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长沙5月6日电(记者 唐湘岳)诗词在五四边缘化后,正进入复苏期,2014年首次有诗词作品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首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也同期召开。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诗词负面问题也浮出水面。某些“新闻诗”、“泥古诗”、 “碎片诗”和“商诗”不断遭网友吐槽。记者为此采访了湖南省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宋湘绮,并与澳门大学施议对、复旦大学黄仁生、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学 术部莫真宝、中南大学孟泽等进行了沟通。专家们认为,第一,要抓住境界二字,坚守诗词艺术本位,人生诗化是最美的中国梦。第二,诗词不能泥古不化,要书写当代人的“实践存在”。第三,诗词不能陷入心灵呓语、碎片,要有“大写的人”出场。需要重建诗词文学价值观,塑造美好的人性和理想社会,创造更有意义的 ‘生活’。诗意出征,通过创意、创造、创世,引领现实向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新闻诗”,何去何从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公布后,诗词作者周啸天获奖,“凤凰读书”推出了周写《超级女声》、写印尼海啸的一组“新闻诗”。激起了大家对诗词创作中诸多问题的反思。
新闻是外部事件,用公共语言传播社会事件;“诗”需要回归心灵,用艺术语言拨动心弦。弄清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就会聚焦内心波澜。宋湘绮认为: “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古代诗词的记事功能,逐渐被表意功能取代。从古人那里学诗词,但不能沿袭记事写实之风。要体验、反思‘事件’背后当代人的情感波澜, 创造出古人“未曾表达之意”,创造出令人向往的‘人’和‘事’,才能构成意境,打动读者。好诗的神韵、风骨、意境、境界都是带有理想色彩的心灵的“真 实”,而非写实。吴冠中先生批评过美术界的现实主义,说照相发明之后,现实主义必定要消失。诗是酒,好酒得米之精华,看不见“米”。‘新闻’成为文学之 ‘酒’,还要潜入‘每天新闻都上演大片’的巨变时代,用生命酿造艺术。 从‘新闻诗’的写实到‘艺术诗’的创造,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新米酿新酒。写什么?怎么写?取决于思想境界、理想情怀、生命创意。传统诗词在‘五四运动’ 后边缘化的内因是气血衰弱、创意匮乏,传承和创新的关键就是要以现代主义精神为传统诗词“造血”,激活创造力。现实主义讲表现、再现现实生活,满足于现实;现代主义讲创造、生成‘理想的现实’,意在改变现实。把诗词理解为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再现的观念是肤浅的,是现实主义的文学表现论。作为当代文学的诗词,是反思和创造。超越世界,才能创造境界。‘新闻诗’对正确认识政治和艺术、文学和文化的关系,相当重要。当代文学也经历过这个大调整,诗词艺术终究要回归艺术本位,从‘客观真实’转向‘心灵的真实’。”
当代诗词有哪些隐患
大众“诗词热”是21世纪的新出现的文学现象,由于目前古代诗词研究面向经典,当代文学批评尚未介入,这个“中空地带”存在隐患。
地方诗词刊物《咸阳诗词》执行主编韩英杰说:“大部分诗词爱好者都在自己摸索。不少来稿明明合格律要求,读起来却别别扭扭,没有诗味。不合格律的,更是五花八门。有些不良倾向心里明白,说不清,找不到纠正的方法。”
青年学子蒋宁说:“没有专门学习过诗词写作,很喜欢自己写写,抒发襟怀。爱看原创诗词,网上什么样的都有。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重视古诗词,希望诗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诗词里的确有感发生命的力量,我们九零后也爱传统文化,但起码要知道当代诗词什么样才算好,要克服的问题是什么?我们该怎样提高?”
