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遂宁2月11日电 (邹立杨 王鹏)“十四夜,送蛴蚂,蛴蚂公,蛴蚂婆,我把蛴蚂送下河……”11日晚,遂宁市蓬溪县新星乡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上千盏“蛴蚂灯”被渐次点亮,村民们人手一支,在夜幕里缓缓汇成红色“星河”。
新星乡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每年正月十四晚上,这里的老百姓都要举行盛大的“送蛴蚂”活动,将制作的“蛴蚂灯”插进田间、河滩,喜过大年庆祝元宵,祈求新年幸福安康、风调雨顺。
“‘蛴蚂节’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新星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胥兴志告诉记者,“蛴蚂”在当地方言里是青蛙的意思,相传很久以前,每当“蛴蚂”在田里叫起来,村里的小娃娃就要咳嗽,久咳不愈,即“蛴蚂瘟”。“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得上这种病,人们就用竹子和红纸做成‘蛴蚂’形状的灯笼,把‘蛴蚂’送出去。”
说起小时候过“蛴蚂节”的经历,60岁的赵建文至今记忆犹新,“小时候我们一路走一路唱,又好耍又热闹。”不过,对这位老人来说,小时候图的是热闹,如今的“蛴蚂节”却有了更深的涵义,“我们这儿的人都是把‘蛴蚂’送走再出门,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没有这天热闹。”在赵建文看来,“蛴蚂节”让当地老百姓的恋乡情结更重了。
从小就喜欢过“蛴蚂节”的赵建文是做“蛴蚂灯”的好手。传统的“蛴蚂灯”由一年期生长的竹子制成,砍了后划破一节,分成很多缕,再塞入竹圈、敷上红纸、放入蜡烛。光阴似箭,当年做“蛴蚂灯”的小孩变成老人,“蛴蚂灯”也有了创新。逢农历鸡年,赵建文别出心裁做了一支鸡形灯笼,引来不少路过的村民驻足观看。
暮色四合,夜游的队伍来了,大小高矮各不同的“蛴蚂灯”在村路上移动,沿途的村民纷纷加入。队伍越走越长,人越走越多,光越走越亮。赵建文提着独一无二的“蛴蚂灯”加入队伍,一会儿便消失不见了。
放眼望去,上千盏“蛴蚂灯”组成长达数百米的光带,缓缓向前移动。一个多小时后,村民们谈笑着陆续归来,却两手空空——“蛴蚂”已经被送走了。留下的“蛴蚂灯”遍布远处的河滩、田埂,犹如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