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神州视点 > 伟大的出发 永远的长征——长征精神当代启示录

伟大的出发 永远的长征——长征精神当代启示录

2014年10月16日 21:06:43 来源:新华网 访问量:613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李宣良、王玉山、徐硙、李惠子)80年前的10月16日夜,一支8万余人的红色大军跨过赣南于都河,从此踏上生命的远征。

    从红土地到黄土地,从赣南、川北、豫东南、湘西到陕北,两年后,当九死一生的红军队伍在甘肃会宁紧紧拥抱时,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不朽的名字——长征

    80年过去,万水千山间,红军征战的痕迹渐渐湮灭;80年过去,岁月长河中,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用生命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仍深刻影响着我们军队、我们党和我们民族的今天与未来,在人类的精神天空闪耀着动人光芒。

    长征精神,历久弥新;长征之路,没有终点。

    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向着强军目标昂首奋进

    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这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强渡大渡河,枪林弹雨中,17勇士驾着从敌人手里夺回的小船,从浪尖突向对岸;飞夺泸定桥,22名突击队员冒死爬上摇摇晃晃的铁索,一名战士中弹跌入河中,又冲上去一名,无一人畏惧退缩……

    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红军创造出军事史上的奇迹:平均日行军74华里;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场战斗;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整一 次……还有随时从头顶上落下的炸弹、10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还有经年积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以及难以忍受的饥饿和疾病……总数超过20万人的红军 结束长征时,只剩下几万人。

    一条长征路,走出了一支越战越强的红军队伍;一部长征史,就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慷慨壮歌。80年来,长征精神始终鼓舞着人民军队代代官兵,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成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在一脉相承中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新征程由此开始。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红军夺取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今天,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信念,历久弥坚。

    “无论是强渡大渡河的勇士,还是飞夺泸定桥的英雄,都是由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长征时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坚定了广大官兵对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这一立军之本的认识。”

    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2014年2月至4月,中央军委在国防大学连续举办三期高级干部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研讨班。来自全军和武警部队的大区职领导、总部机关二级部主要领导和正军级单位主官齐聚一堂,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总政组织全军宣讲团,各级组织宣讲小分队,近万名团以上干部深入基层授课辅导。各级部队党委按照“标 准更高、走在前列”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强化党组织功能上下功夫,不断巩固扩大活动成果。“投身强军实践、践行群众路线”先进典型 巡回报告在全军展开,累计有近百万官兵听取报告、参与座谈交流。各部队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持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 步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

    坚定的必胜信念是红军夺取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今天,人民军队能打胜仗的使命,责无旁贷。

    “党所领导的红军个个都是英雄汉!”老将军王定烈回忆长征时曾豪迈地说,“前有阻挡,后有追剿,没有吃的,缺乏弹药,我们还是保持高昂的斗志,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

    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

    2014年新年伊始,一场“头脑风暴”席卷军营。“风暴眼”就是“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从机关到基层,从将军到士兵,纷 纷参与讨论辨析,深化思想认识,查找矛盾问题,思战谋战的忧患意识不断增强,练兵打仗的精神动力不断激发,强军打赢的意志力量不断凝聚。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人民军队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份合格答卷——在祖国边海防一线,广大官兵钻密林,走大漠,巡荒原,战雪域,踏 巨浪,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在辽阔大洋,海军连续17次派出舰艇编队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先后派出多艘舰艇担负叙利亚化武海运护航任务; 在天山南北,武警部队全力协助地方党委政府做好反恐维稳工作,强力震慑和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在云南鲁甸、景谷抗震救灾等行动中,人民子弟兵闻令而 动、冲锋在前……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红军夺取长征胜利的可靠保证;今天,人民军队作风优良的传承,永恒守望。

    打仗,打的是武器装备,打的更是人心向背。“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是无穷的,也只有真正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的军队才能够百 战百胜。”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徐占权说,在突破最后天险腊子口时,正是由于一位在长征路上入伍的贵州籍苗族小战士,带领突击队员攀上绝壁,成功奇袭,才最终 打开了北上的通道。

    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新一届中央军委组成伊始,就出台《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军委领导到部队视察,出行不封路、活动不清场,进入营区不铺红地毯,会场不摆放鲜花,为全军作风建设树起了样板、立起了标杆。

    2014年10月11日,全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召开。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各级注重发挥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优势,上 下同心治顽疾、点滴入手改作风、步步为营正风气,实现了中央和军委提出的目标要求,交出了一份官兵满意的答卷。截至2014年9月底,全军不合理住房腾退 率达96.5%,超标超配车辆清退率达99.9%,超配超占人员清退率达98%。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长征精神激励下,走过87年光辉历程的人民军队,在实现强军目标的征途上昂扬奋进。