著名词学家施仪对编撰过《当代词宗》,亲历了诗词复兴的30年,他说:“当代诗词中官诗和商诗要及时遏制。一部分人靠诗‘扬名立万’,给自己贴标签,破坏风气。长此以往,“死而复生”的诗词就有可能“生而复死”。抓住境界二字,才能坚守艺术本位。 作为文学的当代诗词,要写感觉、写印象,不要去写大道理。为时,就会过时;如大地震,有诗词作者创造过多篇有关作品,但很快就过时了。为事,事过境迁。也不一定靠得住;写大山大水大爱不会过时,穿越世界,抵达境界,才能传之久远。”
莫真宝说:“伴随着当代文学的分化,当代诗词也兵分两路:作为文学的诗词和作为大众文化的诗词。关注前者,需要警惕“新古董”倾向,一些作者沉溺在“古代语境”,观念、思维、生活方式、语言都泥古;关注作为大众文化的诗词,需要避免受工具论影响,以免滑入沽名钓誉的官诗和商诗,对文化肌体造成内伤。”
复旦大学黄仁生说:“当代诗词中出现的某些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的‘碎片诗’,很能反映这个时代生存者的迷惘。诗词创作体现出作者的生命创意,作品是作者价值观念的诗意显现。食古不化,呈现‘碎片’,说明转型的艰难,因为这个‘型’的建构,必须从当代人的真诚的情志出发,展示鲜活的精神状态、价值判断和人生境界。要纠正当下诗词创作中诸种弊端,应有及时的诗歌批评来加以引导。”
宋湘绮说:“诗词格律只是交通规则,作者价值观才是把握创作“方向盘”的关键。‘交通规则’需要自觉遵守。 社会转型引发精神地震,读者期待在好诗里获得精神能量,希望诗人创意出寄托心灵的理想之“型”,获得重建新生活的勇气、力量。诗人既不能泥古僵化,在废墟上做新古董;也不能只拆不建,呈现碎片,不知所云。诗人不仅仅是事实观察者和价值中立者,而应介入所呈现的事实中,具有反思性和反身性,创作体现着诗人的价值评判。当代小说、影视中也有碎片化的文本,与当代诗词中的“碎片诗”一样,见证着社会转型的艰难。当前文艺界有高原,没高峰,是因为艺术家写得出困境,却难以发现突围之路。这不仅需要艺术才情,还需要更高层面的价值主张,需要艺术思想家。一流作品有张力,写出人性处境和神性的召唤。人性和神性永远无法抵达只能靠近的距离,对艺术家和评论家的境界是个永恒的挑战。诗词中的隐患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不仅关系着民族诗歌的传承,而且影响大众文化建设和大众精神生活。”
新诗和旧诗从对抗走向对话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后,有人说评委不懂旧体诗词;有人说,新、旧体诗的标准不一样。诗词评价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中南大学孟泽说“诗歌其实不必有新、旧之分,诗歌所接纳的永远是人心、人性、人情中永恒的东西。当代诗歌应该拥有不同于传统的特征和品格,要把现代生活条件下呈现的人性内涵,更充分纳入审美表达。至于文学奖,诗歌奖,如何评奖,在我看来,这不需要成为争论的焦点。终究会有历史的与足够专业的取舍,让真正的好东西深入人心。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从来没有得过奖,对于他们来说,写作是出于某种‘宿命’的召唤。”
诺贝尔在遗嘱里说,文学奖要授予在文学领域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杰出作品的人。贡献了艺术增量才能叫“最杰出”,有英雄情怀才有“理想倾向”,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新诗、旧诗共同的目标。可是,新诗和旧诗的关系对抗了百年,旧诗在“五四”整体性反传统思想影响下,一直在处于边缘状态。大众诗词热以来,新、旧诗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是不是可以相互借鉴呢?
担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的陈友康说:“新、旧诗的关系已有所缓解,最具标志性的是2014年7月,在广西桂平太平文 化发展研究基金的资助下,《文学评论》和广西桂平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首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这次会上,新诗、旧诗之间出现了友好对话局面,进入了相互借鉴的实质性讨论,梳理了百年来诗词生存境遇,搭建了平台,提出了方法和理论需要创新。这次桂平会议可能名副其实会写在我们当代诗词的 发展史和研究史上。”
记者从会议记录中了解到:对新诗和旧诗如何相互借鉴,广州大学曾大兴说:“旧诗要向新诗学思想、学观念、学词汇;新诗要向旧诗学节奏、学凝炼、 学韵味”。安阳师院杨景龙说:“新诗在意象、文本、主题、手法方面,对于古典诗歌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现代创造性转化,才形成贴近时代的优势。这四点是新诗、旧诗通向‘诗’的共同路径”。
《人民日报》以《拉开诗的理想之维》报道了此次桂平青年论坛。论坛综述2014年11月份刊发在《文学评论》。综述总结说:此次会议专家们就 “诗词与文化”“艺术与政治”“诗词古今语境”“诗词与传播”“诗词文学价值观的转型”等问题进行跨学科的讨论。特别是,《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强调: “当代诗词的创造和评论一定要接地气、通神性,要‘诗外有诗’”。
