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中国正能量网 | 你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

中国正能量网 | 你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

2024年09月26日 08:00:50 来源:中国军网 国防部网 访问量:653 作者:蒲 元 乔 阳

你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

■蒲 元 乔 阳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地名,往往饱含着历史的记忆与变迁,浓缩着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今天,当我们翻开中国地图,有几个红色市县的名称是那样熠熠生辉:左权、子洲、子长、志丹、靖宇、尚志、黄骅。指尖轻抚,这些地名诠释了为什么“共和国是红色的”。每个名字都是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丰碑,都是一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壮歌。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烈士之名成为永远的记忆,是对红色基因的血脉传承。在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一同走进这7座城市,缅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致敬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用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奋斗伟力,接续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左权县

碧血丹心映太行

“日本鬼子五月‘扫荡’咱路东,左权将军麻田附近光荣牺牲,左权将军牺牲为的是老百姓,咱们辽县老百姓要为他报仇恨!”这首《左权将军之歌》,至今仍在山西省晋中市一带传唱,讲述的是一段抗日名将以身殉国的悲壮历史。

左权县原名辽县。抗战爆发后,辽县及其所处的太行山区是八路军重要的活动区域。1940年底,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随八路军总部进驻山西省辽县麻田一带,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作战。作为曾在黄埔军校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高级指挥员,左权以其军事指挥才能和军事理论素养,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高度评价。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左权在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据亲历此战的老兵回忆,左权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脱离险境,但他始终将我方人员和机要文件安全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坚持亲自组织转移。

名将陨落,太行呜咽。周恩来在《新华日报》撰文称左权“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彭德怀撰写和手书了《左权同志碑志》。

在辽县,上千名军民参加追悼左权将军大会,并上书请求以将军英名为县名,永作纪念。9月18日,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辽县易名左权县。在易名大会上,500余名青年当场报名参军,全县军民决心继承将军遗志,把抗战进行到底。

将军身逝,精神长存。在全国抗战中,作为仅有7万余人口的山区小县,左权县全民抗战,参战支前人数达2.1万余人次,有7000余人将热血洒在民族解放的战场上。

80余年过去了,十字岭上松柏犹翠。左权将军舍生取义、忠于职守的伟大精神和崇高气节,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消失的红色印记。

子洲县、子长市、志丹县

高原雄立有三城

在“千沟万壑大河浑,黄土风成自古存”的黄土高原上,从北向南雄立着3座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和志丹县。

1944年2月,为纪念“陕北共产党发起人”李子洲烈士,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新设一县,子洲县由此诞生。

李子洲,陕西绥德人。求学期间,他经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李子洲担任绥德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在李子洲等人的领导下,该校成立了陕北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随后,他相继指导和派人帮助在榆林、延安等地建立党团组织,并派党团员到军阀部队做兵运工作,其间发展百余名官兵加入中共党团组织。

1927年7月,李子洲当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9月,兼任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参与了省委对清涧起义、渭华起义的领导决策工作。这两次起义在西北地区响亮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扩大了党在西北地区的影响。1928年11月,李子洲代理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1929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李子洲被捕入狱。面对敌人酷刑折磨,他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李子洲入狱前已积劳成疾,加之敌人的残酷折磨,同年6月18日在狱中病逝,时年36岁。

烈士的精神浸润着红色的热土。在革命战争时期,子洲县先后有3000余名青年参军入伍,其中700余人光荣牺牲。

从子洲县眺望西南,陕北高原的另两座英雄城市——子长市和志丹县赫然入目,它们的命名是为了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的创建人——刘志丹与谢子长。

刘志丹与谢子长,1925年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中共陕西省委派遣刘志丹、谢子长等到陕军许权中旅工作,为渭华起义做准备。从此,这两位年轻的革命者并肩战斗、紧密协作,做好了为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建奉献一切的准备。

1929年2月和四五月间,中共陕北特委第一、二次扩大会议相继召开,谢子长和刘志丹提出的加紧军事活动、开展兵运工作的建议在会议上通过。1931年10月,谢子长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他们两人分别任总指挥、副总指挥,并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

1933年夏,谢子长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18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同年11月,谢子长返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和壮大了陕北红军游击队。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县杨道峁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面对陕北根据地的迅速发展,陕北军阀调集兵力向陕北根据地发动了军事“围剿”。为打破敌之进攻,谢子长率部出击,连战连捷。谢子长在河口战斗中不幸负伤,后因伤势恶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

在谢子长为发展和巩固陕北根据地而不懈奋斗的同时,刘志丹则为开辟和保卫以照金、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苏区而殚精竭虑。1933年至1935年,刘志丹指挥部队,在敌强我弱的劣势情况下,先后3次打破敌军大规模“围剿”,不仅保全了陕甘边根据地,还将陕北、陕甘边两块苏区连成一片,成为中共中央和各路北上抗日红军长征之后的落脚点。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参加东征战役,在晋西北迭克敌军。4月14日,刘志丹在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3岁。

