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中国正能量网 | 汉口,新四军在这里应运而生

中国正能量网 | 汉口,新四军在这里应运而生

2024年02月23日 11:50:25 来源:铁军传媒网 访问量:684 作者:李根萍

编者按:为更好地宣传新四军,弘扬新四军的革命精神,挖掘新四军的历史,赓续红色血脉,新年度本刊将开设“铁军·本刊专访”栏目,旨在通过新四军与一座城市、一个村庄、一条河、一座桥、一座山等的关联,采用记者现场走访、当事人回忆、史学家点评等方式,披露新四军鲜为人知的历史,盛赞新四军战斗旧址的变化,颂扬新四军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

汉口,新四军在这里

应运而生


文 | 李根萍


长江和汉江逶迤向东一路奔腾,终于在湖北相见,互不谦让,暗自较劲,最后切割成了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合称武汉三镇。


汉口,武汉市的心脏地带,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和现代魅力的城市,自古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以“东方芝加哥”之名驰声于海内外。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这是百年前汉口繁盛的生动写照。


20 世纪 30 年代末,日军入侵,华夏大地,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正当民族危亡之际,汉口诞生一支雄兵劲旅——新四军。新四军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打日军,斗顽军,挺起了不屈的脊梁,留下不朽的英名。


记者迎着温暖的冬阳,从南京溯江而上,来到汉口,徐徐翻开新四军这部厚重而又辉煌的历史,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找寻其足迹。

组建新四军的背景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踏上码头,寒风骤起,呼呼作响,耳畔似乎传来曾经振奋人心的《新四军军歌》。江滩芦苇摇曳,宛如一个个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在冲锋陷阵。


时光倒回到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尤其是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日军步步紧逼,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


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巨大压力下,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终于结束十年内战,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一致,共御外辱。


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取消红军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抗日前线。


周恩来、秦邦宪和林伯渠赶赴江西政治名山——庐山,同蒋介石等举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谈判。


匡庐起浓雾,山间风雨急。经艰难的谈判,最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陕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国共双方就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武装的问题虽然达成了共识,但对武装领导问题意见不一。周恩来得知北伐名将叶挺从澳门抵达上海请缨抗战,不由大喜,因为叶挺是国民党方面能够接受的合适人选,于是提出由他来“改编游击队”,叶挺本人也欣然同意。


叶挺是北伐战争时期的著名将领、中共党员。八一南昌起义时,他任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失败后,他流亡海外。国难当头,叶挺回沪,急切上前线抗日。


随后,叶挺找到当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老同学陈诚,并向他建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集中整编,取名“新编第四军”,以继承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老四军的光荣传统,陈诚赞同叶挺的建议,并答应出面与蒋介石疏通。


蒋介石果然采纳了陈诚的推荐,国民党当局正式发电通报: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统交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军部设在武汉。


因叶挺离开组织多年,党中央希望他到延安八路军总部晤谈。


叶挺立即启程,前往延安。


叶挺到达延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等候迎接。毛泽东和叶挺经长谈达成共识:在目前条件下,新四军还有许多问题仰仗国民党的支持配合,叶挺仍保持无党派身份,更便于同国民党打交道。


会谈后,毛泽东陪叶挺到大礼堂参加欢迎大会。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郑重宣布:“决定新四军隶属八路军,编两师四旅八团,叶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拟项英副军长,陈毅政治部主任,周子昆参谋长。军部暂驻武汉,南昌、福州设办事处。”全场爆发雷鸣般掌声。


叶挺激动地走上台,在感谢党和毛泽东对他的信任和厚爱以后,真诚地说:“同志们欢迎我,实在不敢当。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难,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才跟上来。今后,一定按照党指引的道路走,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决抗战到底!”叶挺光明磊落的一席话,再次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


同党中央失掉联系、在南方深山老林中坚持游击战争的项英,也被中央召到延安谈话。

新四军军部挂牌

钢铁洪流,横空出世。雄兵劲旅,落户汉口。


叶挺带着党中央的嘱托,从宝塔山下的延安抵达湖北江城汉口,紧锣密鼓地开始组建新四军军部,筹集资金、购置枪弹、招募人才等,事无巨细,为新四军军部的筹备倾注了大量心血。


昔日统率过千军万马的北伐名将叶挺,当时手中只有一份委任状、一枚印章和5万元开办费。


首要问题是为新四军军部选址。叶挺穿行汉口的街道找房子。他对房子有个划定范围,一方面,军部要在日本租界。因为抗战爆发后,日租界侨民逃离,房子被作为敌产查封。征用人走楼空的房子,不用花钱,也不存在法律纠纷。另一方面,军部要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近。当时中共中央已经在汉口中街89号设立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不久中共长江局也设在办事处里面。


最终,叶挺看中了汉口日租界大和街26号的一幢作为敌产被查封的日式住宅两层小楼,且此楼距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步行只要几分钟。


