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空间 > 借力互联网 文化服务前景广

借力互联网 文化服务前景广

2017年09月04日 10:52: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访问量:187 作者:苏 锐

    山东省文化馆对“百姓大舞台”歌舞专场进行直播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容量几百人的剧场,连续多场戏曲演出观众超4000人次,做到不易。借力早已红遍全国的网络直播,山东省吕剧院却将其变为可能。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由于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介入,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有主动的意识,也有被动的无奈,但其对服务效能的提升作用显而易见。

    “万人捧场”正成趋势

    7月20日,首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启动,并于济南举办民乐晚会。其间,山东省文化厅首次采用与视频网站合作的方式对晚会进行全程直播,效果出人意料。

    当晚共有“爱奇艺”“优酷”等5家网站平台对演出进行直播。在民众接触较多的微信“朋友圈”,消费季启动演出直播的链接被广泛转发。只要有网络链接,点进去便能观看,十分方便。据统计,7月20日当天,5家网站平台的视频观看量共计120万人次。

    尽管观看量不完全等于观看人数,但过百万的点击量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互联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意义。

    8月18日至19日,山东省吕剧院复排的经典剧目《钗头凤》亮相济南百花剧院,院方邀请相关视频制作单位对演出全程直播。两场演出累计观看人次超一万。此前的一个月内,山东省吕剧院已对包括《李二嫂改嫁》、《苦菜花》等在内的多部作品进行了网上直播,收到网友热情评价。有网友在直播页面留言:“能让父母不出门看到‘现场版’戏曲演出,这个做法很棒!”

    不仅是戏曲。近一年来,一些文化部门还试点对美术讲座、手工艺体验、展览等进行直播,有的正在试点开展VR全景体验。人们足不出户,便能“游览”美术馆、博物馆、文化馆,欣赏这些文化场馆中精美的展品。

    “数字技术的发展,让戏曲等文化产品能与民众更加贴近。”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说,以往剧场演出,即使上座率超八成,也只有五六百人。网络直播扩大了戏曲的影响力,在激发文化消费潜力方面,给了观众更多选择权。

    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升级

    快速传播,弥补地域、时间的差距,是“互联网+文化服务”的显著特点。比如山东省东营市试点远程辅导培训,通过在社区广场加装摄影头的方法,实现文化馆对各社区“1对N”的视频连线服务。

    今年4月起,山东省文化馆启动“百姓大舞台”项目,每周六举办曲艺、戏曲、舞蹈等惠民演出。由于舞台坐落于千佛山景区附近,每次演出人流量极大,但这还不是主要观众群。因为伴随“百姓大舞台”启动的,还有山东省文化馆对演出的直播服务。每周六的惠民演出,该馆会有多名工作人员到现场,携摄影机、电脑笔记本等。摄影机录像后通过视频采集卡传至电脑笔记本,再推送到网络直播平台,民众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观看演出并进行评论。

    “百姓大舞台”的直播并非仅仅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其价值还在于内容的生产。山东省文化馆数字文化部主任王文戈介绍,目前山东省文化馆正与某广电网络公司洽谈合作,希望将文化馆的培训、演出等资源打包,在电视端开设专门的文化馆频道,让数字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数字文化产品不足是短板。”山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刘显世说,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用虚拟方式进行文化消费(网络游戏、付费电影、网上购书等),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当地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如何转化上网?又该怎样吸引民众关注?这需要仔细研究论证。

    刘显世同时建议,对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升级”,重要的是挖掘文化的内涵,其次才是包装。

    “便利性”仍是关键词

    某市文化馆的公益艺术辅导培训至今已开办10年。过去,每年春季的报名让主办方、参与者都非常头疼,凌晨排队、叫号的方式常常引发纠纷等。针对这一情况,该馆今年起采取网络报名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了之前的一些现场状况。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对网络的熟悉程度,老年人显然无法与年轻人相比。而老年人又是每年报名参训的主要人群。

    实际上,互联网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会面临无数小问题。

    威海市业余文艺爱好者耿维新表示,他对数字文化服务尤其是远程视频文艺培训的做法不太认同。他的担忧源于,一是自己在家无聊,培训是与朋友团聚的一种方式;二是视频培训没有亲切感,互动起来比不上现场。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高迎刚认为,搭车“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有许多可期待的新亮点。而释放这些潜力,“便利性”是关键词。“人们为什么愿意通过互联网接触文化服务和产品?答案是‘方便’。”高迎刚说,在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的过程中,互联网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各地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地域特色,探索属于本地的“互联网+文化服务”新模式。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