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李克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扎实有力地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一、发展要紧紧依靠改革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践表明,发展要靠改革。
过去3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改革。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从低收入经济体进入中高收入经济体行 列,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回首36年的改革历程,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逐步建立 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一路走来,基本场景是:当发展面临体制障碍难以前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通过改革扫除障碍、 增添动力,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凤阳农民在全国率先搞大包干,就是因贫困 和饥饿所迫。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体制一改就大变样,温饱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我们党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及时在全国农村推开这项改革,随后又在城市 和其他领域进行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实践证明,只要紧紧依靠改革,坚持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释放 改革红利,就能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限创造活力,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就能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过去的一年,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实现良好开局,靠的也是改革。去年,面对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严峻局面, 我国经济不仅避免了“硬着陆”,而且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增长平稳、就业扩大、物价较低、收入提高,既好于预期,在国际上也很抢眼。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的因素是靠改革。
我们大力推进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分批取消和下放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扩大营改增试点,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特别是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激发了社会投资和创业热情,增强了市场主体发 展信心。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是实现去年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我们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根据去年年初提出的预期目标,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确定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于 这个区间,就着力促改革、调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运行态势,我们保持定力,不随波动频繁的市场起舞,不因莫衷一是的声音变调,坚持 不扩大财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即使货币市场出现短期波动,也沉着应对。资金紧张怎么办?我们千方百计盘活财政、货币资金存量,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压减机关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最大限度挖掘资金潜力。同时,想方设法用好资金增量,优化财政支出和信贷资金结构,集中用于经 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结果没有多花钱却多办了事,还办成了一些大事。
我们着力依靠改革实施结构调整。从优化供给和改善需求两侧精准发力,主要运用市场化办法并辅之以差别化政策,有扶有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既 大力支持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化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又加大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投 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等发生了可喜变化。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0%,同比提高4.1个百分 点;服务业占比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粮食产量超过1.2万亿斤,实现“十连增”;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 续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这既拉动了当期增长,又为长期发展铺路搭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回过头看,如果不是用改革的办法,即简政放权、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着力调整结构“三管齐下”,而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 不仅去年的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而且今后几年的日子也许会更难过。靠改革创新,既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去年实践给我们的深刻启 示。
今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仍然要靠改革。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很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有潜力、有基础的。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 的紧要关口。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以持续,甚至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把千千万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让潜在的发展优势充分显现,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处理好改革与发展速度的关系非常重要。推进改革需要相应的经济环境,从实际情况看,速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改革。如果发展速度过低,就业会出问题,居民收入增速及民生改善步伐也会相应放缓,老百姓就会不满意,改革就难以推进。但发展速度高了,会使各方面的关系绷得很紧,容易引发通胀,妨碍结构调整,也会影响改革。我们要坚决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保持合理的、没水分、有质量、有效益、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总体有利于经济增长。今后,我们要更好地把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改革要有勇气和智慧
现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改的多是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不少触及深层次社会矛盾,涉及利益关系调整,是难啃的硬骨头,有些多年一直想改但改不动。同时,国内外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改革的机遇前所未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我们别无选择。因为现在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拦路虎”,躲不开、绕不过、拖不得,不改没有出路,慢了会贻误时机,付出的代价将更大。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对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该调整的要坚决 调整,该破除的要坚决破除,不能畏首畏尾。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审时度势、通权达变、相机而动,牢牢把握主动权,打好改革攻坚战。
改革要同心勠力。上下同欲者胜。大家都知道汉代名将韩信背水一战的故事。当时韩信受命进击赵国,带着一支缺乏训练的队伍,面对的是十几倍于己的 强敌。为激励士气,韩信背河布阵,不留后路,使得人自为战,以一当十,最后取得大捷。这个故事说明,只有上下同心,敢拼才会赢。我们推进改革,也必须上下同心,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做出样子。领导有决心,群众才有信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时不 我待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去谋划和推动改革。同时,要把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向群众讲清楚,使大家真正认识到,这场攸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改革,与每个社会成员都休戚相关,从而使改革拥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基础。只要人民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改革就能有效推进、取得成功。
改革要善谋善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坚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改革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确实需要顶层设计,以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 在重大关系和关键环节上不出大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具备了做好顶层设计的条件。要从战略全局出发,精心进行顶层设 计和整体谋划,做好不同改革措施的相互配套与衔接,全面协调推进改革。但也要看到,仅仅有顶层设计是不够的,因为中国地域广袤,各地情况千差万别,现阶段 的改革又非常复杂,许多情况事先难以预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对那些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把握不准的重大改革,要鼓励和支持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或者在改革试验区进行探索。成功了就及时推广,出现问题就及时纠错,把风险和影响控制在局部范围。这样做,是积极而又稳妥推进改革 顺利实施的有效方法。只有走得稳,才能走得快、走得好。我们要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通过渐进式、累积式改革,集腋成裘、积微成著,赢得最终的成功。