叶挺亲自带人开锁,撕掉封条,当即挂上“新四军筹备处”的招牌。


“新四军筹备处”的牌子挂出后,叶挺开始忙起来,他一面通过长江局电催项英和中央派到新四军来工作的干部尽快到汉口报到,一面在武汉“招兵买马”,为组建新四军广揽人才。


项英从延安赶到汉口后,当天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出席了中共代表团与中共中央长江局第一次联席会议。当晚,项英就到大和街26号“新四军筹备处”同叶挺会见。两人互相交流了各自的情况,对同国民党谈判新四军组建方案统一了认识:先组建新四军军部,再集中整编红军和游击队;汉口军部成立后,迅速迁往南昌;军部的机构设置,按国民革命军统一规定,但要扩大政治工作机构。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新四军编制等方案,叶挺在谒见蒋介石之后,还利用老朋友、老袍泽的关系,奔走于国民政府各部门、各战区之间。


叶挺从全国各地流亡到武汉的学生和海外归来的大批人员中招募到各类专业人才。对那些学有专长、部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叶挺不顾经费拮据,高薪聘请。


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天:1937年12月25日下午,叶挺、项英和张云逸(拟任新四军参谋长)召集头两批从延安调来的干部和叶挺在武汉招募的干部在大和街26号开会。到会的有拟定的司令部参谋处长赖传珠,军需处长叶辅平、副处长宋裕和,军医处长沈其震,侦察科长李志高,通讯科长胡立教,政治部的组织部长李子芳,民运部副部长余再励,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等40多人。


这次会议是汉口新四军军部的第一次会议。它标志着汉口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正式成立。


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时间很短,从成立到新四军领导人乘船离开,仅仅只有 10天时间。别看时间很短,正是在这里,新四军领导人夜以继日地工作,商讨、磋商如何与国民党当局据理力争,争取新四军的编制、人员、机构、干部配备和装备等问题,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胜利完成了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和创建新四军的光荣任务,组建了一支新的“铁军”。

永不消失的印记

项英等率新四军军部离开汉口后,叶挺奉命继续留在武汉办理同国民党当局交涉增加新四军经费和干部任命等事宜,直到当月下旬才前往南昌会合。


穿越百年,我踯躅江边古城汉口,沿着历史的长河,搜寻隐藏在角角落落里的新四军留下的印迹。闹市中的一排排红墙,一幢幢古宅,一幕幕历史云烟在新时代延续……


冬阳透过梧桐树洒下一地斑驳,时间变得很慢,岁月在此沉淀、回望与交织。新四军军部旧址,早已掩没在时尚的街巷,隐藏在了城市建设的规划里。当年的大和街消失在时光的深处,新四军军部的牌子也不知所踪。


20世纪 90年代,新四军老战士和武汉市党史、文物部门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确认汉口胜利街 332—335号就是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武汉市政府曾拨出专款,修缮新四军军部旧址,将其开辟为纪念馆。


从大和街到胜利街,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寓意曾经侵略扩张、毫无人性的大和民族惨败滚出了中国,租界归还了原主,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漫步胜利街,仿佛军旗招展 ,军歌嘹亮,到处是戴“N4A”臂章的军人在欢呼。时光可以老去,记忆可以衰退,但曾经佩戴“N4A”臂章的军人不能忘记,将永远镌刻在我军历史的丰碑上。


踏进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犹如撞开一扇厚重的历史大门。


我在叶挺的卧室伫立许久,办公桌上摆放着电话、座钟、笔筒等,墙上悬挂郭沫若为他写的对联: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陡然想起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南昌,想起皖南的云岭,想起《囚歌》,想起周总理在皖南事变后为叶挺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位北伐名将为了自己的信仰,不怕镣铐加身,即使身陷牢笼,即便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也永不妥协,永不改变报国誓言。


尽管硝烟早已吹散,炮声早已消失,和平鸽飞翔在城市上空,可新四军那高昂嘹亮的军号声依然留存在这里,回荡在神州大地,激励每个华夏子孙。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在民族危亡时,凝聚出来的伟大的铁军精神;在这里,我可以感受到新四军的民族气节,是铮铮铁骨,是忠贞不屈,更是不畏艰险!


今日的汉口,历史与艺术在这里碰撞,摩登与新潮在这里汇聚。每到整点,江汉关钟声敲响,回荡汉口上空,传得很远很远。江汉关大楼无论从外观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它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的载体。它不仅是汉口开埠的见证人,还是新四军诞生的见证者。


87年前,民族危亡之际,汉口诞生的这支“铁军”,如滚滚洪流,声势浩大,跨过长江,越过峻岭,驰骋平原,义无反顾地开赴抗日前线,让日军闻风丧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载《铁军》杂志2024年第2期)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