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粟裕大将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和中国敌后战场形势都出现有利变化。八路军、新四军不但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而且连连取得新的胜利。到1944年11月,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人民抗日军队已发展到65万,民兵200多万,解放区的人口已有9000万。华中地区就有主力军20万余,地方武装5万余,民兵发展至80余万。
新四军在天目山行军
1944年9月27日,党中央指示华中局:“我军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的条件,对苏浙地区应有新的发展部署,特别是浙江的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苏南部队除巩固现有地区外,中心工作应放在太湖西南岸,沿京杭国道深入天目山,造成过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形势。”随后,党中央又对华中局指示:新四军在执行西进、南下两大任务中,应以南下为主,尔后视情况变化,争取全面控制苏、浙、皖、闽、赣诸省,使党和军队在举行战略反攻时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接着,中央确定以第一师(包括第十六旅)担负南进任务。浙东游击纵队接应由苏浙边南下的部队,浙南游击队向浙闽交界沿海敌后发展。
粟裕将军对于发展东南,怀有特殊的革命责任感。从1934年7月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到三年游击战争,他先后奉命执行向闽浙皖赣挺进和在皖南、浙江创建苏维埃根据地的任务。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无数的生命和鲜血,才得以在浙南和闽浙边保持了战略支点。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粟裕一直关注着东南形势的发展。1942年5月中旬,日军发动了浙赣战役,占领了金华、兰溪和进贤、东乡等地,大片国土沦为敌占区,粟裕痛心不已。因此,中央确定南进是粟裕期待已久的宿愿,新四军要南下反攻,给予日寇沉重一击。1944年9月,在请求自己率领苏中第一批主力部队执行南进任务得到华中局、军部同意和军委批准后,粟裕将军挥师南下,向天目山挺进。
来源: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
作者单位:安吉县委党史研究室 孝丰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