 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长征精神激励和凝聚起中国人民的意志力量

    遵义,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一座上下两层的小洋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改变命运的历史抉择。

    就是在这座小楼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3天的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

    在中国革命濒临绝境的生死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实现了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中国革命由波折坎坷走向蓬勃发展的重大转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经过80年艰辛探索,中国人民找到了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作出了响亮的回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我们的民族自觉,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我们的集体抉择。”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薛庆超说,“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丰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从红军长征到新长征,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力赛。

    比起80年前那段远征,这条道路更长、更伟大、更艰苦。“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薛庆超说,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

    时光追溯到80年前。1934年11月,三位红军女战士经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借住在村妇徐解秀家中。看到徐家很穷,三个姑娘临走时,把一 条被子剪成了两半,留下了半条。徐解秀老人临终前仍挂念着这三位女红军。她告诉后人,什么叫红军和共产党?红军和共产党就是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 老百姓的好人。

    “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长征途中担任过天全县委书记的李中权老人曾说,“什么时候我们党切实想到了人民群众,忠实服务于人民群众,我们的事业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心系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才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将长征变为党和红军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胜利。

    也正是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人与广大人民群众时刻保持着血肉联系。从2013年开始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让 8600万党员在“为民、务实、清廉”的旗帜下,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宗旨意识,在信仰灯火的照亮下,重塑党员形象,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 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任何奋斗目标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不会一帆风顺。

    走上长征路的红军战士,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中,他们坚信“只要跟党 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突破乌江天险、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用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革命理想书写出不朽的 生命传奇。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踏上征程,是什么激励着红军百折不挠,奋勇前进?

    “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这几乎是所有老红军的回答。这场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惊心动魄的远征,就是用理想和信念铺就而成。

    这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引领着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

    “两万五千里征程所展示的意志和力量,已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路标。”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如此评价。

    长征精神不会过时,必定薪火相传。长征精神已经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引领着中国人民在未来战胜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艰难险阻,铸就中华民族更大的辉煌。

  超越时空界限,长征铸造起人类历史上巍峨的精神丰碑

    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长征精神不仅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更已成为全世界共享的精神财富。

    80年来,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这一“震惊世界的行军”,吸引众多外国人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路追寻,重走长征路。在他们眼中,不理解“长征精神”,就不能理解中国。跨越中国西部的长征和横穿中国北部的长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2002年10月,英国历史学博士李爱德与朋友马普安从江西出发,经过300多天的跋涉,徒步走完了红一方面军当年的长征路程。首次“长征”后,他们合著了《两个人的长征》并摄制画册,一经出版,备受欢迎。

    “我们重走长征路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体验,而是希望通过新长征的历史考察,鼓励人们抛开固有的观念,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事实,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历史。如果这样能影响一些人,而这些人又能影响更多人,那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长征这段历史。”李爱德说。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 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 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在首次向世界报道长征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如此描述。

    古希腊的英雄传说、世界军史中的战斗壮举、现代竞技场上的激烈角逐——人类拥有的非物质文化财富中,有很多与红军长征相通的品质。长征超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意识形态界限,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80年来,国际上采访、研究红军长征的热潮经久不衰。重走长征路的国际友人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他1981年携全家考察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的贵阳、遵义、安顺场、泸定桥等地。“我是沿着长征路线来朝圣的。”他说。

    考察回国后,布热津斯基在《寻访毛泽东的长征路》一文中写道:“要是对于长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对这个民族及其领导人的内心世界也就会有 更多地了解。”这位西方政治家后来评论说:“对崭露头角的新中国来讲,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它是国家统一 精神的提示,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许多外国学者认为,被称作“二十世纪奇迹”的长征对于人类的生存、奋斗和进取价值非凡。它的艰苦卓绝是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激励全人类为理想和信仰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极限。

    长征精神走向世界,长征胜利属于世界。

    正是长征的胜利,把一次战略转移变成了民族独立和世界正义胜利的序幕。

    12.5万次敌后战斗和22次正面大会战,中国抗日战场为配合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抗击作出了重大贡献。

    罗斯福说,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丘吉尔说,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没有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经过长征的红色战士的勇猛抗敌,这些“假如”也许会变成现实,世界历史将被改写。“长征的胜利是抗击法西斯的胜利,长征的胜利属于全世界。”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说。

    美国著名女记者史沫特莱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第3年,来到延安进行实地采访。“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一书中写道:长征已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今天,作为长征精神的传人,13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长征……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