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资讯 > 中国正能量网 | 尼克松眼中的周恩来: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

中国正能量网 | 尼克松眼中的周恩来: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

2023年01月08日 03:58:48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军网 访问量:1496
周恩来总理机场迎接尼克松。(资料图)
《党史纵览》刊发叶介甫署名文章《外国政要眼中的外交家周恩来》,其中提到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尼克松评价周恩来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现将原文摘编如下: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他与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制定了我国的外交路线、方针、政策,并且以其非凡的才能,卓有成效地贯彻执行,使社会主义新中国一扫旧中国任人欺凌的屈辱面貌,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了国际上的普遍尊敬和赞扬,很多世界政要都称赞他“是一位卓越的谈判家”“是世界上罕见的伟大外交家”。
尼克松:他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
尼克松曾于1972年和1976年两度访华,是第一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期间,他与中国政府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与周恩来的接触中,被周恩来那种伟大的精神气魄和宽广的胸怀所折服。在他的眼中,周恩来是一个具有献身精神的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一个拥有强大民族自信心的人。
尼克松在《领导人》一书中这样写道:斯大林执掌苏联时期,有位难以对付的外交部长叫莫洛托夫,他曾警告一位美国谈判代表:“要是你们认为我们难打交道,那等你们遇上周恩来的时候再看吧!”
当我们真的遇上周恩来的时候,我发现他并不是莫洛托夫形容的那种僵硬的谈判者。作为一个忠诚的共产党人,他把我们看作意识形态上的敌人,但作为一个讲求实际的中国人,他承认他需要我们。
我们之间的分歧很大,但是我们的共同利益更大。我们的任务是求同存异,不加剧分歧。中国领导人希望缓和由于与苏联决裂而出现的四面受敌的状况。我们认为结束中国政府的“愤怒的孤立”是必要的,我们也看到了用三角外交帮助遏制苏联的机会。和解的共同愿望虽然有了,但是还得要用一个公报明确我们的关系,还得要解决许多技术性问题。
在我们的谈判中,我认识到对周恩来来说要突然放弃他的决定于他的意识形态的外交立场,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但我知道他是把国家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的现实主义者,因为正如他对基辛格所说:“舵手在掌舵时一定要利用潮流。”
当我们讨论到美国在日本和太平洋驻军的问题时,我知道这个问题特别敏感。我注意到,中国人要求美国从日本撤军并废除美日共同防御条约。于是,我指出,我们的政策是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尽管它同中国的意识形态原则相抵触。我说:“美国可以撤出日本水域,但是别人仍将在那里捕鱼。”我指的是苏联人。我补充说,那时日本不是与克里姆林宫和解,就是重新武装,二者必居其一。
我知道,周恩来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大概会同意我的分析,但是,作为一个理想家,他决不会直言不讳地表示同意。果然,他以他特有的微妙方式作出了反应。他沉默了片刻,然后,不加任何评论便改变了话题。但是在场的人谁也不会弄错,他的沉默只可能意味着同意。
