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记忆 > 中国正能量网 | 延安窑洞:见证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苦难辉煌

中国正能量网 | 延安窑洞:见证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苦难辉煌

2022年09月01日 08:50:35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访问量:591 作者:危立平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道出了多少人心中的寻根情愫。夏末初秋,带着一颗虔诚的心,我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延安之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我走进延安,重访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就是从找寻那一孔孔质朴无华却永载史册的窑洞开始的。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过蜿蜒曲折的小巷,我来到位于延安市子长县中山街南侧下河滩的田家大院。明媚的阳光下,古朴幽静的院落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曾经的风雷激荡变得安宁祥和。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中间那孔就是瓦窑堡会议旧址。窑洞里放着八仙桌和木条凳,陈设一如往昔。

就在这狭小的窑洞里,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称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那时的世界,正处在大震荡大变动的前夜,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那时的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口。历史就这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历史的脉搏,率先擎起抗战大旗。田家大院那孔窑洞中,传出了抗战的强音。

在瓦窑堡会议召开后的近半年间,瓦窑堡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根据地的中心。当时,红军在陕甘战场的主要对手,是“九一八事变”后流落关内、又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于是,这支部队便成为红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1936年春,蒋介石严令东北军进兵“剿共”,并对“行动不力”的部队,以惩处和停发军饷相威胁。中共中央体谅东北军的处境,考虑到让张学良对蒋介石有所交代,于是秘密同东北军打了招呼,主动让出瓦窑堡,使其能向蒋介石报告“收复瓦窑堡”的“战绩”。1936年6月,中共中央机关迁往保安县城(今延安市志丹县)。

而就在红军主力东征期间,留守陕北的周恩来和张学良在延安的一座教堂里秘密会见,双方一致同意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这些都是瓦窑堡会议新策略的成果。

1937年8月,战事日趋紧张,蒋介石急欲调动红军主力开赴抗日前线,国共两党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初步达成协议。在这个重大历史时刻,中共中央于8月22日至25日在陕西省洛川县冯家村的窑洞中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

80多年前,位于洛川县城以北10公里的冯家村,还是一个只有200多人口的小村庄。这里靠近咸(阳)榆(林)公路,交通便利。走进斑驳黄土垒就的围墙内,看着那一孔孔窑洞,我不禁遥想当年的风云变幻。

当时,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会址旁边的另一孔窑洞中暂住,可他没有一天能安稳休息。时间太宝贵了,他要连夜酝酿,写成《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引中国抗战的胜利方向。

洛川会议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军事战略问题。红一、二、四方面军的主要将领都参加了这次会议。4天紧张的讨论过后,与会的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和红军将领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土烟熏绕的烟雾中,一项项重大决策酝酿形成——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等文件,标志着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正式形成。

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共中央从这里发出全面抗战的动员令,使抗战的烽火燃遍全国。洛川会议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全面开展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夺取了平型关、阳明堡等战役战斗的胜利,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洛川,连同这个村庄、这孔窑洞,也因此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8年5月,中国北部、东部主要大城市已沦入敌手,日军的猖狂进犯动摇了一些人当初“抗战到底”的信心。5月19日,徐州失陷,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论持久战》。

凤凰山麓那孔陈设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几乎笔不停歇、夜以继日地写作着,就连炭火烧着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经过8天9夜的呕心沥血,当5万余字的初稿写成后,毛泽东在一次集会上做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演讲中,他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提出持久战,指出抗战必定胜利的总趋势。这篇文章和这次演讲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心头上的迷雾,对人们当时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并且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轰动。很快,《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各个抗日根据地军民争相传阅,成为指导抗战、坚定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的纲领性文献。

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检验,雄辩地证明了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析和预测的那样发展。这部诞生在窑洞中的光辉著作,照耀着中国抗战胜利的前程。

延安那一孔孔普通的窑洞,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苦难辉煌,承载起光耀百世的革命精神。革命精神之光,今天已化作中国共产党人前进道路上熊熊燃烧的火炬,辉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未来。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