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这些为人熟知的英雄名字,经常出现在课本中、影视荧幕上。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英雄的名字已刻进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名字所蕴藏的精神矿藏,如同炽热不息的火焰,沸腾着城市的红色血液,扎根在百姓心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把英雄铭刻在城市的记忆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传承英烈精神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启示录
■田志国 孙健 中国国防报记者 乔振友
哈尔滨市红色主题街道示意图。孙 健制图
英雄是一个时代高高耸立的精神丰碑,蕴含着激励人们前行的伟力。
英雄的名字不只是一个符号,当那些带着热血与温度的符号内化为城市的精神时,它就有了生命,有了灵魂,便融入了城市的血脉之中。
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李兆麟……这些为人熟知的英雄名字,经常出现在课本中、影视荧幕上。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英雄的名字已刻进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名字所蕴藏的精神矿藏,如同炽热不息的火焰,沸腾着城市的红色血液,扎根在百姓心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2页他们的名字,哈尔滨从未忘记——
英雄,已融入哈尔滨的大街小巷
一条街道就是一部红色历史,一个名字就是一个精神标杆。
漫步哈尔滨市尚志大街,记者发现,这条与百年老街中央大街相平行的街道,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
同行的哈尔滨警备区政委韩玉平告诉记者,哈尔滨主城区有4条以抗联英雄命名的主要街道,分别是尚志大街、靖宇街、一曼街和兆麟街。与之相对应的,还有4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公园——尚志公园、靖宇公园、一曼公园和兆麟公园。
铭记英雄,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更是为了传承英雄的精神品格。如今,哈尔滨市上下正着力打造“英雄城国防教育景观线”。这条景观线,就是一曼街——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街环形红色主题街道,以及这个线路周边的数十个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馆。
沿着尚志大街往南走,就到了一曼街。在这条街上有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被捕养伤室等遗址,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一曼公园里,南岗区人武部正组织民兵在赵一曼的雕像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人武部领导深情朗读赵一曼牺牲前夕写给儿子的家书,民兵们静静聆听,眼神里满是感动。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介绍,每天都有群众自发前来祭扫,每逢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节日,各界群众和部队官兵都要来此参加隆重的祭奠仪式。
“英雄的名字与精神是永难磨灭的历史记忆,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融入城市景观,可以让市民时时感受到强烈的英雄精神和英雄文化。”韩玉平说。
一条英雄街、一座红色城。几天时间里,记者在哈尔滨多个县(市、区)走访,甲洲路、延川大街、雅臣大街、萧红大街、以哲公园……无数个英雄的名字铭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岁月流逝,这些街道和公园,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但永远不会磨去英雄名字的棱角,它们自冠名之日起,就承载着这座城市对英雄的追思与怀念。
革命先烈丰功伟绩不能忘,新时期的英雄同样被哈尔滨人民铭记。以苏宁名字命名的苏宁广场,如今已成为哈尔滨市党政机关和广大市民开展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感动中国”人物马旭名字命名的“马旭文博馆”已破土动工;18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军人荣誉墙……
他们的名字,青少年耳熟能详——
英雄,已成为莘莘学子心中的航标
杨靖宇红军小学、兆麟小学、尚志中学、一曼中学、张甲洲红军小学、萧红小学、雷锋小学、雅臣幼儿园……在哈尔滨,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街道星罗棋布,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也有几十所。
继红小学,原名东北烈士子弟小学,当时接收的都是东北烈士子弟,后更名为继红小学,意为“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红色精神”。
育红小学,前身为1948年中原军政大学子弟学校“育才小学”,1949年二野征战大西南随迁至重庆,更名为建军小学,1952年以西南军区军政大学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随迁至哈尔滨,1965年易名为育红小学,取培养红色传人之意。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光华万丈涌……”在双城区采访时,正赶上兆麟中学集会。集会前,全校数千名师生齐唱的这首歌是李兆麟将军的遗作《露营之歌》。校长徐世英告诉记者,从1946年开始,该校就将这首歌作为校歌,传唱至今。每年学校都有几十名学生报考军校,先后成为原沈阳军区国防生生源基地、海军航空兵招生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验基地和国防教育实验基地。
在南岗小学采访时,校长兴奋地告诉记者:“经上级批准,我们南岗小学马上就要更名为一曼小学了,这可是我们学校的好事、大事啊!”
