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宣资讯 > 中国正能量网 | 建盏为何名“建盏”?为什么只有建窑出品的盏才叫建盏?

中国正能量网 | 建盏为何名“建盏”?为什么只有建窑出品的盏才叫建盏?

2022年09月21日 22:53:50 来源:中文宣三百 访问量:630

如今的建盏,已经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类别。提起它,大家脑海中都会直接联想到这种窄底阔口的黑釉茶具。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盏才成为了一种代表性名称?又为什么叫“建盏”呢?



“盏”究竟是什么


根据字典的解释,“盏”的本义是浅而小的杯子。从“戋”字边,代表少而小,配以“皿”字,就是不深的碗的意思。由“戋”字作偏旁组成的汉字,在字义上大都含有“少、小”的含义。“戋”字加三点水成“浅”,指小而少的水;加木字旁成“栈”,指歇脚的小店等等。古时候油灯用小杯碗做容器,故称一盏灯。现在虽然已用电灯,但“盏”作为量词仍沿用了下来。



盏亦写作“琖”。在建窑当地出土的建盏底款中有一类代表款识就是“進琖”,这两个字在简体汉语中即为“进盏”,意思是向宫廷进贡的茶盏。可见在当时将建盏作为“盏”来称呼是百姓和统治者都承认的。




“建盏”名称的使用


宋朝程大昌《演繁露》记载:“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撆。”这位程大昌是公元1123-1195年间的宋朝人,根据他的文字,我们可以知道,早在南宋时期,“建盏”的称呼就已经出现了。能够被官员记载在自己的文章里,至少说明当时已经有一部分人是以“建盏”称呼这种来自于建窑的黑釉茶碗。


明朝诗人陶宗仪的诗《雪中偶成次书庄叟韵》中有一句“越笺题句披蝉翼,建盏行茶沃兔毫”,也明确提到了“建盏”的名称,可以知道不管是宋朝还是之后的朝代也都使用着“建盏”的称谓,能够传承几百年,足以证明“建盏”的称谓在古代广受认可。


不只是在中国,在另一个珍藏了许多建盏的国家——日本,也有使用这个名称的记载。从1320年的《佛日庵公物目录》,到16世纪的《君台观左右帐记》,其中许多书籍与书信都明确提到了“建盏”一词,可知建盏的称呼是国内外的共识了。



窑口区别


根据目前已知的宋代生产黑釉茶盏的窑口有茶洋窑、遇林亭窑与东张窑,这些窑口所生产的茶盏在功能要用上都比不上建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窑口之间的差异,为什么只有建窑所产的才能称之为建盏?今天笔者就跟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宋代建窑遗址的大路后门龙窑,长度135.6米,为世界最长龙窑。


1、泥料含铁量不同


建盏与其他窑口所产黑釉瓷最大的不同在于原料使用上的差异,众所周知泥料和釉料是瓷器烧制的两大重要原料,而建盏独有的铁胎特质使其对原料的要求较高,其泥料中的含铁量能高达7%-10%。



正宗的建盏制作原料都是来自于建阳水吉当地,成分主要是由大梨村的高岭土、后井村的红土和南山村的粘土组成。


大梨村的高岭土土质细腻,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耐火性,可以增强建盏胎体耐高温抗变形的能力,防止建盏在烧制时出现开裂;


后井村的红土含铁量较高,是建盏铁胎的主要来源;


而南山村的粘土具有较高的铝和硅含量,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只有这三种泥料的调配才能烧造出正宗的建盏。



就如蔡襄所提及的早在宋代就有很多窑口仿制烧造建盏,比如江西的吉州窑在晚唐五代烧造白瓷与酱褐色釉,北宋时也烧作仿制建盏的兔毫及黑釉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创烧了剪纸贴花及木叶纹黑釉茶盏;



还有山西怀仁窑所烧制的油滴釉盏,釉上散布结晶斑点,与此相类作品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如陕西、河南、山西都可见到,也有人把这种结晶斑点称为北方油滴。



虽然这些烧造的茶盏不乏品质优异的,但都无法与建盏达到相同的工艺水平。


比如吉州窑的黑釉盏明显特征就是施黑褐色釉不及底,露胎处多呈灰白或灰色,胎骨细致紧密,手感较轻与建盏存在明显区别,这主要就是由于仿烧的产品原材料的含铁量不达标,含铁量低于建盏的正常标准的问题。



因为正宗的建盏在还原气氛烧制下,一般胎体会形成铁灰色。


当然如果盏友手中收藏有宋代建盏残片的话,也可以看到残片的断裂口胎土很黑,这就是是胎土含铁量高的一个外在表现。如果说有的断裂面呈现偏红的红褐色,那可能是断面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所致,如果再敲下一角新的断裂面必然也是黝黑的。



2、釉料成分的差异



古有“胎为骨,釉为衣”的说法,釉料决定了一个茶盏的面貌。


建盏的釉色表现主要以黑釉为主,又因所采用的釉料成分,加上烧结温度和气氛的变化,进而产生窑变万彩的现象。



烧制建盏的釉矿石成分以石英为主,也有长石或草木灰,带少量粘土,含铁量高,属于铁系结晶釉。


在1300度以上还原釉中,釉层流动把铁质拖成各种形状,冷却后析出赤铁矿小晶体。从而在黑色釉面上形成兔毫、油滴,甚至曜变等斑纹,形成建窑建盏的特色。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建窑成为了黑釉瓷器最有影响的窑场,其烧制的“兔毫”、“油滴”、“曜变”及“鹧鸪斑”等经典的品种,不仅展示了黑釉瓷烧造工艺的发达成熟,更是让后世见证了两宋时期斗茶文化的繁荣兴盛。




END


扫码关注我们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责编:朋天岳

监制:魏良鹏




中文宣服务热线

400-0027-300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