我与周恩来除了一起吃饭、参加宴会和其他公开活动以外,正式进行单独会谈也有15个小时以上。我留下了4点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有旺盛的精力、周密的准备、高明的谈判技巧和遇事不慌的镇定态度。
他的精力充沛得惊人。在我们的一些时间比较长的会谈中,我注意到,随着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听着译员低声翻译的单调的声音,双方一些年纪比较轻的人露出了倦意,但是73岁的周却始终头脑敏锐,精神抖擞,聚精会神。他从不离题,从不讲废话,也从不要求休息。如果我们对公报措辞有一个分歧在下午会议上没有解决得了,他并不把问题留给助手,而是在当天余下的时间亲自与基辛格会谈来解决。次日上午他看上去就像在乡间度过了一个宁静的周末刚回来一样精神。他日理万机,工作越繁重,精力越旺盛。
他是我见到过的领导人中准备最充分的一位。他在会前已熟悉了情况,只有在技术性很强的细节上才问他的助手。
基辛格曾对我说,周的谈判技巧会使我感到惊异。此话果然不错。大部分谈判不但涉及实质性问题,也涉及象征性问题。我与毛泽东会见后,周恩来和我坐下来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谈。开始时,周恩来提出了一个象征性问题,巧妙地考验我的决心,看看我到中国来这个行动是否说明我准备放弃过去坚持的观点。
“正像你今天下午对毛主席说的,我们今天握了手。”他说,“可是杜勒斯不愿这样做。”
“可你说过,你也不愿同他握手。”我回敬说。
“不见得,”周恩来回答说,“我本来是会同他握手的。”
“那好,我们握手吧。”我说着便在桌上把手伸过去,再次同他握手。
周恩来似乎对这个话题发生了兴趣。他接着说:“杜勒斯的助手史密斯先生本来不想那样做,可是他没有打破杜勒斯定下的规矩,所以只好用右手端着一杯咖啡。握手不能用左手,所以他就用左手握了一下我的手臂。”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周恩来又说:“但在那个时候,我们不能怪你们,因为国际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铁板一块,西方国家也是铁板一块。现在我们知道了,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已经冲破了老框框,”我表示同意地说,“我们现在是按每一个国家自己的行为来看待它,不是把它们笼而统之归为一类,也不因为它们都坚持这种哲学就说它们都是漆黑一团。我愿诚实地告诉总理,当时我是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成员,所以我的观点与杜勒斯先生一样。但是,后来世界变了,人民共和国与美国的关系也必须变。”
周恩来是个顽强坚毅的人,但是在解决我们之间的分歧的过程中他是灵活的。对于公报中关于台湾的部分,我们双方的观点相去甚远。我们不愿抛弃也不能抛弃台湾,他不愿放弃也不能放弃对台湾的毫不含糊的主权要求。他想要用公报来肯定这一要求。我们最后达成了折中办法,就是双方都用非刺激性的语言各自申明自己的立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主要应当归功于基辛格和周恩来。目光始终放在主要问题上的周恩来知道,中国与美国的新关系比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占上风更为重要。
在我们所有的会谈中,他始终镇定自若,从未失态。与赫鲁晓夫的滑稽动作和勃列日涅夫的装模作样形成对照,周恩来从不提高嗓门,从不敲桌子,从不为了强迫对方作出让步而扬言要中断谈判。1976年,我对周恩来的夫人说,她的丈夫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始终态度坚定而不失礼,他越是“手中有硬牌”,讲起话来越是平和。我认为他之所以能这样从容镇定,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因于他所受的锻炼和阅历,但是也反映了他的成熟和自信。俄国领导人显然认为在助手面前必须拿出威严来,但周从不认为有这样做的必要。
周恩来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诗人,有时以诗喻事。有一次,周恩来借毛泽东的《咏梅》词隐喻美国1972年的总统选举,暗示希望我获胜。周恩来说:“主席这首词的意思是,一件事的开创人不一定是收获人。到了花开满树的时候,他们也就快退去了。”周恩来接着说:“你是开头的人。你也许看不到它的成功,但是我们当然会欢迎你再来。”

