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胡浩、李亚红、王思北
他们记录时代风云,他们捍卫社会道义,他们始终牢记自己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来,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讲述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思想,弘扬中国主张,展现中国风采。
弘扬中国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传承中国精神。
在重走长征路的采访中,人民日报政文部军事室主编倪光辉用近1个月,行程1万多公里,沿着乌江沿岸,踏访当年红军走过的土地。为寻访到突破乌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老虎洞,倪光辉和同事们钻入密布的灌木丛,登上了渡口崖壁上500米高的老虎洞。
“习近平总书记在2·19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宣传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战争烽烟虽已消散,但是长征精神依然需要宣扬传承。”倪光辉说,“旗帜引领航向,精神穿越时空。作为记者,我要坚定理想信念,勤勉工作,用手中的笔、镜头和心中的爱记录时代变迁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保持政治定力,始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始终遵循的初心。甚至,在生命的尽头也不会忘记。
2016年7月1日,山西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原纪录片制作中心副主任尚晓东在山西省肿瘤医院病逝,年仅47岁。就在去世前的几个月,依靠用药止疼的尚晓东与同事详细策划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纪录片《火种》。后来他进入半昏迷状态。有一天,刚清醒过来的他突然对陪在身边的妻子赵雪红说了两个字:“稿子。”赵雪红问:“你是不是想问纪录片?”他点了点头。
弥留之际仍不忘自己职责使命的尚晓东生前曾说:“观众需要纪录片,更需要传播红色信仰等正能量的纪录片。”
传播中国声音
“有没有所谓的仲裁,南海,它都在那里。仲裁改变不了任何历史,改变不了任何事实、任何现状。历史和事实不容‘仲裁’。”——新华社记者凌朔亲历了国际舆论场上一场看不到硝烟的舆论战。
2016年7月,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公布了所谓“裁决”。
从事东南亚新闻报道15年、接触南海问题10年的凌朔和同事们决定,要用记者的方式,寻找新闻层面的解题方程式。
通过追踪报道,凌朔和同事们挖出了仲裁案背后的西方“黑手”,找到了仲裁庭和日本右翼政客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曝光了仲裁庭在荷兰海牙和平宫租用听证室、租用办公用品、租用秘书服务的那些事,让全世界的读者一眼就看穿,所谓仲裁案,分明就是一出意图抹黑中国的政治闹剧。
新华社多语种2000多条稿件,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出现在欧美的主流媒体,出现在很多国家报纸的头版。此前张扬叫嚣的个别西方政客沉默了。
“国际新闻记者从来都不只是简简单单地报道发生在国外的事情,我们用中国视角去观察,用中国站位去把握。我们用融化在血液中的中国基因,做好中国表达,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我们的天职,更是本分。”凌朔说。
同样在南海仲裁案的国际舆论引导战役中,中新社云南分社社长王林敏锐捕捉有效信息,另辟蹊径,发挥了独特作用。
王林得知,伊朗德黑兰大学与云南大学合作的“伊朗古地图”研究发现,不少阿拉伯古地图将中国南海海域标明为“中国海”。王林意识到,这些古地图很有可能成为中国主张对南海诸岛主权的第三方有力历史证据。
经过多次沟通争取,王林等记者共同采写了《中伊学者揭秘伊朗古地图 南海海域一直被标明为“中国海”》和《伊朗古地图中的“中国海”》等稿件,迅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南海舆论战中的漂亮一役。
讲述中国故事
2016年9月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浙江杭州,分享中国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提出的“中国方案”。而在约9000公里之外,意大利的人们也正从广播中聆听“中国故事”。
经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金京的沟通联系,意大利收听率排名第一的意国家电台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意中新丝绸之路——中国日”广播特别节目,在意国家电台旗下四个频率全天播出与中国有关节目,内容涉及时政、科技、文化、旅游、体育和音乐等。G20杭州峰会的中国声音在这里回响。
为了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中国声音,中央电视台在G20杭州峰会前方投入1300多人,搭建12套转播系统,设置178个机位。这一天,央视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部制片人胡玮拎着近25公斤的摄像机和三脚架等,完成了10多场重要活动的拍摄。直到深夜1时多,才收工“匆忙吃了这一天唯一的一顿饭,泡了一碗方便面”。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概括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在对外宣传方面的职责使命。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必须坚持国家站位、树立全球视野。中国不乏好故事,也不乏好声音,关键是如何讲好、传播好。
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中国军队援非抗击埃博拉系列报道”获得一等奖。
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当不少西方国家纷纷撤离时,作为非洲人民的好兄弟、好朋友,中国政府率先行动,展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对外援助行动。
从视频连线医疗队员到走访队员亲属和权威部门官员,从穿上防护服与队员一起受训到深入隔离区采访归国队员,近200个日夜,解放军报记者杜献洲、张晓祺、罗铮、洪建国等连续奋战,采访到大量第一手素材,刊发多篇独家报道,引起强烈共鸣。
在采编手记中,他们写道:通过文字撬动读者心灵,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融入世界人民心中,是我们采写这组稿件过程中始终坚守的信条。提升中国媒体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让满载中国好故事的文字、声音、图像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记者应义不容辞担起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