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有追兵:神出鬼没的抄袭者
几乎每个知名公众号都有一段被抄袭的故事。今年5月,微信公众号ayawawa原创者杨冰阳对3个抄袭公众号提起诉讼,索赔金额20万元,深圳南山法院正式受理立案。
对于为何要起诉,杨冰阳无奈地告诉半月谈记者:“这个抄袭者非常过分,可以说是坚持不懈地抄袭,一年间抄袭内容涉及400多期内容。基本就是复制粘贴,然后将我的名字改成她的名字。以至于有读者还留言问我,到底是谁抄谁的。尽管我们也举报过、他们的公号也被封过,但仍然重新注册账号。我是被逼无奈才向法院起诉的。”
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上线一年,得到数十万粉丝热捧。但好景不长,山寨号也随之而来。曾有粉丝告诉创始人王晓磊,有一个叫“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微信公号,不仅每期“实况转播”,还故意在头像上做了黄色的“V”,并在介绍中使用“认证资料”等字眼。
这样的结果,就是原创者辛辛苦苦码字,抄袭者只需轻松复制粘贴就能不劳而获。甚至有原创者认为,现在的情况是“1人原创,99人抄袭”。
有读者告诉记者:“虽然也理解原创公众号们的不易,但是每个公众号的能力、精力、跨度有限,也不会每期都有看点。所以有一些公众号虽然是抄袭, 但是至少帮助读者筛选一遍热点内容,将靠谱的干货和有趣的段子筛选出来,读者也省了很多泛泛而读的时间。”正是在读者这种不问出处的心态之下,很多抄袭号获得长期生存空间。
对于原创者来说,抄袭者管不住,读者靠不住,那就只能靠自己了。因此,如今很多自媒体联盟就应运而生。
“行走江湖,遇到不平,不能全都一声不吭,总要有点侠客精神、总要做点什么吧?”这句硬朗的话,出自一位名叫郑艳琼的文艺青年。她来自“文艺联萌”,这是个由135个自媒体组成的联盟。
面对抄袭,“文艺连萌”的态度是“不合作”以及“拉黑”。所谓不合作,就是不转、不推非原创的公众号;所谓拉黑,就是大家共享频繁抄袭的公众号名单,拒绝与这些公众号有任何往来。和起诉相比,“文艺连萌”这种“净化环境从我做起”显得“小清新”。在诉讼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下,这也算是独善其身的 一种选择。
前有瓶颈:靠粉丝能赚钱吗
在疲于应对抄袭者的同时,微信公众号还面临另一重障碍,即盈利问题。按照业内的管理,公众号粉丝一般要到10万以上才有可能盈利。但是,根据北京微数据公司调查显示,目前近千万的微信公众号中,粉丝超过10万人的公众号占比不过千分之三。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公众号离盈利还有很长的路。
谈起公众号,人们很容易将其与微博相比较。虽然从用户使用时间上来看,网民们聊微信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刷微博时间,但是从获取信息的有效性来看,微信或许还不如微博。
在这背后,与微信的社交属性不无关系。微信公众号现在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朋友圈,只有在朋友圈引发共鸣后,才会产生大量的转发和阅读。
同样为了避免打扰用户,微信公众号对于每天推送内容也做了数量限制,这也导致微信的信息量颇受限制。所以,微信上始终没有出现像微博上的一呼百应的“大V”效应。不过,这也可以理解为微信吸取了微博此前内容失控的教训。
记者梳理发现,微信里很多知名的公众号,不少都是此前本就有名气的人士或者大V。比如一度成为现象级的“罗辑思维”公众号,其有数百万粉丝,但是真正风生水起是因为视频网站的点击数,微信公众号只是其与粉丝沟通的平台。从2014年开始异军突起的“吴晓波频道”,也是基于吴晓波本人的影响力。所以,对于这群本就有名的人,微信公众号只是其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并不会单纯靠其盈利。
还有一群在公众号时代崛起的“大微”。比如前面提到的“六神磊磊读金庸”,靠着独树一帜的品牌赢得了二三十万粉丝。一些媒体公众号也迅速崛起,比如“侠客岛”、“团结湖参考”、“识局”等,这些公众号靠着独特的文风和新锐的观点,也在舆论场上独树一帜。
但问题是,这些账号的盈利能力并不强。记者了解到,这些公众号如果做广告,篇幅有限;如果是整理公众号内容出书,也有问题。毕竟公众号是免费阅读,为什么别人还会花钱买你的书呢?
当然,绝大部分公众号还是粉丝不多、收入更少的“弱势群体”。
突围何处:在原创和盈利之间摸索
对于微信公众号来说,它们及相关产业正逐步成为一种传播信息、获取信息以及与读者互动的媒体生态,嵌入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商业社会中。
和微博相比,虽然微信公众号少了开放性,但是在互动及私密性上显然更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人前仆后继涌入微信公众号的原因。
而且,微信公众号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在微博时代,很少听到有人因为抄袭而起诉,但是今年深圳南山法院受理的两起案件背后,都是第三方服务机构出钱、出力。
比如帮助“花边阅读”和“异见”起诉的就是自媒体服务网站一道网,帮助ayawawa起诉的则是“新媒体排行榜”。
值得一提的是,诸如“一道网”和“新媒体排行榜”等第三方服务机构,也在帮助自媒体盈利中获利。
比如,“新媒体排行榜”将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进行排名,这也成为公众号明码标价的重要依据。“一道网”也通过联系商家、辅助推广等手段,帮助自媒体扩大影响力和提升收入。此外,诸如“WeMedia”、“文艺连萌”等自媒体联盟的成立,也为自媒体群体找到了组织。显然,在很多人担心公众号遭遇前后夹击的同时,有些人已经把消除这些痛点当成生意来做。
此外,在自媒体的身份下,很多公众号已经成为个人名片。比如有一些专注于IT报道的自媒体,虽然粉丝数不算多,但是由于其读者都是业内人士,因此也有不少企业愿意支付钱来购买“软文”。
尽管微信公众号的生存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市场正以无形之手在不断弥补,这也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吧。(半月谈记者 叶健 周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