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资讯 > 媒体融合发展将重塑中国传媒业

媒体融合发展将重塑中国传媒业

2014年08月19日 21:05:15 来源:新华网 访问量:494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记者任珂 刘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18日召开第四次会议,提出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如此高规格会议研究中国传媒行业的发展,并不多见。一些传媒领域专家认为,这将有助于中国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占领新的传播形势下的舆论制高点。

    为何提出?

    媒体实力关乎意识形态、信息和网络安全。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直接关系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随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市场被压缩、影响力下降、舆论引导和主导能力被削弱的问题。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已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辉锋说,提出这一思路,说明中央认识到了传播环境的变化。

    目前中国主流媒体确实受到很大冲击,尤其是舆论传播传统主阵地的报刊方面,发行量与利润都在急剧下滑。中国传统的媒体结构、舆论引导格局都发生不小变化。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金兼斌说,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播技术手段落后、形态单一等问题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刘笑盈认为,这一战略是中央在新的传播环境和国际环境下做出的决定。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直到现在,现实离这个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

    如何解释?

    18日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虽然意见还没有正式公布,但在4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文章中,能看出一些思路。

    在题为《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文章中,刘奇葆强调,要瞄准和利用最新技术推动融合发展。他呼吁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推进新闻生产,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利用微博微信技术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

    张辉锋认为,新传播环境下的主流媒体仍是大众传播、舆论引导主渠道以及人们获取重大资讯的主要平台,在物理形态上,它必须是多媒体平台。在传播内容上,新型主流媒体必然是严肃的、深度的、公信力强的、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的。

    张辉峰表示,新型媒体集团是未来中国传媒在市场运作中的重要组织形态,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这种传媒集团,一定是多媒体融合、通过多种终端接触不同的受众,从而使自己更全面地覆盖市场、更全面地覆盖主流人群,它们的信息产品一定是高度贴合市场的,它们的经济效益一定也是好的。

    金兼斌说,现在的媒体和传播有一种融合的趋势,即原来的技术公司越来越多承担了媒体的功能。新型传媒集团很可能是以内容为主的媒体平台和以渠道为主的媒体集团要形成一种优势互补。

    影响几何?

    在18日消息公布之前,资本已闻风而动,文化传媒股多支个股涨停,其中包括人民网、新华传媒、浙报传媒、华数传媒等国有传媒股份。在具体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前,众多媒体已经先行而动,迈开了改革的步伐。

    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澎湃新闻上线,标志着上海报业集团在新媒体发展上开始发力。同日,新华社也发布了集各部门之力打造的“新华社发布”客户端,全力打造国内最大的党政企客户端集群,宣布将在年内建立800至1000个党政企客户端。

    上海交大传媒学院教师魏武挥在一篇文章中预测,2014年是国有媒体大举进攻的开始。

    刘笑盈说,中国的传媒业一直以来都有一些边界存在,如一些题材是民营媒体不能做的。发展新型媒体,在内容建设方面可能会打破这些边界,准许民营媒体涉足一些主流话题,利用民营媒体的渠道优势,扩大主流舆论的传播效果。

    刘笑盈也认为,随着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未来的媒体发展,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将获得多重发展的机会。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