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合肥12月9日电(夏莹)威武凶猛的老虎、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充满传统韵味的景泰蓝花瓶……走进朱慧卿的家,就像走进了艺术品展览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随处可见。今年七十岁的她,在过去的二十年,用废旧材料创作的手工艺品已有上千件,作品可分为金丝雕、布雕画、易拉罐画等13类。
“我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手工的,到现在有二十年了。”朱阿姨告诉记者,她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退休职工,喜欢手工是性格使然。“我不喜欢嘈杂的环境,喜欢在家动手做出一些东西,还是很有意思的。”在朱阿姨的眼里,废弃物品都是宝贝。易拉罐、烟盒、包装彩条······只要家里用不上的小东西,她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品。“别人说我是拾破烂的,但我觉得不是,把家里不用的东西收集起来加以改造,可以体现废弃物的另一种价值。”
朱阿姨制作的秸秆画十分逼真,灵动的小猫仿佛要跳出草丛。原来,做秸秆画前,朱阿姨要先在板子上描出小猫的形状,用手指甲将麦秸秆一截一截的撕下来,再用胶水一层一层地粘在画好的模型上。“做一件手工艺品,我从不给自己限定时间,因为做手工的材料都是不断收集的,有材料的时候就多做一点。”朱阿姨指向墙壁上挂的《清明上河图》,记者注意到,这幅秸秆画十分精细,“这是半立体的,上面共有140个人物,形态各异、衣服颜色各不相同,耗时四个月制作完成。”
在平常人的眼里,手工作品就是简简单单地剪一剪、画一画,但对于朱阿姨而言,手工作品既不是随意模仿,也不是胡乱“创新”。在朱阿姨家中,1米4高的掐丝珐琅景泰蓝花瓶熠熠生辉,蓝色的花纹、金色的装饰,瓶身圆润,画有“牡丹花开”和“和谐有余”。“从打底制胎到装饰,这幅纸塑掐丝珐琅景泰蓝花瓶花费了两年四个月,制好胎后,用报纸一层一层地糊上去,最后在外面画上图案。”朱阿姨笑着说,花瓶重达24斤,用报纸、废纸箱、香烟盒、金线和颜料共同制成,里面还含有生了虫的糯米粉。
对于创作,朱阿姨始终秉持着认真的态度。为了做出戏剧人物锁麟囊,她特地前往安徽省艺术团的京剧班,询问锁麟囊的服饰特点;为了做出宝物金瓯永固的缩小版,她翻遍资料,最终用葫芦仿制成功;为了画出148个脸谱,总是将蛋壳、画笔放在身边,只要看到脸谱图样,就立刻画出来。
她对手工的热爱,感染了许多人,曾被中科院合肥分院、安徽大学、合肥市的三所老年大学聘为手工艺教师。“我的徒弟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四岁孩童,还教过三个外国友人。”在早年间,来自英国的一位科研人员对她的手工艺品赞叹不已,便带着妻子、妹妹和弟媳前来学习,在朱阿姨的教导下,三人制作的中国结也像模像样。
“我从没想过把自己的作品拿去卖,朋友喜欢我就送几幅,做手工就是图个乐呵。”朱阿姨表示,创作之路还会继续,并带动更多的人感受手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