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展示收藏 > 中国正能量网 || 专家推荐 | 精品官窑 诚邀品鉴(七)

中国正能量网 || 专家推荐 | 精品官窑 诚邀品鉴(七)

2021年11月08日 19:50:25 来源:中文宣三百 访问量:617



精品官窑
文化传承

本次中文宣三百2021《御窑遗珍》拍卖会按照集团公司董事长魏良鹏提出“认东西不认人”的严格要求,征集到很多各具特色的珍品。下面小编将从中挑选出一些不同风格的藏品,供大家欣赏交流。如果有您喜欢的,欢迎在拍卖会当天将宝贝拍回家。






粉彩花鸟纹如意耳抱月瓶











此件拍品蒜头束口,短鼓颈,圆扁腹,肩颈一双如意耳,方足。口沿描金,腹部两面开光以粉彩描绘山石花鸟,锦鸡牡丹寓意荣化富贵。其余器身以青花描绘瑞草纹饰,配饰绶带如意,象征平安如意。整器墩实稳重,釉质莹润肥厚,老化包浆痕迹明显,青花色泽艳丽,彩料浓艳沉稳,布局疏密有致,锦鸡与山石花草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底足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

抱月瓶是清代的一种瓷器,亦称“宝月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







珐琅彩杏林春燕图杯











此小杯深腹,弧壁,圆圈足。杯身一面珐琅彩绘翠枊,一对春燕飞立杏枝相互凝望。枊枝在绿叶中时隐时现,蓝褐色的枝干苍劲有力,粉红花朵娇艳无比。以工笔描绘的春燕红黑配色,灵动逼真。三根较粗的竹枝在绿叶中与月季花枝交错而生。杏枝花朵或含苞待放,或绽瓣盛开。所用彩料质感厚实、鲜艳、油亮。杯身另一面以墨彩行书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此诗出自明代诗人申使行的《应制题扇》,原诗为:群芳烂熳吐春辉,双燕差池雪羽飞。玳瑁梁间寒色莹,水晶帘外曙光微。轻翻玉剪穿花过,试霓裳帯月归。一自衔恩金屋里, 年年送喜傍慈帏。诗首以胭脂红描阳文钤印“佳丽”,尾印为阴文“四时”、“长春”。足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

清代瓷器装饰多吉祥图案,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鲜明时代特征。在雍正、乾隆时期瓷胎画珐琅常有五言或七言的题句,依据画面而选择的诗句,诗句是画面的表达,画面又是诗句的形象展现,与器物及纹饰相得益彩。画意与诗境洗炼,寥寥数语,点出画作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寓闲情逸致于幽美画境中,特具诗情画意。据造办处档案的记载,像这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装饰风格,是雍正皇帝极力倡导的。珐琅彩瓷是供给宫廷之内皇室贵戚使用,仅有极少部分部分才会赏赐给有功大臣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存世极少,非常珍贵。







粉彩莲池纹卧足碗











碗敞口,深腹,直壁,腹下微内敛,卧足,碗形敦厚,胎体致密。口沿外壁绘青花赶珠龙纹一组,碗心及外壁均绘粉彩莲池鸳鸯图案,池塘中涟漪微泛,荷花盛开,水草茂盛,鸳鸯或游弋其间,或于低空翱翔,彼此呼应,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底足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共篆书款。

此碗画片构图自然,色彩沉着浓艳,彩料搭配适宜,给人带来极美的视觉效果,蛤蜊光、彩晕、包浆等老化痕迹明显,当为传世到代官窑佳器。







黄釉如意耳











此器呈葫芦状,上部为圆形,下部为扁圆形,器两侧置对称绶带耳,长方形圈足,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器身遍施黄釉,色泽均匀温润,底足圆润,包浆自然。

高温黄釉是以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也称铁黄。由于“黄”与“皇”谐音,故成为皇家至尊之色,惟皇室宫廷才能使用,故而制作极为精致。







黄釉荸荠瓶











荸荠瓶于康熙时期首创,为清代流行的瓶式之一,雍正时期御窑厂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本品器身遍施黄釉,釉层肥厚,釉色纯正似如鸡油,积釉处大小开片,迎光裸视金光闪耀,应是在釉中添加富含云母的珍珠类材料。此种黄釉极为稀少,非常珍贵。







粉彩百蝶纹赏瓶











本品为很标准的晚清官窑。撇口,束颈,圆腹,圈足。通体以粉彩“百蝶富贵”图,所见彩蝶翩翩起舞,姿态各异,设色华丽,俱不相同,笔意工整,翅质表现细腻,无论点、擦和线条均流畅生动,宛若趣意盎然的国画小品。整器形制规整端庄,胎釉精良,莹白温润,品相完好,难得佳器。“蝶”与“壹”谐音,因此百蝶富有“寿至素拳”之意。口沿下饰粉彩如意云纹,肩部两道弦纹间饰缠枝花卉托寿字纹,近足处饰莲瓣纹。

赏瓶最早出现于雍正时期,清宫档案原名为“玉堂春瓶”是清宫经典的陈设器皿,光绪朝之前,赏瓶以青花绘制缠枝花卉品种最为多见。彩蝶纹饰最早出现于乾隆时期洋彩轧道御瓷之中,至道光朝颇为流行。自光绪朝始,赏瓶种类日渐丰富,除青花外,还出现了粉彩和蓝釉等品种,瓶腹除绘传统的缠枝花卉、云龙等纹样外,还流行百蝶寿字、皮球花等图案,是光绪朝瓷器中极具代表性的瓷器样式。



END



编辑:朋天岳

责任编辑:文宣君





传承华夏文明

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