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芳
汝城县城古街邻近的津江村,是一个中国传统村落。村里的文物古迹,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历史。
村口的朱氏祠堂,为津江朱氏宗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朱氏以唐朝“五经先生”朱诚后裔为自豪,在祠堂大门上方高悬着“五经世第”匾额,既炫耀门第,又传承家风。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该村朱氏信奉耕读为本,诗书传家。如黄泥汉朱氏属一小房,与族祖隔代较远,但在其大夫第祠堂大门写有对联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文课会一词在字典里找不到,也许是汝城独创。津江村民捐资建会,将文课会的会规凿上石碑,嵌于祠堂墙壁,按规资助和奖励弟子读书求学。
由于重教,津江朱氏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成为受人称誉的“五经世家”。该村在明朝时任南京监察御史的朱海在其所书《朱氏仕宦录序》中记载津江朱氏:“以诗书为传业,科名班炳,颇受儒者之效。吾家世以来,列其科目之登贤书者100余人,及第10余人,恩科荫叙者50余人,历官守丞以下者100余人,庠士数百人。”
周敦颐任桂阳(今汝城)县令时,写下《太极图说》,开创理蕴,并传授程颐、程颢发扬光大,后集大成于朱熹,遂成理学,又称为“新儒学”。
汝城民众深受理学熏陶洗礼,如津江将朱熹所书“忠孝廉节”几个大字墨书于朱氏祠堂正厅墙面,以告诫族人忠诚担当、遵守孝悌、廉正为人、节俭持家。特别是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的以“中正仁义”立人极的思想,以及其勤廉为官的行为,使汝城求学为官之人深受教育。因而在元明朝,汝城出现了鲜有的御史现象,立朝有声的御史多达十多位,精神上出现了从读而优则仕到追贤求圣的逐渐升华。
津江村朱海任南京监察御史,其子朱守恕任云南按察使司佥事,被誉为“父子绣衣”。朱海身居要职,勤政为民,清廉为官,死后竟无资殡殓。为纪念朱海,族人集资建造了豸史第祠堂,现保存完整。古时每年春蒸秋尝,族人都将“父子绣衣”作为心目中的圣贤进行祭祀。朱海、朱守恕在津江朱氏属克纪房,克纪公祠写有对联:“圣可希贤可学启后裔书香绣衣甲第振千秋,祖有功宗有德修先人祀典名官礼乐锦百世”,以激励后人。
津江朱氏以五经传家,受理学熏陶,因而潜移默化,颇有儒家担当进取的精神。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时,敢于挺身而出,忠君报国。
朱明亮父子三将军,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朱明亮随左宗棠西征,打破沙俄分裂新疆阴谋。他还率部参加“马江之战”抗击法国侵略者。其长子朱上泮,代理台南兵备道,抗击日寇侵台。第五子朱上洲,统领四川省营务处,获得二品顶戴。朱明亮父子三将军,为国尽忠,且军功显赫,深受四方赞誉。朱明亮一家的家国情怀和忠勇精神使许多村民受到熏陶感染,心生豪迈之气,内圣外王的思想也在村民中逐渐萌发。该村朱光荣投笔从戎,屡建军功,在贵州援剿中尤为突出,被任命代理铜仁知府,授朝议大夫。黄泥汉大夫第祠堂就是为表彰其而建造,已被列为汝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津江人的思想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可也不是泥古不化。在朱明亮“官厅”旁有处宅院已列入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宅院两排古屋共有六栋房屋,非殷实之家不可为,但却是早期女共产党员朱舜华的故居。她在五四运动中结识了毛泽东、杨开慧、刘少奇等进步人士,加入新民学会。后经刘少奇、杨开慧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叛逆官僚地主家庭,为革命几经生死,一腹子被踢死,四个儿女两个被杀两个丢失,乃坚贞不屈。她虽担任过中央组织部联络员等要职,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求闻达,主动从事教师工作。朱舜华的经历,体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仁义”到对拯救劳苦大众、对社会“大爱”“大义”的转化和升华。履新不忘本,是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担当道义的生动体现。其人其事在津江村传为美谈。
津江人更大的思想鼎新,是朱德在策划湘南起义时给村民带来的精神洗礼。
据《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记载:长沙马日事变后,“在白色恐怖笼罩全省的情况下,汝城一隅工农运动却是生机勃勃,被誉为‘新湖南’和类似‘十月革命’前夜的‘彼得堡’”。
工农运动指挥所就设在津江村的朱家大院。
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率余部进入汝城。
在津江,朱德与昔日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学,当时驻防在粤北仁化、乐昌和湘南汝城一带的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范石生进行谈判合作,得到了他在军需给养上对起义军的支持,起义军从而渡过了难关。
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利用合作良机所营造的宽松环境,先后在县城西街衡永会馆及处津江村的原工农运动指挥所召开了三天有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粤北十多个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策划“湘南暴动”,史称“汝城会议”。
在津江的朱范谈判合作旧址和汝城会议旧址分别列入了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德率部队驻扎津江村时,访贫问苦,宣传革命道理,唤起民众革命觉悟,该村当时就有上百人参加了起义军。朱德与乡亲结下了深厚的情义,离开津江村时,应众乡亲之约,给该村题赠了“世界一家”匾额,既表达了乡亲情义,又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念。
风雨过后见彩虹。湘南起义之后,朱氏祠堂照壁上,用泥堆了“风云际会”四个彩字。了解津江村过往的人,都会为其感到震撼:她饱含着津江村民受到过的一次次精神洗礼和思想上的升华。从“父子绣衣”到朱明亮父子三将军,到朱舜华叛逆履新,到“新湖南”工农运动,到朱范谈判,到召开“汝城会议”……特别是朱德率部驻扎期间宣传的革命道理,赠送“世界一家”的匾额,使津江村民对家国情怀的“家”的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超出了“家庭”和“家族”的范畴,升华为“工农一家”“大众一家”。同时,拓展了对周敦颐“中正仁义”的理解认识,要严自己于“中正”,为大众于“仁义”,按照汝城濂溪书院提出的院训:“爱莲守拙,正道直行”。
津江村对朱德题赠“世界一家”匾额甚为珍惜,将其高挂在朱氏祠堂的正厅中央。朱德的博爱情怀,也融入了村民心中,转化为许多村民的处事准则。
津江族人发起,湘粤赣三省十八县朱氏族人乐捐,在县城古街尾、津江村旁建起了占地六千多平方米,气势恢宏的朱氏总祠。其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商致富者,捐款修路架桥的也不断增多。还有人在经商中,将仁爱践行于社会。更有热血青年,奔赴抗战前线,寻求和平之路。
在村东边,有一处小宅院,那是和平诗人朱子奇的故居,已被列入汝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子奇17岁赴延安,参加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等职。他热心于追求世界和平的诗文创作和翻译,代表作有诗集《爱的世界》《和平交响诗》和翻译作品长诗《和平歌》等。其中三首国际组织进行曲获苏联加强和平友谊奖。其诗文反映了世界人民渴求和平的美好愿望,在国际上得到赞许,被人们誉为“世界和平诗人”。
来源:郴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