为永远铭记英雄烈士的牺牲奉献,1936年,中共中央将刘志丹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谢子长的家乡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2019年7月撤县设市)。历史长河奔腾不息,但镌刻着英雄名字的城市,让无数后人仰望与铭记。

靖宇县、尚志市

白山黑水写忠诚

在吉林省档案馆,有一组档案自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后,备受学者和群众关注,它就是杨靖宇殉国前百日战斗档案。这组弥足珍贵的档案,真实记录了杨靖宇在牺牲前100余天率部与日伪军警进行的47次战斗历程。

九一八事变后,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2年,他被派往南满负责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34年4月,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的杨靖宇,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并担任总指挥。1936年7月,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杨靖宇率部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争。日伪军连遭打击后,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军事讨伐、经济封锁和政治诱降,同时对杨靖宇悬赏缉捕。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他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崇高气节,继续坚持战斗。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杨靖宇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1940年1月,他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昼夜,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于1940年2月23日在濛江县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杨靖宇生前和死后都受到日军的敬畏。他陷入绝境后,日军曾劝降他,杨靖宇说:“我是中国人,是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他牺牲后,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发现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1946年2月14日,为永远纪念杨靖宇烈士,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今属吉林省白山市)。英雄的名字镌刻在这片烈士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儿女奋勇前进。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还有一位和杨靖宇并称为“南杨北赵”的将领,指的是战斗在北满地区的赵尚志。今天,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部,就屹立着一座以赵尚志烈士命名的城市——尚志市。

赵尚志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投身抗日斗争。1933年10月,赵尚志参与领导创建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1934年5月,赵尚志率领反日游击队和义勇军等1500余人,杀向哈东重镇宾县县城宾州镇。部队为打开突破口,使用了一门以湿柳木和粗管为炮身的木炮轰城。随着赵尚志一声令下,木炮发出震天之响。宾州南城门旁的炮楼被打中,砖瓦七零八落,又接连一声,城墙被轰破一角。“木炮打宾州,声威震敌胆。”这场战斗极大震慑了宾县、五常、双城、阿城一带的敌人,赵尚志的大名也不胫而走。

1935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成立,赵尚志任军长。1936年1月,赵尚志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后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

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艰苦的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受伤昏迷被俘,敌人对他进行突击审讯。在生命垂危时刻,赵尚志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用铮铮铁骨诠释对党的忠诚。

1946年11月,为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英雄,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1988年9月撤县设市)。这片“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从此有了新的名字。

黄骅市

渤海之滨英名扬

渤海湾畔,汽笛悠扬。这里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它就是河北省唯一一个以抗日英烈姓名命名的城市——黄骅市。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生于湖北省阳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6年9月,他被选为良上村和周围村庄联合组织成立的儿童团团长,带领团员站岗放哨,传递信件,监视土豪劣绅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929年春,黄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5月,彭德怀挥师抵达阳新、大冶地区,一举粉碎国民党军对阳新苏区的围攻。“参加红军去!”这是苏区千百万人民的心声,也是黄骅梦寐以求的愿望,他连夜赶往红军驻地木石港报名参军。参加红军后,他经过了战斗的锻炼和长征的考验,由司号员被逐级提拔为团职干部,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到达陕北后,黄骅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和工作。

1937年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黄骅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历任晋西南游击支队支队长、晋西南边区党委军事部长、八路军第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副支队长等职,在三晋大地屡立战功。

1941年4月,黄骅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当时,冀鲁边区环境异常恶劣,日伪军占据重镇和交通要道。黄骅根据敌我实际,创造和发展了以小块根据地为依托,以小股游击为主的斗争形式,在广大群众配合下,深入敌区、筹粮筹款、打击敌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开创了冀鲁边区抗日救国的新局面。

然而,就在冀鲁边地区抗日局面不断发展之时,一支暗箭射向黄骅。1943年6月30日,正在新海县大赵村组织军事会议的黄骅,突遭叛徒袭击不幸遇难,将未酬的壮志和滚烫的热血留在这片他战斗的土地上。为纪念黄骅烈士,1945年新海县易名为黄骅县(1989年11月撤县设市)。

烈士远去,英名长留。在黄骅这片热土上,先后有690余位英烈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捐躯,用生命矗立起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近些年,黄骅市先后修复建设了烈士陵园、黄骅烈士牺牲地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黄骅烈士的事迹和精神,在这片以他名字命名的土地上,不断传颂和发扬。

版式设计:扈  硕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