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国昌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做标题有规矩,也有妙招。
规矩,说的是做题要按照规矩做题,不能逾规逾矩随意而为,以确保新闻标题的特性。
妙招,则是说通过一些招数、技巧,力求把标题做得生动、通俗、简洁,引人入文。
多年来不少媒体的编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出现了一些做题的妙招。下面介绍一二,与大家共享。
一、能形象的绝不抽象。
实例:
车辚辚 马萧萧 凯歌贯云霄(肩题)
最可爱的人回来了(主题)
安东举行盛大欢迎大会和欢迎宴会(副题)
——(1958年3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一版)
批注:
这是在中国报刊历史上的一个精典题例。做这个标题的编辑是时任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的钟立群老师。
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主题)
安东举行盛大欢迎大会和欢迎宴会(副题)
当天值夜班的钟立群老师看到后,觉得这个标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于是就琢磨着进行一番改造。
他首先想到改主题。他把当年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最可爱的人”5个字摘出来,用于指代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加上“回来了”3个字,使标题口语化。
这样一个主题,再加上副题,可以说比较完美了。
但钟立群老师不满足,他想,还应加一个肩题,表现现场的气氛。他翻看了当时志愿军回国热闹场面的照片,凭着丰厚的文学功底,马上想到了杜甫《兵车行》的诗句:“车辚辚 马萧萧 ”,并加上了“凯歌贯云霄”,形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现场感强的肩题。
二、 能通俗的绝不高深。
实例:
原题:
彻底清除“文革”遗风
改题:
再也不能干“倒小孩”的蠢事
批注:
这是笔者亲历的一件事:1985年4月间笔者写了一篇题为《彻底清除“文革”遗风》的评论。该评论针对当时存在着的不分青红皂白“见资就批”的“文革”遗风进行了针砭。
在评论中,我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创建马克思主义时对资产阶级学说不是全盘否定、弃之不用,而是采取科学态度对其进行革命改造的事实,并写道:“如果我们采取见‘资’就批的态度,对其有用的东西置之不理,全盘否定,那就无异于在倒洗澡水时连同盆中的小孩一块倒掉。”
时任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范荣康老师在审稿时,充分肯定并大笔一挥把标题改成了《再也不能干“倒小孩”的蠢事》。见报后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彻底清除“文革”遗风》的标题也是可以的,但失之于文气较重。《再也不能干“倒小孩”的蠢事》这个标题,则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三、能用一个字解决问题绝不用两个字
做标题实际是个“炼字炼句”的技术活儿。文字不过关、功夫不过硬,那是干不好这“活儿”的。
标题文字贵在精短、简洁。不少编辑为切实做到这一点,一直坚持“能用一个字解决问题绝不用两个字”的原则要求自己,在标题文字上细抠,努力做出好题。
实例:
1、“百名肿瘤专家举行赈灾抗癌诊疗活动”,16个字。
批注:
这个标题不仅长,且意思重复的字词较多。其实动动脑筋10个字就能解决问题:“百名肿瘤专家义诊赈灾”。
2、“让”出更好的城市道路文明
批注:
该消息结合北京市最近启动“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谈城市道路文明建设问题。一个“让”字,概括出了其中的关键处。把“让”字上题,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小结语
以上介绍了“三能”、“三绝不”的做题妙招。还有一些尚待进一步整理。
凡此说明,做标题虽然不易,但总能想出一些办法、妙招来解决问题。怕就怕浅尝辄止,怕就怕为难情绪甚盛。那是永远做不出精彩好标题的。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