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创天地 > 国家文创实验区已登记注册文化企业3.48万家

国家文创实验区已登记注册文化企业3.48万家

2020年12月15日 20:35: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量:862 作者:杜燕

  中新网北京12月15日电 (记者 杜燕)目前,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简称“文创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3.48万家,五年间新增1.88万家;现有59家文化产业园区,五年间新增园区39家;现有上市挂牌企业52家,五年间新增48家。这是记者从今天举行的202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上了解到的。

  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据介绍,2014年,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北京市采取部市战略合作的方式,以北京CBD-定福庄一带为核心承载区,共同推动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以下简称“文创实验区”)。

  自2014年12月正式揭牌以来至今,文创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3.48万家,五年间新增1.88万家,文化市场保持了繁荣活跃的状态;现有59家文化产业园区,五年间新增园区39家,主要是老旧厂房等存量空间的转型利用,“腾笼换鸟”成果丰硕;区域内现有上市挂牌企业52家,五年间新增48家。

  2019年,文创实验区111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1362.2亿元,同比增长7.5%,占朝阳区文化产业收入的50.4%,占北京市的10%,占全国的1.57%。2020年1至9月,文创实验区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收入686.9亿元。区域内汇聚了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上市挂牌企业,5家文化类独角兽企业,以及164家文化类总部企业,其中外资文化总部企业92家,文创实验区日益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腾笼换鸟”促进城市更新

  五年多来,作为全国老旧厂房的重要聚集区和保护利用先行区,文创实验区深挖文化富矿,加快腾笼换鸟和转型发展,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形成了“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

  近年来,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3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截至目前,文创实验区共转型升级59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总建筑规模381.4万平米,其中郎园、莱锦、懋隆等园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品牌园区。

  科技赋能提升创意氛围

  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努力为文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科技发展提供鲜活的文化内核。

  目前,文创实验区已推动升级了NICEWORK众创空间、E9区创新工场、电子城·新媒体创新产业园、新管庄科技园等一批新型科技智慧园区,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要特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创实验区发展的新引擎。

  金融服务提升发展效能

  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上坚持“搭建体系、务求实效”两手抓两手硬,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文创实验区于2016年8月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四年来,累计为朝阳区1080家文化企业提供贷款融资175.28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其中银行贷款平均利息从5%左右降至3%左右,担保费用从2%左右降至1%左右,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平均工作周期缩短为30天。

  2018年8月,文创实验区建成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北京市首支区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推动“政策+金融”产业促进机制发挥效力。同时,与北京市“投贷奖”“房租通”等政策进行市区联动和叠加,进一步放大引导作用。

  疫情期间,针对文化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线下业务停摆等问题,文创实验区发挥朝阳区中小微企业线上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通过无还本续贷等方式,为企业延缓还款期限、提供贷款担保,补充资金缺口。今年疫情以来,合作金融机构已为实验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融资贷款54.67亿元。

  协同发展提升引领作用

  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保持“试验田”本色定位,加强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和经验共享。

  据了解,文创实验区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机构,逐步搭建起联动京津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协同发展平台。东郎、竞园、锦珑、北服创新园等园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等地设立分园区,郎园、北京电影学院文创园等园区在天津、杭州、长春等地建立连锁园区。

  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文创实验区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领域的全面改革创新体系,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创新升级,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形成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经验。

  下一步,文创实验区将紧抓北京市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契机,打造文创实验区新优势,带动区域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创新力进一步提升,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