以英雄名为学校名,不单单是一个称谓的变化,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这些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师生对英雄的事迹了然于胸。双休日节假日,不少学生去红色场馆做义务讲解员。
5月31日,恰逢哈尔滨市新桥小学举行“国防教育展馆”揭牌仪式。步入新桥小学“国防教育展馆”,首先进入记者视线的是挂在墙上的全军十大英模画像。这些画像,以前多是在部队里见到,学校里还是头次见。
警备区司令员于兴邦介绍,他们从今年4月份启动“英模画像进校园”活动,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都将悬挂十大英模画像。不仅如此,英模画像每进一所学校,警备区领导都要进行一次英模事迹宣讲。他们还精心制作了全军十大英模宣传册页,摆放在所有学校的图书角,学生可随时翻阅。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红色种子,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市教育局领导说,在学校建国防教育展馆,新桥小学并不是特例,市教育局要求全市每个县(市、区)至少要建一个学校国防教育展馆,而实际建馆数量已远超预期。现在,全市所有中小学都有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他们将与警备区联手,为每所学校至少培养一名国防教育教员,让校园国防教育百花齐放春满园。
他们的名字,飞入寻常百姓家——
英雄,已成为全社会尊崇的偶像
5月10日,2018“感动哈尔滨”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哈尔滨将军文化博物馆馆长王军获此殊荣。
曾上过战场的王军,退役后搏击商场,凭着军人的坚毅和执着成为民营企业家。富起来后,他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创办了将军文化博物馆、开国将帅园、东北抗联纪念园、东北民主联军纪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免费对社会各界开放,每年参观者达数万人。
“让红色的军魂永驻这一片深情的黑土,让英雄的精神世代相传;把红色基因的种子埋进这一片深情的沃土,让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下一代的根和魂,这是一个老兵至死不渝的情怀……”当现场宣读王军的颁奖词时,场下掌声久久不息。
像王军一样,投身国防教育事业的人在哈尔滨还有很多。
55岁的退休职工穆红卫,创办东方壮歌·东北抗联体验式国防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英雄精神融入拓展课程;搜集32封英烈抗战家书,创办了全国首家抗战家书馆;拍摄《少年赵尚志》等百集抗联儿童系列剧,到全市中小学巡回播放。
由哈尔滨市自主择业军官群体创办的某国防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发了《踏雪寻根——重走抗联路》《走进东宁要塞》《与珍宝岛同行》等系列红色研学线路,让孩子丈量人生足迹、传承红色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由哈尔滨警备区发起的“寻访抗战老兵”活动,引来社会各界志愿者报名参加,他们义务寻访老兵,为老兵作传,抢救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哈尔滨市采访,记者深切地感到,尊崇英雄、尊崇军人已成为哈尔滨人民的自觉行动。火车站建立军人候车室或候车专区,设置军人专用售票窗口、军人自主购(取)票机;机场、公路客运站、银行、政务等公共服务机构设置军人优先窗口;市行政区域内,现役军人、军队文职人员、军队离退休干部、伤残军人凭有效身份证件,可免费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免费参观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公园、公立博物馆等景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优抚人员到市属医疗机构就医,凭有效证件可优先就诊……“军人优先”在哈尔滨已全面覆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第3页陕西省志丹县自1936年以英雄“刘志丹”命名后沿用至今——
“志丹”,故乡永不磨灭的英雄印记
■曹琦 丁木城
从陕西省延安市出发,驱车沿着省道303一路向西,两个小时后,车子钻过一个隧道,眼前豁然开朗,同行的陕西省志丹县人武部副部长张德强告诉笔者,志丹县县城就在这里。
志丹县原名保安县,生于斯长于斯的刘志丹,在这里领导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西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和开赴抗日前线提供了落脚点和出发点。1936年,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时不幸牺牲,毛主席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同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他的故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这一名字也沿用至今。