三、改革要让人民群众受益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所决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与性质所决定, 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如果人民群众不能从改革中受益,这样的改革就没有意义,也不会得到人民拥护。让人民群众受益,就是要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 则公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以往的改革能以燎原之势铺开、一步一步深入推进,根本原因就在于给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带来了公平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得到了广大人民的 拥护。去年以来,很多领域的改革能够顺利推进、取得成效,也是这个道理。今后改革的环境条件和重点任务会变,但让人民群众受益的要求不会变,也不能变。改革是最大的动力,也是最大的红利。我们要建立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使改革的红利、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现在利益分配确实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必须 进行调整。但调整利益不能只以静态的观点、在既有利益格局下切“蛋糕”,更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着眼于增量利益,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 即使是既有利益格局调整,也不能简单地搞平均主义那一套。首先要把贫困人群和低收入者的利益保障好维护好,让他们在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要让中等收 入阶层逐步扩大,使他们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要保护高收入者的合法利益,为他们放开手脚、投资兴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要使不同社会群体各展其能、各得 其所,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形成一个各阶层各方面广泛参与和支持改革的局面。现在我国人均GDP近6800美元,改革和发展的路子走对了,到2020年就会超过1万美元,以后还会更多。我们通过发展、通过增量来理顺利益关系、优化利益格局的余地很大,让人民群众普遍受益的空间也很大。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都与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密切相关。政府职能不转变,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难以推动。政府是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也是改 革的对象,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革。如果政府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右观望等待改,自身就会成为改革的障碍。去年本届政府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这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后要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 地方的关系,逐步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
第一,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本届政府已经承诺,任期内把行政审批事项减少1/3以上,要确保完成。首先要把取消的文章做足、做到位,最 大限度地放权给市场。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要进行全面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确需保留的,要依法调整为行政许可,今后不再搞非行政许可审批。要全面推进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将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努力为企业经营和公民投资创业提供 便利。
第二,保留的审批事项一律向社会公开。政务公开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助推器,是约束审批行为的紧箍咒。各部门还在实施的审批事项,要尽快公布目 录清单。除此之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设立新的审批事项。这实际上是向负面清单管理方式转变。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的范围,清单之 外,“法无禁止即可为”,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和经营活动。
第三,加强和改进监管。简政放权,绝不是一放了之,必须在放权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要进一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监管体系的具体措施。地方政 府在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过程中,要把加强监管作为重中之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现在往往是平时监管不及时、不到位, 一出问题就搞“突击”,搞“大检查”,结果是雨过地皮湿,监管一定要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要抓紧建立科学的抽查制度、责任追溯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和黑 名单制度,对违法违规者,要严厉惩处,以儆效尤。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现行的财税体制是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逐 步完善形成的。这些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政府的调控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形势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不适应、不完善的问题日益凸显,必须进行改革。
一是推进预算公开。政府预算收入取之于民,社会公众有权监督这些钱怎么花、花到哪、效果如何。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资金存在使用不规范、效率不高 和资金沉淀等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也缺乏约束,这些与预算透明度不够、监督检查乏力是分不开的。要进一步加大预算公开力度。一要扩大预算公开范围。 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更要公开。除公共预算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要进一步向 社会公开。各级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也要逐步公开透明。二要细化公开内容。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尽快公开。完善政府收支预算科目体系,明确公开项目, 做到科目粗细有度、表述清晰明了,让老百姓能看懂、社会能监督。三要强化预算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预算公开问责机制。通过提高透明度强化监督和约束, 使预算编制和执行更加阳光,使财政资金使用更有绩效,减少寻租腐败的机会。
二是推进税制改革。当前的重点是扩大营改增。这项改革不只是简单的税制转换,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系统考虑,营改增还有五步曲。第一步,2014年继续实行营改增扩大范围;第二步,2015年基本实现营改增全覆盖;第三步,进一 步完善增值税税制;第四步,完善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配体制;第五步,实行增值税立法。今年要走好第一步,除已经确定的铁路运输和邮政业实行营改增外,还要 将电信业等纳入进来。同时,要清费立税,推进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加快环境保护税等立法进程,继续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
三是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总体看,中央政府部门管了 不少不该管、管不好的事。去年我们启动了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中央政府在“三农”方面的审批权下放,各项涉农 资金全部直接下拨到省,由地方统筹使用。这项改革取得经验后,不仅要在全国推广,其他方面也要借鉴其做法,把一些不适合中央部门管理的事权与财权下放。当 然,中央该加强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也要加强。要通过改革,健全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逐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收入划 分,使中央与地方各安其位、各负其责、上下协同,促进政府治理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够等问题,亟须加大改革力度。金融改革内容非常丰富,今年的重点是做好以下3件事。
第一,放宽市场准入。金融业虽有其特殊之处,但本质上仍是竞争性行业,同样需要通过竞争促进服务改善,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要在加强监管前提 下,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熟悉当地情况、特色鲜明的基层银行,以缓解小微企业、 “三农”等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金融业回归竞争性行业的本来面目,形成一个各种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竞争的金融生态,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 供有力支撑。这项改革,要逐步积累经验,积极稳妥推进。
第二,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就是将资金价格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目前,绝大多数的资金价格都已市场化,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贷款的价格均已放开,只剩下存款利率上限这最后一道关口。实际上,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存款利率管制,发行了不少理财产品,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化定价的范围。要继续推进 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权。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兵突进式的改革难以成功,需要与相关方面改革协调推进。二是利率 市场化赋予了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金融机构和企业要加快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财务硬约束,不能不顾成本,盲目竞争,搞利率大战。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存款人利益的重要措施,是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各国经验看,建立存款保险制 度是发展民营银行、小银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存款保险客观上能增强这些银行的信用,为之创造一个与大银行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从而有利于推动金融业放 开市场准入等改革。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防范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要加强监测预警,做好及时控制风险的预案,但关键还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在可持续发展中防范系统性风险。