论坛发起人宋湘绮在会上提出有八大问题值得学界重视: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述评、当代诗词研究方法论、当代诗词审美导论、当代诗词审美活动论、当代诗词审美经验论、当代诗词审美教育论、当代诗词创造论、当代诗词接受论。首次提出重建创造论诗词文学价值观,激活传统诗词的现代意识,恢复诗与人的“实践存在”的鱼水关系,共同参与社会转型的伟大创造。归根到底,写诗、读诗、研究诗,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为了创造有境界的人生这个最美的中国梦。 50位美学、哲学、古代文学、新诗、当代文学学者从各自的学术视角,提出了自己对当代诗词的看法。
论坛上交流的8位博士的论著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诗词出版中心2015年陆续出版。《太平基金文库•诗词论丛》包括施议对的《新声与绝响---施议对当代诗词论文集》、孙志军的《现代旧体诗词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时国炎的《现代意识与二十世纪上半期新文学家的旧体诗》、王巨川的《新旧诗学互训》、张经建的《当代格律诗创作研究》、张春华的《叶嘉莹古典诗词阐释体系研究》、宋湘绮的《新世纪词创作审美问题研究》和杨志学的《诗歌传播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诗词出版中心主编段维介绍:“这套书既有关于二十世纪新、旧体诗歌发展、演变的概括描述,又有对于诗词创作以及研究的个案探研。有史迹的考察,亦有理论的提升。这是五四以来深度梳理现当代诗词第一套丛书,传统诗词正在转型,亟需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语汇系统的创新。”
重建当代诗词文学价值观
当代诗词中负面问题,正是价值转型要关注的焦点。如何调整价值准星,使传统诗词融入当代文学艺术、融入大众精神生活?如何激发“诗词热”的正能量,引领经济发展过速的时代,放慢脚步,走向“诗意栖居”的和谐社会?
宋湘绮说:“‘诗词热’背后,新旧观念在磨合,这里是传统诗词和当代文学二者‘文学价值观’对接的阵地。某些新闻诗的肤浅、泥古诗的陈腐、碎片诗的迷惘、以及商诗的铜臭,归根结底是作者文学价值观问题。诗词艺术正在接受现代主义艺术精神洗礼,熔化、锤炼、重塑,这是传统艺术现代转型不可回避的精神事件。人们对诗词价值的认识、对诗词审美理想的看法、审美判断已发生巨大变化。网上争议、读者吐槽,都是新旧价值观的较量。这本身就是社会转型的内容之 一,呼吁诗人从表现现实走向诗意提升现实。马克思的现实观是历史性和过程性的开放性存在,抒情言志,是诗的起点,不是终点。诗其实是自我认识,认识情、志这些人性中的欲念,塑造更美好的生活、更理想的人性。境界是一种探询存在意义的创造活动,但丁的《神曲》、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都不仅有个人“情志”的心 理内涵,还有更广阔、深刻的精神内涵。抵达宇宙、历史、社会、人生反思的层面,才能真正融入文学。建立当代诗词创造论文学价值观,对重新认识诗词艺术价值、丰富当代文学、提升大众文化品质、促进人生诗化、诗意栖居等时代命题影响深远。任何被喻为美好的东西都是富有诗意的,人生诗化是最美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个实践过程,是个诗意的民生话题,不是一个术语。习近平主席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是一段立足于个体来谈群体,立足于每个‘人’的‘实践存在’、从理想维度来谈中国梦的诗意表述。诗意是美好的生命创意,把美好愿景变成了现实,就是创造。当这个创造可以影响到一个时代的发展走向,以“人文城市、人生诗化”扭转发展失衡、物欲膨 胀的困局,促进产业升级、绿色经济,建设出物质富足、精神充实的‘新家园’,就是创世。引导大众‘诗词热’健康发展,将激活大众的创造力和理想情怀。这是 文化创新的活水源头,也是孕育诗意中国的民族摇篮。《诗潮》将从2015年7月开设‘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专栏,推出首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50位专家的发言。《诗潮》将与主流媒体一起,支持“十大诗意小城”发展战略。广西桂平是已经完成规划的第一个诗意城市,这里正 在筹建全国第一个诗书画艺术园区。“十大诗意小城”发展战略倡导有精神品质的‘新田园•新生活’。诗意栖居,从小城开始,辐射周边一线、二线城市。‘当代 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旨在促进诗意与现实对流,推动诗词艺术现代转型,拉近诗与现实人生的距离。抓住诗意,就牵住了缰绳。‘人生诗化’将是中 国梦中最美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