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宣资讯 > 中国正能量网 || 世界非遗话节气之小暑 | 但惜夏日长,且等清风来

中国正能量网 || 世界非遗话节气之小暑 | 但惜夏日长,且等清风来

2023年07月07日 18:12:35 来源:中文宣三百 访问量:172


暑意渐浓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气温渐涨,光照愈烈。7月7日,在高温的天气中,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就悄然而至了。


传统二十四节气


小暑的典籍


《采莲消夏图》


小暑闷热,苦夏难捱,逐渐升高的气温让人心中难免烦躁。在这时,自然要吃点好的才能熬过炎热的酷暑。小暑时节,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此外,古籍《魏氏春秋》有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也写道:“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


《荷塘消夏图》宋·苏汉臣


“天贶逢佳节,地灵钟异人。”在小暑节气前后,还有传统节日天贶节的存在。


提起传统节日,人们知道农历一月一春节,二月二龙抬头,五月五端午节,九月九重阳节……但说起农历六月六的天贶节,大多数人都不甚了解抑或从未听闻。据传,“天贶节”起源于北宋,为宋真宗赵恒所创,赵恒曾在某年的农历六月六声称,自己收到了上苍赐给他一部经书,故而将这一天命名为“天贶节”,而“贶”有“赠予、赏赐”的意思。


随着岁月的变迁,天贶节的原本含义已被人们逐渐淡忘,而“晒”成为该节日的关键词。民谚有云:“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家家户户都在农历六月六于大门前曝晒衣服,此后形成习俗。明代古籍《帝京景物略》记载:“六月六日,晒銮驾,民间亦晒其衣物,老儒破书,贫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也写道:“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


“在这一天,老百姓们趁着夏日的骄阳,把家中的书籍、衣物翻出来晾晒,以防霉烂。特别在小暑前后,天气闷热又逢雨季,极易生霉,所以赶着农历六月六,人们翻箱倒柜,把铺盖、棉袄、鞋帽统统拿出来,还有书柜里的书籍、字画,放在房屋前的太阳坝里晒一晒。”

传统二十四节气


小暑养生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小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在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炎热的气候,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民间还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暑过后,气温高、湿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经过露打雨淋,含水分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经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便会向外散发潮气,在上面坐久了,能诱发痔疮、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传统二十四节气


小暑节气的古诗词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唐朝・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靄,阶庭长绿苔。

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喜夏》

宋朝・庞铸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初荐枕,黄妳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窗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二》

宋朝・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朝・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端午三殿侍宴应制探得鱼字》

唐朝・张说

小暑夏弦应,徽音商管初。愿赍长命缕,来续大恩馀。

三殿褰珠箔,群官上玉除。助阳尝麦彘,顺节进龟鱼。

甘露垂天酒,芝花捧御书。合丹同蝘蜓,灰骨共蟾蜍。

今日伤蛇意,衔珠遂阙如。


《夜望》

元朝・方回

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南北斗杓双向直,乾坤卦位八方明。

古人已往言犹在,末俗何为路未平。

似觉草虫亦多事,为予凄楚和吟声。



END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责编:朋天岳

监制:魏良鹏



中文宣全国客服热线

400-0027-300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