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空间 > 互联网+“红包”:新年俗、新年味

互联网+“红包”:新年俗、新年味

2016年02月11日 09:50:05 来源:光明日报 访问量:157 作者:李政葳
原标题:互联网+“红包”:新年俗、新年味

  猴年春节,无论是微信朋友圈内的“红包照片”,还是支付宝“集五福卡”活动,诸多“抢红包”新玩法引得全国网友“指尖很忙”。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网络红包的个数、互动量都较往年成倍增长,“发红包”“抢红包”似乎成了一种“新年俗”。

  华丽的红包“成绩单”

  今年,微信推出除夕“抢红包”新玩法——红包照片,只有给朋友发送红包,人们才能看到他们在朋友圈所发照片的清晰版本。

  几乎与微信同步,支付宝在春节期间也推出新招:只要在除夕当天集齐5张福卡,就有机会平分央视春晚2.15亿元现金红包。

  8日,微信方面公布除夕红包“成绩单”:除夕当天,微信红包参与人数达4.2亿,收发总量为80.8亿个,是2015年马年除夕的8倍;共有2900万张红包照片发出,产生了5300万个红包。

  从支付宝统计数据看,除夕当晚,支付宝“咻一咻”互动平台的总参与次数达3245亿,这一数据是去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共有791405位用户集齐了“五福卡”,平分了2.15亿元大奖。

  在“抢红包”多样玩法的背后,是互联网巨头的用户之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互联网金融部助理分析师陈莉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支付宝、腾讯、百度等用红包营销方式黏住用户,利用红包撬开更多“消费入口”,堪称一场“圈地运动”。

  春节年俗的改变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红包在很多地方俗称“压岁钱”,寄寓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关怀,表达的是长者“爱幼”之情,能够帮助构建一个父慈子孝、长幼有序的传统大家庭和谐图景,春节“红包文化”也逐渐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今,随着网络红包的盛行,人们对春节年俗的定义也在发生着变化。

  对于亲友们相聚一堂时纷纷拿起手机“刷、刷、刷”的场景,有观点认为,“红包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春节生活,让春节欢聚的应有之义渐行渐远。不少网友纷纷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彼此在天涯海角,而是我就在你面前,你却在忙着刷手机、抢红包。”

  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看来,“种类繁多的抢红包新玩法,让网民体验到了科技进步的欢乐,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交分享的喜悦”。

  “网络红包”中的新年味

  方李莉表示,科学技术发展必将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网络红包的出现正是互联网带来的新风俗、新文化,在表达长辈对晚辈期望的同时,能帮助人们实时分享快乐,让浓厚的情感更加轻松地进行表达。“它可以看作是‘红包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在传承中同样也伴随着革新。”对于如何通过新技术留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味,方李莉建议,在网络时代,每个大家庭都可以考虑建起一个微信朋友圈,这样即使家庭成员分布在各地,也能在网络空间实现三世、四世同堂。

  今年春节,光明网携手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联合推出了网络中国节·春节“捞饺子拿红包”活动,每天都会吸引大批网友参与。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