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篁岭秀美乡村。光明图片 |
江西上饶铅山县河口镇的明清古街。新华社发 |
【乡村振兴系列报道】
800余年前,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途经江西上饶黄沙岭,有感于山田月色,赋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今天,在这片赣东北的热土上,江西儿女正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开启新时代中国秀美乡村的上饶实践。
1.人民群众是受益主体,也是建设主体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11月15日,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景区风景如画,来自各地的游客在山顶“晒工坊”凭栏远眺——远处,红的是辣椒、黄的是菊花、白的是笋干、橙的是南瓜,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层层叠叠的屋顶上。
“篁岭地无三尺平,当地居民自祖辈起就有在自家房顶搭建晒台,用竹匾晾晒农作物的习俗。现在,这‘晒秋’的习俗已经成了婺源的一大景观。”篁岭晒秋美宿酒店的工作人员吴倩倩说。
6年前,祝桂姿跟着做木工的丈夫来到篁岭打工,6年来,他们见证了篁岭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到知名景区的转变。如今祝桂姿已成为景区一家小吃店的老板娘:“我们刚来的时候,上山还是走黄泥小路呢,山上好多老房子都很破败。没想到几年下来变化这么大。”
篁岭这样的变化,在上饶境内随处可见。近年来,上饶市围绕“山清水秀、村容整洁、民风淳朴、留住乡愁”的标准,分批打造基础设施好、公共服务好、生态环境好、产业发展好、乡风民俗好、社区治理好的“六好”秀美乡村,全市乡村实现精彩“蝶变”,一幅幅“村在绿中、家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丽富裕文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万年县裴梅镇彭家珠溪村,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个山间小村的祥和:碧波荡漾的珠溪河沿村流淌,河内鱼儿嬉戏;一排排风格各异的小楼美观气派,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古色古香的休闲亭阁点缀村落间,村民相聚谈笑风生。走进信州区茅家岭街道塔水村,徽派建筑风格的楼房错落有致,勾画出“白墙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江南民居美景。
“2013年以来,我们在全市近6000个自然村9692个村点,开展了以村庄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秀美乡村建设,惠及农户48.5万户、169.19万人。”上饶市委农工部部长、新村办主任杨文彪说。
在开展秀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上饶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都设立了规划管理所,实现了秀美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按照“房好看、地干净、殡生态、路成绿、景优美”的要求,着重抓好规范农民建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殡葬改革、通道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及美化。
为确保建设进度,上饶市把资金整合放在了突出位置:强化财政支持和项目衔接,“用分散的钱办重要的事”。今年市、县两级共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及整合项目资金7.45亿元,用于秀美乡村建设;鼓励农民自筹和社会支持,“用大家的钱办大家的事”,通过“众筹”形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的参与感,有效破解“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问题。
“建设秀美乡村,群众是受益主体,也是建设主体。我们在强化党政引领的同时,注重发动群众的主体作用,释放群众最大动能,打造出一个个干群同心‘有温度’的幸福新村。”横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必良说。
2.产业发展是最终目标,也是经济保证
11月15日,记者来到上饶市铅山县汪二镇杨箭村柏树源自然村,目之所及,白墙黛瓦,依山傍水;果树迎客,篱笆引路;前庭后院,养花种菜,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田园风格的别墅群。
“现在我们正在开发村庄周围的山岭,准备种上桃树、梨树、杨梅树,把果业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柏树源村民小组长许步生指着远处的丘陵红壤,信心满满地说。
产业发展和农民富裕,是秀美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决定秀美乡村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经济保证。上饶大力开展农村产业富民行动,把“一村一品”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龙头工程,加快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耕体验、民宿休闲、养生养老等新业态。目前,该市7529个村点中有5993个规划发展了“一村一品”,初步形成县乡有特色产业、村庄有特色品种、农户有致富项目的发展格局。
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离不开特色项目的有效支撑。上饶实施百万果苗进新村和万户农家乐工程,全市村点共栽植本地优质马家柚、金标柚等果苗600多万株,农家乐经营户达到近3万家,解决就业16万人,很多农民实现了“不出家门能就业,坐在家中能致富”的愿望。
