕,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世界各国青年汉学家的年度研修项目。首期学员来自美国、法国、印度、韩国、哈萨克斯坦、加纳等15个国家,堪称世界汉学研究的“明日之星”。21天,对于漫长的人生来说,或许只是倏忽而逝、微不足道。但对于首批来华研修的青年汉学家来说,却是一场宝贵的学术旅程,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他们近距离走近中国、面对面认识中国的过程,印证了那句古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编 者

  “研修计划让我意识到,应该从多元角度研究中国文化”

  中国古人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视为治学的一种境界,人们相信,只有万卷书和万里路相辅相成,才能真实深刻地认识世界。这一次,青年汉学家们亲身体验了知行合一的中国式治学。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形成及其疆域变迁》《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中国文化和中国梦》《故宫的历史》……到北京第一天,每位汉学家都拿到了这样一份“课程表”。第一周为他们讲课的都是当前社会科学各领域的权威专家,有厉以宁、葛剑雄、王蒙、许渊冲、郭建宁、单霁翔等, 可谓超豪华的“讲师团”。随后,他们又分赴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合作单位,与专家学者一道开展 为期两周的课题研究。

  这一次,18位汉学家中有10位以中国社科院为对口单位,他们的研究课题从唐诗宋词茶文化到中国现代语言文学,再到中国当代的改革发展,领域十分广泛。“从大家广泛的研究兴趣可以看出,汉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研究的天地也更加宽广。”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深有感触地说。

  仅仅两周时间,中国美术史专家、巴黎集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书画部主任易凯俨然成了一名“故宫人”。他每天骑自行车从住处来到故宫“上班”,尽管常常汗流浃背,心里却是美滋滋的。他的足迹到过淑芳斋、倦勤斋,流连于裱画室、木器室、漆器室;他为故宫工作人员开设了两次讲座,讲述《从晚清收藏史角度看中国文化遗产》和《法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状况》;还在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的策展会上贡献了不少好点子。告别之际,易凯依依不舍:“我重新体味到以前 在中国留学时的愉快经历,我们每个人带来自己的学术追求,也带来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汉学传统。研修计划是一个伟大且实实在在的计划,它让我意识到今天应该从一个多元的角度去研究中国文化。”

  汉学家们不仅参观了故宫、北京规划展览馆,全面了解北京的昨天与今天,还走访乡村,对当代中国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比如,在北京语言大学研修的3名汉学家就与该校教授一起,走进位于承德小山村中的中国普通话采集地,实地调查改变了他们对普通话的认识。

  “宾至如归”,是汉学家们此行最直观的感受。韩国成均馆大学高英姬博士不由自主地将中国认作“第二故乡”,得到很多汉学家的赞同。

  “如果不去认识某样事物,就不可能去爱惜它、珍惜它”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的戴温蒂说:“中国与印度既是邻邦,又是两大文明古国,但我们的人民互相之间不太了解。文化交流对加深两国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她认为,尽管如今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但不同文化体之间仍然存在认识的盲区甚至误区。不同国家之间,语言、政治甚至宗教的差异都可能成为真实、准确理解对方的障碍,让彼此成为“熟悉的陌生人”。此次研修在学术研究领域,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一个又一个新发现,让学者们感到不虚此行。哈萨克斯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室主任叶尔纳了解到,中国文化是一种防御性的文化,而不是攻击性的文化,因此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会避免霸权主义;中国共产党能不断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参政议政,振兴自己、改变自己,这对世界上其他国家来说都是治国良方。从2004年起就 代表加纳共和国总统办公室来华学习,劳埃德与中国结缘已有10年,他说:“每次来中国,都会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变化。”这一次,劳埃德的新发现是,中国快速 发展的战略和行之有效的变革,既基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传承,又基于中国非常切实的现实问题。而这,对于如何发展非洲是深有启发的。

  一项又一项的共识,也让双方学者感到受益无穷。保加利亚的金娜翻译过徐志摩的诗歌,这一次,她与中国学者达成了共识:“保加利亚缺少一个有效翻译中国 文化的机制。我们希望与中国作家协会合作,以便更多的保加利亚读者读懂中国文学,理解中国文化与社会。”印度学者茅笃亮不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了大量研究资料,对于“中国梦”的内涵也有了深刻体会。现在,他迫不及待地要与印度的朋友、学生分享在中国3个星期的学习成果。叶尔纳对“中国梦”这一热词也有新 认识,“‘中国梦’的实现方式是多样的,中国梦关于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共赢的理念,对于全世界都是一个启示。”

  “在我们国家有一句俗语:如果我们不去认识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样事物,我们就不可能去爱惜它、珍惜它。”印尼大学的林优娜认为,研修计划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来自世界各国四面八方的汉学家们则如同中国驻在国外的大使。如今研修计划顺利落幕,这18位“大使”将为他们的祖国带回文化的种子、理解的种子、友谊的种子。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