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空间 > 智能设备或触发“生活大爆炸”

智能设备或触发“生活大爆炸”

2015年05月06日 07:20:17 来源:海外网 访问量:393 作者:牛宁

cee22b27fba5fdd3.jpg

你知道吗?平均每天你可能摸手机150次,打开微信38次,访问微博占使用手机总时间的70%。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移动媒体已经全面“入侵”了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甚至改变了我们的习惯与思维。

以 上数据来自国外研究机构,新媒体指数创始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5月5日做客海外网“名家讲堂”时,援引了这组数据。在这场主题为《移动媒体发展的态势与趋势》讲座的开场白中,除了数字,沈阳还分享了一个真实故事:把吃早饭的照片发在微信群里后,随即有人发来两块钱的微信红包,并留言说“早饭太简单,给你两块钱去买个鸡蛋”。

“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产品的兴起,改变的不止是我的早餐。当互联网思维一旦运用在各行各业,将会产生无限能量。”

媒体形态“裂变”的社会效益

无论是否从事媒体工作,你都无法否认媒体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从前,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牢牢占领的舆论场,如今正在为微博、微信、APP等新兴移动媒体的迅猛发展让路。

沈阳认为,媒体多元化的发展呈现“裂变”态势。在这种裂变状态下,带来不少社会利好效应。首先,媒体融合加速。“报纸会不会消亡?这个问题讨论了十几年,至少现在报纸还有不少读者。但在未来,报存纸亡的可能性很大。”在报纸消亡的讨论之后,就是对媒体融合的热议,“不 少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向新媒体转型,人民日报海外网就做得不错,侠客岛算是业内小有名气的微信产品。”沈阳表示,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都是新媒体拓宽传 统媒体业务边界的具体方式,传统媒体也由此得到形态重塑与价值延伸。

其次,媒体服务属性加强。从前,媒体更多承担“传递信息”的社会责任,随着平台(载体)的不断更新迭代,媒体业务纵深拓展到服务领域。在这里,沈阳着重强调了“去媒体化”的概念, “媒体人往往有着浓厚的传统报人情节,内容思维为主导,但在移动媒体领域,产品思维或许更重要。”沈阳表示,如果能有效利用服务属性,提供个性化、场景化、定制化的服务,就可将流量经济转变为粉丝经济,这也将成为媒体信息服务的新方向。

第三,政府开放性增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政务机构不断“试水”各类移动应用的诞生,从政务微博的兴起,到政务公号的崭露头角,各地政府在探索政务创新、网络群众路线的工作中主动贴近新兴媒体发展方向,重塑政府在网络舆论场的形象与主导权。

微信无可取代,周期至少15年

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带动了互联网发展的风起云涌,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切产品的迭代都是迅速且无声的,比如曾经风靡一时的人人网,如今早已光景不再。继而有声音质疑,微信还能活多久?沈阳通过对腾讯其它移动产品的分析认为,微信还有很长一段路可走,至少能撑过15年。“QQ已经盛行了15年,微信目前日活3亿的用户,生命力还很强盛,至少能流行15年。”

“微博是娱乐场,微信是娱乐圈。”在对所有移动产品进行比较后,沈阳表达了对微信的青睐,“目前没有移动产品能够取代微信”。沈阳分析,由于大量受众的卷入,导致难以摆脱微信,实质上是无法摆脱关系网。而微信通过点对点互动铺就的这张巨大的关系网,也成为了微信的核心功能。只要这项通信功能不变,微信就会延续着生命力。

智能设备使得“万物皆终端”

在谈到今后移动媒体发展趋势时,沈阳提出服务化、垂直化、专业化、智能化、个性化将成为新媒体生态圈的主流旋律。“免费的信息,收费的产品,定制化的服务——这将会成为大势所趋。”

    从 报纸到电脑再到手机,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的式微与转型,新媒体平台的风起云涌,自媒体野蛮成长。接下来,媒体会在怎样的载体以怎样的形态出现?沈阳给出了 他的预测:未来智能设备的爆炸性增长,包括智能手表、电视和手环都将成为我们的流量入口,我们阅读习惯乃至生活方式的快速演化将不可避免。“iWatch 让信息成为一句话新闻,Google眼镜也开发出防止疲劳驾驶的第三方应用。未来的某天,你的快递说不定会是一架无人机直接送达房间窗口,这并非不可想象。”(文/牛宁)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