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24日,侵华日军发动“卜号作战”,偏隅淮安的韩德勤,率江苏省政府仓皇逃至兴化,淮安全境沦陷。也是从这一刻起,淮安军民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抗战武装斗争,揭开了波澜壮阔的全新一页。
“第一枪”与“最后一役”
如果将淮安敌后抗战武装斗争看做是一根链条,那么,鲁渡战斗和两淮战役,就是这根链条首尾的两个节点。
鲁渡战斗发生于1939年4月。时涟水城刚被日军侵占,为修筑涟(水)新(安镇)公路,日军派出一个小队,强抓民夫100人,在涟城以北20公里外的鲁渡施工。5日下午,涟水义勇队派人到公路边鸣枪,吓散施工民夫,迫使日军南撤进入预定伏击圈,义勇队予以迎头痛击后,日军龟缩到一农家屋内固守待援。次日晨,涟水义勇队70余人向被困日军进攻,盐河两岸数十里民众武装500余人,手持土枪、大刀、长矛赶来助战,涟水常备队1个排也前来配合围歼。战斗延续至7日晨,驻涟城日军出动一个多中队赶来救援,才将被困日军救回涟城。鲁渡战斗打响了涟水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第一枪。
涟水抗日第一枪纪念碑
淮安地区抗击日寇最后一役是两淮战役,发生在1945年8月26日至9月22日。时日本已宣布投降,但盘踞淮阴城(今清江浦区)、淮安城(今淮安区)的伪军却拒绝投降。新四军军部决定三师为主力发起两淮战役。三师先以第10旅会同地方武装攻取淮阴城。9月6日下午,我军攻入城内,击毙伪师长,全歼淮阴城伪军第28师、保安团等部9000余人。
新四军解放淮阴城留影,图中左四为参与攻城战斗的李金善
淮阴战斗结束后,15日,我军武装进至淮安城下,于22日发动总攻,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全歼伪军3个支队共5000余人。两淮战役共歼敌1.5万多人,使苏北、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5年9月22日,新四军攻克淮安城。这是当年淮城鼓楼(现为镇淮楼)下
14比38!
淮安敌后战场国共两党武装对日伪作战“成绩单”
一组录自《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和《江苏省军区军史附件》大事记的数据,清楚载明,在淮安敌后战场长达六年半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国共两党武装所完成的对日(伪)战事成绩单,是14比38!
在国民党武装完成的14宗对日(伪)战事中,最惨烈的当是1939年6月,国军六九八团反攻淮城,被俘80多人,全被日军刺死。之后,能让人感觉振奋的,还有1939年10月,日军进攻盱城,一架飞机被民练武装击中,坠毁于清水坝;1940年5月,淮阴县自卫队在码头豆瓣集击毙日军大尉松本。而自1941年之后,由于日军改变策略与国民党密议媾和,众多国民党将领叛变投敌,不少地方顽伪合流、猫鼠一家的现象十分平常。而自1943年3月13日以后,国军在淮安更是没有对日战事了,原因是这时的江苏省长韩德勤已经逃到安徽,当起了“流亡”省长。江苏民谣“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鬼子‘二皇’他不打,专门欺负老百姓”,就是他的真实嘴脸。
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后,陈毅(前左)送韩德勤出境
反观共产党武装完成的38宗对日(伪)战事,却是仗愈打愈大,战果愈来愈丰。我们只需随意浏览一下,就可以读出一长串大家耳熟能详的战事名称,诸如:洪码头伏击战,龙王山之战,血战黄炮楼,郑潭口攻坚战,钦工战斗,大胡庄战斗,汤集战斗,反清乡、反蚕食战斗,刘老庄战斗,盱城之战,车桥战役,高杨战役,金沟围困战,顺河集阻击战,两淮战役等。共产党武装完成的对日(伪)作战,与国民党武装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乃至影响上,都完全占据压倒性优势。
车桥战役实施之前,粟裕认真研究作战方案
“一样齐名”的两场反“扫荡”遭遇战
在淮安敌后战场,发生过两场极其相似的反“扫荡”战事,大胡庄战斗和刘老庄战斗。这两场战斗,都发生在两淮地区,我方作战部队都是“黄三师”,而我方参战部队牺牲人数竟然离奇地都是82人!