中国军网:缅怀总理,向总理致敬!

尼克松为周总理脱下外衣。(资料图)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2年2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的第三天。当周恩来会见尼克松时,尼克松主动为周恩来脱掉了呢子大衣。

此照片一出,当时立刻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世界上引起了不小轰动。对于当时各界的种种不解,尼克松后来这样的一段描述足以让大家明白其中缘由:

“我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周没有架子,但却很沉着坚强。他通过他优雅的举止和挺立而又轻松的姿态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稳健。”

在该次访问中,周恩来与尼克松就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和坦率的讨论。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上海公报》,从而正式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几日前,在中美两国举行的《上海公报》发表45周年纪念仪式上,理查德·尼克松基金会主席比尔·巴瑞鲍特在致辞中说中美关系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有了巨大的发展,他祝愿中美两国按照《上海公报》精神,尊重彼此文化与制度,继续加强合作。

听完这段话,大家又不禁想起一张经典的老照片。

周恩来总理机场迎接尼克松。(资料图)

从两位领导人“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如今中美之间每17分钟就有一架航班起降。成功建交的背后,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这次建交的顺利进行。

周总理分管新中国外交26年,到他逝世前,总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对中国的外交工作起着指导性作用。

资料图

今天,是周总理119周年诞辰,让我们重温周总理的外交遗产,重走周总理的外交足迹,感受周总理的外交魅力。

万隆会议立国威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作补充发言。这18分钟“求同存异”的补充发言征服了全场,树立了新中国真诚友好的形象。(资料图片来源:新华社)

1955年,万隆会议,即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据当时的中国驻印尼使馆外交官黄书海介绍, 会议一开始其他国家就对中国政府群起而攻之,周总理现场起草发言稿,第一句话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不是来吵架的”;第二句话是“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现场的紧张气氛立刻被扭转过来。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资料图)

在此次重要会议上,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强调求同存异,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活动,从而为新中国赢得了尊重,赢得了朋友。

以数字对比反击挑衅

周恩来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

1960年4月下旬,周恩来总理与印度谈判中印边界问题,印方提出一个挑衅性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周恩来总理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对方说:“时间太短了。”

周恩来总理回击:“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印方代表哑口无言。

“派克笔是战利品”

抗战时期周恩来用过的派克牌钢笔。(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为让我留念就作为礼物赠送给我了。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

1960年8月30日,周恩来在密云水库的游艇上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交谈。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碍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但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此时周总理面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中国有18元8角8分

1946年7月18日周恩來在周公馆会客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图片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次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可能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二可能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

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吗?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大家一起吃掉法西斯”

周总理与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宴会上。(资料图)

周总理设宴招待外宾。上来一道汤菜,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外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

周总理对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

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中尼两国是否要平分珠穆朗玛峰”

周恩来出访尼泊尔。(资料图)

周总理在加德满都举行记者招待会。在场的美国记者故意拿着中尼两国分别出版的地图,指出两国边境在珠穆朗玛峰这一段的画法不一致,并借此提问:“关于埃佛勃朗峰(即珠穆朗玛峰)的问题,在这次会谈中是否已作出了决定?您刚才的话,是否意味着由中尼两国来平分这座山峰,尼泊尔是否同意?”边界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美国记者的提问既是挑衅,又是圈套,回答是或不是都会掉进陷阱。

周恩来立即回答:“无所谓平分。当然,我们还要进行友好的协商。这座山峰把我们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是你们所说的把我们两国分开!”

智慧反击赫鲁晓夫

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注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

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看完了这些故事,是不是意犹未尽呢?下面,为大家奉上一些周总理在外交场合的珍贵图片,我们一起继续重温周总理的外交风采。

周恩来访问缅甸时,身着缅甸民族服装,手持银碗,同缅甸人民欢庆泼水节。

周恩出席万隆会议时,会议休息时间为各国朋友签名留念。

1956年12月,周恩来访问巴基斯坦。

1957年1月,周恩来访问匈牙利。

1958年2月,周恩来访问朝鲜。

1960年5月,周恩来访问柬埔寨。

1960年5月,周恩来访问越南。

1960年5月,周恩来和陈毅会见英国军事家贝纳德·劳·蒙哥马利元帅。

1973年7月,周恩来迎接刚果总统马里安·恩古瓦比。

1975年6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蒙拉差翁·克立·巴莫。

周恩来出访东欧。

周恩来为马来西亚总理举行宴会后步出宴会厅。

1975年9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团长,这是他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夫人格之造就,端赖良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道所在,正理趋之,处世接物,苟不背乎正理,则良心斯安,良心安,人格立矣。

——周恩来《我之人格观》

周恩来总理的故事永远讲不尽,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大地,死后骨灰也洒于中国的山河之中。他没有子女、没有房产、没有墓地,两袖清风鞠躬尽瘁!

缅怀总理,向总理致敬!

 

策划:曲延涛 钱宗阳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