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中国正能量网 | 李湘将军长征途中保存下来的两枚银元

中国正能量网 | 李湘将军长征途中保存下来的两枚银元

2024年03月11日 09:35:10 来源:学习时报 访问量:804 作者:陈欣
李湘长征途中保存下来的两枚银元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党的旗帜下前进——人民军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览”中,展出过两枚特别的银元。正面中央为海洋女神侧身而立,右手握三叉戟,左手持“米”字盾,背景为一艘行驶在大海中的三桅帆船,上方有英文“ONE DOLLAR”,下方为年份“1912”;背面上下为中文“壹圆”,左右为马来文“壹圆”。这两枚英国贸易银元(也称“站洋”)的主人是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军长的李湘,它们封存着的,是血战湘江的悲壮历史。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重兵,向中央苏区和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屡战失利。其他地区的反“围剿”也相继失利。1934年9月上旬,中央红军已无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月上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等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
  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移到湖南西北部同红2、红6军团会合。国民党当局在红军西进的道路上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先后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就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的时候,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战略企图,任命何键为“追剿”总司令,各路敌军向湘南地区开进,准备实施其所谓的“湘江会战”计划。蒋介石共投入兵力约16个师77个团近30万人,在湘江以东地域部署了一个大包围圈,并打算自东向西收缩,企图在湘江东岸逼红军决战,依仗其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将中央红军歼灭。
  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数量虽多,但尚在调动之中,而且内部派系不一,矛盾重重;湘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较深,群众基础较好,又是国民党军的无堡垒地区,便于红军机动作战。据此,毛泽东建议,红军集中力量在湘南寻歼“追剿”军一路或一部,打乱国民党军的“追剿”计划,以扭转战局。但博古、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建议,命令部队继续西进,准备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师。
  11月25日,中革军委正式决定从广西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号召红军在即将进行的最复杂的战役中,要最坚决果断地粉碎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抵抗。27日,红军先头部队顺利渡过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脚山铺之间的渡河点。但由于山路狭窄、辎重过多,后续部队行动缓慢,未能及时赶到渡口。从28日开始,红3军团第5师在新圩附近阻击桂军的进攻。29日,尾追而来的国民党“追剿”军由全州向脚山铺发起进攻,红3军团第4师在界首南光华铺打响阻击战。30日,红1军团第2师也在脚山铺开始了对湘军3个师的阻击战。
  12月1日,战斗主要在脚山铺进行,红3军团第6师在新圩、第4师在光华铺和桂军激烈战斗,为掩护后续部队相继渡过湘江争得了时间。在进行新圩、脚山铺、光华铺阻击战的同时,担任红军总后卫的红5军团在永安关、水车一带阻击“追剿”军的追击,掩护军委纵队、直属机关及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至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进入西延地区。湘、桂军会师于湘江边,至此,湘江被全部封锁。红5军团第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转战于灌阳、道县一带,虽经英勇战斗,予敌重大杀伤,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壮烈牺牲。
  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是长征以来最紧张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广大红军指战员虽英勇奋战,但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红军没有能力携带众多的伤员,只能将他们就地遣散。时年19岁的李湘在湘江战役中也身负重伤,不能继续行军作战,团里发给李湘10块银元,告诉他在当地养好伤后可以自行返乡。李湘,原名李秀里,1915年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1930年8月参加红军。1931年春,李秀里随部队进入湖南,朱德认为“秀里”的名字太俗气,便指地为名,为他改名李湘。
  当时,李湘被安置在一位百姓家中,他只休养了3天,敷上药、包扎好伤口后,就用5枚银元雇用了一副担架,雇人抬着他赶路。经过多方打听问路,终于弄明白红军的去向,他急忙去追赶消失在远方的部队。历尽千辛万苦,十几天的“急行军”后,他终于在贵州境内赶上了第1师,回到了老部队。经过一个月的颠簸休养,伤势好转后,他便砍了根树干作拐杖,跟着部队继续长征、继续作战。最后剩下的两枚银元被李湘珍藏起来,与李湘一同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两枚银元,体现了李湘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也是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的珍贵物证。而李湘更是千千万万铁心跟党走、坚决不离队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红军长征的胜利,保留了红军的骨干,锻炼和造就了大批人才,集中了各路红军的经验和特长,使红军成为一支更加坚强的部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辑研究室)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