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还钱善举不应被忽视
有这么一条新闻:一在深圳打工的河南小伙捡到的钱包及里面的2200元现金,并未据为己有,而是走访失主归还。期间,小伙制作了一面锦旗自我表扬,并联系媒体把此事在报纸上发表。随后,此事在网上引发一片“作秀”的质疑。对此,小伙自称,自己并不后悔这么做,“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还做。我就想让河南人的形象高大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此事在网上热议不休,不少人问我对此事持什么态度?那就谈谈我个人意见。老实说,就凭钱包里那张身份证,想要快速找到失主并不难。可如此高调又露骨地“晒人品”,却是想不引起别人的误会都难。毕竟,依着人们对拾金不昧约定俗成的印象,任何的“做好事”要想赢得社会认同,都离不开一个“附加条件”——不留名。似乎只有这种两者兼备的“道德完美”,才是当之无愧的好人。在这种思维框架下,这名小伙子的做法自然摆脱不了“有阴谋”的嫌疑。由此,社会评价的焦点随之被转移,还钱这个善举本身被无视,瞬间转向对行善方式的道德攻击。
但公平、理智地讲,这种评判标准合适吗?就事论事,无论小伙子此举遭遇多大的争议,他捡到的这2200元现金确是一分不少地还给了失主,而且还是亲自送上门,这就足以说明他的诚意。再退一步讲,若是小伙子有“拾金必昧”之心,想来也不会这般劳心费力地折腾,到头来赚个吃力不讨好。所以,无论怎么说,公众都该给小伙子解释的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接近真相的机会。这名小伙子想出这招“自送锦旗”,一方面是觉得“这种小事儿如果交给警方,不如这样来得快”;另一方面,便是通过媒体曝光,让好事传千里,借此“为家乡树形象”尽一份力。显然,这种更多出于个人主义的想法和做法,因为其创新性和不合常理,与社会主流舆论不合拍,结果就是善意被忽视,并引发公众误解。
可以说,这种争议的背后,根本上是时下“功利道德”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碰撞和交锋。在一个改革为主基调的社会语境下,社会群体的观念和价值观愈发多元,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信任滑坡的困境,并在道德领域出现了所谓“好人稀缺”的普遍焦虑。而透过这种“不信任”的视角,人们也陷入了既异常“期待道德”,又过于“挑剔道德”的矛盾心理。
二、奉献是一种能让内心愉悦、安宁的行为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理念在强大宣传力度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且,这样的爱心充溢邻里,这样的服务便利大众,让每一座城市都成为一座“志愿者之城”。我们知道,一座城市打造志愿之城,最关键的就是让全体市民共同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志愿服务精神不是注册志愿者才有,每一位市民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帮助他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奉献是一种能让内心愉悦、安宁的行为,市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志愿精神,不以善小而不为。
如果每一位市民都能微笑着帮助他人,那么微笑、服务、奉献就会成为城市的名片,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光旅游,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让游客们更加流连忘返。
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志愿服务是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志愿服务体现着奉献精神,即不求回报的付出;志愿服务体现着友爱精神,欣赏他人、与人为善、平等尊重;志愿服务体现着互助精神,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志愿服务体现着共同进步,帮助他人,提升自我,促进社会进步。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成为道德实践的重要渠道,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利于推动形成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广大群众的具体生活之中,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价值目标,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古语说,“日行一善,积善成德”。志愿者是创造幸福的使者,是当今社会最可爱的人。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从事志愿服务,既可以轰轰烈烈,参与到志愿服务的大军中来,高举着志愿者的旗帜,为他人服务,奏响一曲爱的奉献壮歌;也可以默默无闻,从自己的身边事做起,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就像潺潺流水滋润大众心田,只要心中装着爱,处处时时是志愿。通过志愿服务,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志愿服务,重在自觉。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倡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只要每个人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把志愿精神融入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范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良好的社会风尚一定能让所有人得到收获。要从内心深处感悟志愿精神,做志愿服务的倡导者、践行者,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志愿服务,贵在坚持。“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志愿服务,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和谐、更美好。这就如同我们每天都要打扫自己的住房、照顾自己的老人和子女一样,坚持不懈地开展志愿服务,我们这个社会大家一定会更加温暖,生活在这方土地的人们一定会更加幸福。
志愿服务是大爱的使者。大爱无疆,重在行动,让志愿服务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魏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