“通过发展村集体产业,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卫生状况,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和谐稳定,将政府、企业、村集体、群众连接为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保护、生命健康,这同时也是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上饶市委书记马承祖说。
3.文明乡风来自政府主动引导,也来自群众自觉践行
“要守规,不要我行我素;要爱村,不要事不关己;要和气,不要斤斤计较;要互帮,不要袖手旁观……”11月9日,在上饶市横峰县姚家乡百家村王家自然村村口,一幢民居外墙上悬挂着的“‘好客王家’村民准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八要八不要”条规的下方,是村民们密密麻麻的签名。
借助秀美乡村建设东风,这个只有27户103人的小山村,实行产村融合,办起了种养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家乐,全体村民出资入股,注册成立了“江西好客王家农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倾力打造青少年教育成长基地,通过开展农耕体验、亲子游、夏令营、户外拓展等活动,“好客王家”乡村体验游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村庄美了,百姓富了,“面子”有了,但更要有文明的“里子”。传承端正方直的祖训家教,严守勤劳守法的村规民约,“好客王家”将村民理事会制定的《治村规约》作为村民民主自治管理宝典,让当代家训新风吹遍家家户户,让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文明的行为方式得到改变。村民王寒告诉记者,大凡村里的事务都是由党小组和村民理事会按照《治村规约》协商决定的,例如每年都会安排集体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并发动大家捐款捐资。
“在村民自治下,这些年我们全村没有一例违法犯罪案件、没有一起请上级入村调查处理的矛盾纠纷、没有一笔不透明的集体财务支出,全村山场也没有一处违章建筑、没有一座土坟。”王寒说,“大家伙都说,《治村规约》‘约’出个和谐新村,村民理事会‘理’出个文明新村。”
“好客王家”的新面貌,是上饶市在秀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重塑乡村风貌的缩影。通过环境整治让村庄变美,以此来推动村民从骨子里改变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成为上饶农村开展移风易俗的抓手。去年下半年,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贴近农民群众思想实际,上饶发出了《推进移风易俗、建设美丽乡风》倡议书,要求村民从我着眼、从细处着手、从小事做起,着力解决目前农村在婚丧嫁娶事宜方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等问题,让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成为热点。同时,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由红白理事会管理和引导村民红白喜事文明节俭操办。
一系列实招使上饶新农村建设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基本过上了居优村美的现代生活,精神面貌也实现“华丽变身”。从过去的比排场、比气派,到现在的比文化、比家风,文明习俗观念在乡村深入人心。村民眼中再也容不下不文明的行为,他们不仅身体力行文明乡约,成为乡村文明的践行者,还互相监督提醒,成为乡村文明的推动者。
4.发展信心里有群众获得感,也有干部使命感
在赣东北大地一路行走,满眼生机,满心惊喜。秀美乡村建设,使这里人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户吴新华的家,在余干县杨埠镇塔尾村。这里过去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贫困户占全村户数的四分之一,吴新华就是其中一员。开展秀美乡村建设3年多来,村民们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按集“观光、垂钓、采摘、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新村目标,努力改善新设施,塑造新风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使塔尾村成了余干有名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我一个残疾人,能够在家门口挣钱,就是因为村里美了,游客多了。在家里卖水和饮料,周末天气晴好一天可以挣200多元,平时也有60元左右。”吴新华欣喜地告诉记者。
居住环境好了,荷包鼓了,群众的心气儿也高了。基层干部们的精气神愈加饱满,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干劲。上饶市鄱阳县莲花山乡计林村党支部书记包新国说:“今后我们将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发挥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把计林村打造为最具‘乡愁’的生态村庄。”信州区秦峰镇党委书记汪华军说:“秀美乡村需要持久持续的建设、完善、升级、管理,更需要文化、文明的浸润和滋养。未来,我们将会更加注重用统筹发展的眼光,让农村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一花一草、一墙一瓦、一路一沟、一名人一故事、一村庄一历史来‘说话’。”
在上饶一个个秀美乡村里,村民们的康庄路越走越宽,步伐越迈越稳,“决胜全面小康、打造大美上饶”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上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马承祖说。
(作者:本报记者 胡晓军 本报见习记者 马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