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冯唐
很少会有人想到,作家、妇科医生、前麦肯锡合伙人,这三个毫不搭界的头衔会糅合在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就是冯唐。他的小说语言清新,技巧圆熟, 受到一批文学青年和知识分子的喜爱,也有人称其为当代文坛中的异类。近日,冯唐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回顾多年来的写作过程。他笑着说,自己其实是个 “科学爱情小说家”,不会降低写小说的标准去迎合读者。
一个具有文艺气质的理科生
冯唐生于1971年,最初因“万物生长三部曲”知名,亦有人以“特立独行”来评价他的文风。当站在读者、镜头面前的时候,冯唐总是穿得清爽干净,身形则略显清瘦。他说,自己小时候也是个相对体弱多病的孩子,“打架打不过别人,上街就是被打”。
青少年时期的冯唐,恰好赶上了中国社会开始发展转型的时期。在那个时候,娱乐活动相对较少,电视机也刚刚进入普通百姓家,用冯唐的话说,是“根本没几个台”:“没有手机和互联网,打球我也抢不到球。慢慢就觉得读书比其他事情都好玩儿,渐渐养成习惯。”
这段时期的阅读积累给冯唐带来不小益处。他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读书是写作的母亲,“它能带给你好多东西。比如让你知道什么是好文章、诱发你的思考,还教会你许多写作技巧”。
于是,在17岁的时候,理科生冯唐写出了小说《欢喜》,在以后的日子里则一发不可收拾,相继有多部作品出版。同时留洋海外,做到妇产科博士,后 来又弃医从商……冯唐觉得,以这些看似“圈外人”的身份写作,换个角度来看反而是某种程度的回归传统,“古代那些文人,其实没几个以写文章为生吧”。
“文科也叫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遵从的很多思路都是类似的,比如假设、求证等等。我无非是在理科训练的基础上会有些文艺气质:爱读书写诗、舞文弄墨。”冯唐笑称。
一个聚焦深度“挖掘人性”的创作目标
具有“文艺气质”的理科生冯唐一直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喜欢他的读者都知道,冯唐较为热衷“三部曲”的作品形式,内容则聚焦对人性、欲望的描写 与发掘。冯唐的解释是,“三部曲”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写作与阅读的长度”;而内容的选择则是因为想“深挖人性”,希望能“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新出版的 小说《女神一号》亦如是。
“我读过的很多小说对人性的挖掘都不够深,而是更专注于故事、热闹。就好像打开电视就能看到的那些‘嗷嗷怪叫’的电视剧。”冯唐并不否认有作品 能将这个题材写的很好,但这不妨碍他选择自己的创作角度,“我跟朋友开玩笑,我是个科学爱情小说家,更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最早的《万物生长》曾被十来家 书商拒绝,现在也还有这个情况:对方会觉得我写的‘太科学’。”
自身阅历丰富、强大的阅读量、拥有写作的能力,这三者慢慢让冯唐觉得有责任去写作,“我一直希望能把读者‘往上引’而不是‘往下坠’,简单点说:我不会降低写小说的标准去迎合他们”。
选择这样的做法,冯唐自有道理,“我是个从商的人,明白如何投其所好。但写作这件事恰好相反。我要让自己‘爽’,按照自己的想法从事写作。世界上有太多的力量与因素去迎合他们,将之‘下坠’,而我希望‘往上引’,也一直坚持这个原则”。
“一件事坚持十年、十五年,你会发现也走得通。”说到这一点,冯唐非常郑重地表示,他宁可自己的作品“长销”而非短期畅销,“到了一定阶段后,总会有一定比例的读者喜欢看严肃一点的作品,而不是只把小说当作消费品、商品阅读。”(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