在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笔者拜谒了志丹烈士陵园。陵园坐北向南,穿过镶有镰刀斧头的铁栅栏门,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可见烈士纪念堂窑洞顶部竖立着一尊镌刻着“刘志丹之墓”5个大字的石碑,石碑四周摆放着的菊花香气扑鼻。据陵园工作人员讲,每天都有几拨人来这里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刘志丹。
“刘志丹是志丹县人民的英雄,他的故事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张德强介绍说,陵园始建于1941年,其后多次修缮、扩建。如今每年的新兵启运、新学期开学、民兵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等时机,他们都会在这里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志丹烈士陵园正对面,是志丹中学。站在陵园门口,便能听到琅琅书声。“学生怎么样,祖国的未来就怎么样。” 志丹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县里还有一个中国工农红军刘志丹小学,他们冠学校以烈士之名,就是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红色基因根植于血脉。
陕北人沉默少言,志丹人也不例外,但“刘志丹”三个字绝对是一个拉近彼此距离、打开话匣子的好办法。讲到高兴处,上了年纪的人都能随口哼唱几句信天游:陕甘的水哟,陕甘的川哎,哪一条那个山路没走过刘志丹……
志丹人爱戴刘志丹、尊崇刘志丹,好像他只是一个远行未归的邻家人。在志丹县,不少居民窗户的防护栏上,都有一颗红色五角星镶嵌其中,很多人家中的墙壁、大门、窗户上都会贴刘志丹的肖像画,街道多以红都、双拥、保安、爱民命名,每年应征报名的青年中,名字里包含“志”“丹”二字的不在少数。
采访结束已是傍晚时分,志丹县将军广场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一些家长来这里,边散步边给孩子讲述英雄刘志丹的故事。广场中央的刘志丹雕像下,一个孩子凑过来问笔者:“这就是我们的刘志丹,叔叔您知道吗?”稚气未脱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感。
江西省南昌市将“八一”符号融入城市血脉——
“八一”,一座英雄城的红色名片
■江赛清 张富华
92年前,南昌起义一声枪响,宣告了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时间洪流滚滚而逝,城市飞速发展霓虹闪烁,在江西南昌这座英雄城,“八一”符号永久镌刻在这里,成为这座城市闪亮的红色名片。
人流如潮的八一广场上,八一南昌纪念塔高高耸立;广场旁边是车水马龙的八一大道,沿道西行不足千米就能看见八一公园;乘车从八一大桥通过,远远便可看见退役的南昌舰停在赣江大桥上游处……在南昌,以“八一”为名的建筑比比皆是,各种军事历史旧址和纪念馆与居民楼交错而建。
漫步南昌的大街小巷,“八一”的印记随处可见。不少游客都为这里浓厚的革命历史氛围与随处可见的军事元素而惊喜。
站在八一起义总指挥所——原江西大旅社楼下,笔者思绪被拉回到92年前: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前,周恩来不辞辛苦地筹划和指导起义各项行动,房间的灯火经常通宵不灭;朱德战前施妙计,把敌军的几名团长以喝酒打牌名义请去,后将他们扣留,致使敌军群龙无首;叶剑英获悉国民党“清共”内幕,专程从庐山赶至九江报告敌人的阴谋;叶挺、贺龙得知这一情报后拒绝赴庐山开会,随即率部开赴南昌……
岁月悠悠,92载春秋已过。见证那段峥嵘岁月和先辈们伟大壮举的灰色小楼,仍静静地矗立于南昌市繁华的中山路。喜庆礼堂右侧,原起义军总指挥部军事参谋团办公场所的9号房间里,案几上摆放着一座钟,指针还定格在南昌起义打响的时刻——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
跟随游客的步伐,笔者来到赣江之滨的凤凰洲市民公园,仿古观光小火车、铁轨、龙门吊等主题设施一应俱全。百年前,这里是南昌的首座火车站——牛行车站,也是南浔铁路的终点站。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从这里下车,经轮渡跨赣江进驻南昌城。为纪念这段历史,南昌市在凤凰洲市民公园启动了南昌牛行车站展示馆项目,建军90周年时修缮开放。周末时光,常常能看到市民扶老携幼,在这里实地感悟八一南昌起义和人民军队诞生的光辉历史。
南昌的一街一景满载着对革命历史的回忆,先辈们英雄壮举在南昌人民心中埋下的红色基因种子,伴着峥嵘岁月已长成参天大树,融入南昌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在南昌,当地人对大街小巷的“八一”符号耳熟能详:清晨,老人在八一广场锻炼身体,很多年轻人驾车通过八一大桥上班,不少中学生吃完早饭后赶着去八一中学上学;傍晚,一家人同去八一公园散步纳凉……“八一”早已融入这座英雄的城市,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