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时的黄克诚
大胡庄战斗发生于1941年4月26日,刘老庄战斗则发生在近2年之后的1943年3月18日。这两场战斗由于发生的时间点不同,导致一个名闻天下,一个知之甚少。原因是大胡庄战斗发生时,“黄三师”刚到苏北立足未稳,即遭遇日军5个师团分兵“扫荡”,国民党12万部队两面合围,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公开投敌的危急情势,师长黄克诚怕影响部队士气和抗战大局,没让对外宣传。而刘老庄战斗发生在1943年,此时太平洋战争已爆发一年多,中国战场及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形势也日渐明朗,因而对外宣传便没有太多顾忌。晚年黄克诚为弥补对烈士宣扬褒奖方面的欠缺,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大胡庄烈士做了大量正名工作。
2018年5月20日,淮周刊刊发陈凤朝撰写的《黄克诚与大胡庄战斗英雄2连》一文
现在,大胡庄烈士陵园已与刘老庄陵园一样,被列为江苏省红色地名纪念地。
列入新四军战史的两场战役级别的反攻揭幕战
车桥战役揭开华中敌后抗战局部战略反攻序幕,这事广为人知。但几乎与车桥战役连贯发生的高杨战役,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
高杨战役纪念碑
其实,高杨战役与车桥战役相比,在许多方面是有相似之处。首先是战役时间都是发生在1944年春夏,前后仅相差40多天;其次是两次战役投入的兵力,车桥战役是5个多团外加第3师兼苏北军区部队配合,高杨战役是4个团外加三个县的县总队参与,都达到了战役级别;再次是两场战役均采用了攻点打援战略,且都取得了完胜。以上因素使这两场战役,同时跻身于《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新四军战史之中。
淮安“刘胡兰”“王二小”“黄继光”
在淮安敌后抗战历史中,有一些名字十分特别,他们是:淮安“刘胡兰”、淮安“王二小”和淮安“黄继光”。虽然这些都不是他们的真实名字,甚至他们牺牲的时间,比真正的“刘胡兰”“王二小”“黄继光”要早得多,但淮安人却愿意用这些名字来称谓这些英雄,以此来表达热爱和崇敬之情。
淮安“刘胡兰”朱启杰(1919-1940),女,涟水县成集乡朱南荡人。1937年加入抗日同盟会,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八团一名出色的文艺战士。1940年5月,朱启杰率工作队到泗县袁圩创建基层政权,因恶霸告密被俘。面对日军严刑拷打,她坚决不写自首书,甚至敌人用刀剁掉她的手指,她仍骂不绝口。最终被害时,年仅21岁。
涟水“刘胡兰”朱启杰烈士画像
淮安“王二小”王元甲(1928-1943),淮安区泾口镇人。因帮助新四军贴宣传标语,被鬼子抓到。敌人为获取情报,连夜对其吊打折磨,把他绑在梁柱上,用刺刀在他脸上划血口子,王元甲始终没有向敌人吐露半点实情。最终15岁的王元甲,被日伪军枪杀在赵舍南头。
淮安“黄继光”徐佳标(1926-1945),江苏灌云人。1945年9月,解放淮阴城战斗打响,徐佳标担任攻城尖刀班班长,率先把红旗插上城头。战斗中,徐佳标攀城被伪军砍掉双手,当他发现离自己不远处有一处敌人暗堡正在喷吐火焰,便用尽全身力气挪过身体,堵住敌人的机枪眼,壮烈牺牲。他是我军战争史上第一个用身体堵枪眼的钢铁战士,牺牲时年仅19岁。
我军战争史上第一个用身体堵枪眼的钢铁战士徐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