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现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我们仍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当前的外部环境,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要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国际竞争上的主动。
第一,改革涉外投资管理体制。包括改革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现在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9万亿美元,为什么还要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利用外 资呢?这是因为,利用外资不是简单地引进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会,这些都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利用外资是我们的长期方针。目 前,我国利用外资仍采取逐案审批加产业指导的管理方式,审批环节多,影响了外资的积极性。为改变这种状况,去年我们有一个重大探索,就是批准设立中国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只要没有列入负面清单的行业,企业投资都不需要审批。需要强调的是,自贸区不是搞“政策特区” 或“税收洼地”,而是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创新经济管理模式。下一步要研究扩大自贸区试点,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纳入试点范围。
对外投资蓬勃发展,境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和区域迅速扩大,是我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现在的问题是,我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不适应对 外投资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在投资审批、外汇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要大幅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建立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管理体制,确立企业和个人对 外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这样做,有利于加快“走出去”步伐,带动我国的产品、技术、标准、服务出口,也有利于促进国内 产业升级和国际收支平衡。我们不仅要让中国产品、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更要让中国装备、中国创造走向世界、誉满全球。当然,“走出去”不能自相残杀、打乱仗,要加强协调、规范秩序、形成合力。
第二,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过去,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今后扩大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 地区。要抓紧制定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规划和具体方案,重点推进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各地要找准定位、密切配合。要大力推动内陆与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把“关检合作”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加快提升中西部地区通关效率。
第三,坚持多边和自贸区两个轮子一起转。现在世贸组织成员涵盖我国98%以上的对外贸易。多边贸易体系是我国巩固贸易大国地位的“压舱石”。自 贸区代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推进器”。我们要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 国、澳大利亚、海湾合作委员会等自贸区谈判进程,实现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八、注重依靠改革推进结构调整
我国已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结构调整,必须也只能依靠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本身也是改革。我国经济 结构不合理问题,症结在于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和僵化。调整经济结构,要从实施结构改革入手,改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决定性作用,才能釜底抽薪,真正收到成效。否则再用老办法,主要运用行政手段,结果只能是调不动、调得慢、调不好,甚至出现反复,这已经为实践所证明。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结构调整,要着力在推进市场化改革上下功夫,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推 动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在结构调 整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推出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和差别化促进政策,使结构调整更多依靠改革创新来驱动。
第一,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我们要实现持续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内需。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这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要发挥 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不断增强内需的拉动力。要把促进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既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措并举促进城 乡居民收入增长、解决没钱花的问题,也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有钱不敢花的问题,还要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解决有钱不愿花、没处花的问 题,释放有效需求。要大力促进服务消费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办学办养老等,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要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清除抑制消费的各种不 合理规章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建设法制化的营商环境。要支持发展网络销售等新业态,这方面潜力巨大。同时,要继续创 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促进固定资产合理增长。
第二,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是不合理经济结构的突出表现和重要根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为 此,要进一步放活农民,放手让农民去闯市场,形成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的局面。在推进现代农业制度建设方面,主要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 度,加快实施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启动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完善农业补贴等政 策,促进农业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主要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与居住 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城镇化的投融资机制等,组织开展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
第三,探索建立区域均衡发展机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也是激发巨大发展潜力的重要途径,关键要建立有效的促进机 制。要在实施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一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的基础上,谋划区域发展大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依托大江大河和陆 路交通干线,培育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形成新的增长极,构建我国梯度发展新格局,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要依托长江建设经济增长新支撑带,同时加快其他 新支撑带建设的研究规划。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为此,要着力消除市场分割、地区封锁和 行政性垄断,依靠市场力量和区域差别化政策引导,促进统一市场形成,开展公平竞争。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支持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构建基础设施互 联互通新体系。要针对跨区域、次区域和经济新支撑带发展,提高区域差别化政策的精准性,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原动力在创新。要依靠创新驱动,辅之以差别化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产业有进有退,由全球价值链 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强化环保、安全、能耗、用地等标准,清理各种优惠政策,促进落后、过剩产能退出, 严控新上增量。推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建设创新平台,开展区域集聚试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短板”, 要依靠改革推动和开放倒逼加快发展,重点是将增值税覆盖至生产和服务的全部环节,推进金融、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宽外资 准入限制。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要建立有效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使科技与产业 紧密结合。坚持以不断深化改革,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努力做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编辑: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