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铿锵玫瑰绚丽绽放

铿锵玫瑰绚丽绽放

2014年11月11日 11:55:55 来源:中国道德教育网 访问量:846 作者:孙捷 黄显斌 洪建国
铿锵玫瑰绚丽绽放

 ——记奋战在抗埃一线的解放军首支援塞医疗队女队员
 
孙捷 黄显斌 洪建国
 

 
 

    为了崇高的使命,她们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为了神圣的职责,她们无所畏惧,直面生死!

    她们,就是解放军首支援塞医疗队里的11名女队员。

    她们,都来自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

    她们,担负着此次国际救援行动的护理、防控和翻译工作。

    自9月16日随队远征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至今,她们犹如11朵铿锵玫瑰,绚丽绽放在没有硝烟但却险象环生的特殊战场。

    巾帼何曾让须眉。作为我军最早挺进西非疫区、离致命病毒最近的“娘子军”,面对来势凶猛的疫情、面目狰狞的病魔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她们表现得异常坚忍、英勇和果敢。她们以顽强的毅力、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作风和满腔的爱心,奋战在埃博拉疫情的防控第一线,展现出一种无私无畏和无怨无悔的高尚境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英雄壮歌。
与时间赛跑  同心协力攻坚克难

    经过18小时的空中飞行,医疗队于17日凌晨2时许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隆吉国际机场。办理完通关手续后,队员们星夜兼程,经过4小时的路途颠簸,当天上午8时20分入住弗里敦市郊驻地。

    “首日即是首战开始。”医疗组护士长吴丹的语气中透着几分坚定。当天上午,队员们顾不上休整,自觉克服时差、疲惫、高温和暴雨等不适因素,迅速投入到各项准备工作之中。经过简短战前动员,大家便马不停蹄地赶赴距弗里敦20公里处的中塞友好医院进行实地察看,熟悉环境,清除杂草,消毒病房。“战场”上没有男女之分。接下来,在没有机械化卸载工具的情况下,全体女队员个个变成了“女汉子”,她们与男队员一起上阵,连续奋战三昼夜,硬是靠手抬肩扛,对随货机运抵的47类、近50吨医疗和后勤物资设备进行了卸载、清点、搬运、整理和入库。医疗组护士孙娟的手蹭破了皮,张悦的腿抽起了筋,张洁利的脚磨起了泡,但没一个人叫苦叫累。她们心里十分清楚,战幕还未揭开,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在往返驻地与医院的路途中,看到民众惊恐无助的眼神,不时呼啸而过的救护车辆,大街小巷张贴的埃博拉宣传海报,加之每天不断刷新攀升的疫情数字……这一切, 无不昭告着塞国人民正经历一场空前劫难,而且情况远比队员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大家的心弦也一次次为之震颤。

    疫情就是敌情,时间就是生命!这些亲历过抗击“非典”、防控“甲流”的女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物资归整刚刚告一段落,接下来摆在她们面前的还有三块“硬骨头”:对中塞友好医院进行结构性改造,对塞方工作人员进行防护培训,起草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护理方案。能否尽快收治患者,完全取决于“啃”掉三块“硬骨头”的进度。

    说干就干!受领任务之后,11名女队员二话没说,按照分工迅即投身到三场“攻坚战”中。防控组护士长王新华、秦玉玲积极参与对医院原有结构的详细了解和勘察,并按照传染病病区“三区两线”的设置要求提出改造建议……经过夜以继日的施工,一个星期后,就将这所综合性医院改建成具备收治烈性传染病埃博拉的专科医院,在西非又一次创造了“小汤山速度”。

    “只有保全自己,才能消灭敌人!”队领导坚持把防护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医疗组护士长吴丹、刘丽英带领组里的吴尧、李因茵、张洁利、陈素红等4名队员与指挥组翻译王姝组成“强大阵容”,开始了对塞方工作人员的防护培训。然而,培训一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塞方的47名护士和40名保洁人员缺乏传染病防治知识和业务技能基础,更甭提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治经验了。11件防护用品往那一摆,大家投来好奇的目光;36道穿脱流程刚演示两三道,每个人都皱起了眉头。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根据塞方工作人员实际情况,7名队员采取示范教学、分组训练、录制视频、以考代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队员们身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每天冒着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一丝不苟地训练着上述科目。为了增强培训效果,李因茵、张洁利和陈素红坚持“大锅饭”和“开小灶”相结合,专门针对薄弱环节加强培训,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一套动作每天重复数十次,直到对方领会为止。期间,防控组护士长王新华和秦玉玲还穿插着进行工作流程、感控消毒和传染病防护基础知识及注意事项等培训项目。连日的劳累,吴丹的嗓子一度哑得说不出话来,有时连饭都吃不下,但她没有落过一节课;刘丽英的体力严重透支,感到心慌、气短和头晕,队领导催促她多休息,她却说:“在关键时刻退下,我有种临阵逃脱的感觉,特别是现在培训任务这么重、时间这么紧的情况下,我不能当‘逃兵’,能早一天把塞方护士培训合格,留观中心就能早一天启用,病人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翻译王姝虽说不用穿防护服,但她一点也不轻松,队员们每讲解一个动作,她都用精准流利的英语进行解说,有时还帮塞方工作人员纠正动作,尽管腿脚麻木、口干舌燥,但她都一声不吭,一直咬牙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87名塞方工作人员全部顺利通过考核,比原定半个月的培训时间提前5天完成,不仅为中塞医护人员联手抗击疫情筑牢了一道安全防线,而且为塞方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传染病防护队伍”。

    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并未阻挡住队员们忙碌的脚步。白天,大家紧锣密鼓地搞培训;晚上,她们按照传染病诊治规范,围绕接诊流程、护理文书书写、药品供应、消毒隔离、垃圾管理、突发情况处置等各个方面,加班加点起草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流程方案,经常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地工作。由于连续作战,张悦腹痛难忍,队友心疼地说:“你不要命了,赶紧吃药睡觉吧!”可她到房间稍事休息后,毅然爬起来回到队友身边,加入到挑灯夜战的行列。大家团结协作,集思广益,迎难而上,上下一盘棋,左右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靠着这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精神和信念,《穿脱防护用品流程》《患者管理制度》《护理操作规程》等68类、243条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及护理方案等均顺利“出炉”,为留观中心正式开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疫魔抗争  舍生忘死冲锋在前

    埃博拉是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烈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而在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场上,接触病人最频繁、工作最琐碎、感染风险最高的就是护士。虽然明知可能被感染、可能倒在疫魔的枪口之下,但作为军人和护士的双重身份,从抵达塞国的那天起,她们就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10月1日,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中心正式开诊,主动请缨的医疗组护士孙娟、刘丽英第一批进入了一线,当天就收治入院7名埃博拉疑似病人。防控组的王新华、秦玉玲也随同进入一线负责消毒保障。这4名队员都曾执行过抗击“非典”、防控“甲流”、抗震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有着丰富的疫情防控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两辆救护车拉着刺耳的警笛声呼啸而来时,她们就像是听到战斗的号角一样,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属于自己的战场,为病人配戴口罩、测量体温、安排床位、发放药品、消毒救护车辆……工作有条不紊,动作干净利落,看不出一丝一豪的紧张与恐惧。

    首战告捷!接下来的日日夜夜,她们临危不惧,始终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安危抛在脑后,经受了一个又一个考验,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险关。

    开诊后的第七天下午,塞方埃博拉疫情指挥中心突然打来电话,有12名疑似病人将于一小时后转运到留观中心,请做好收治准备!一次性接诊这么多的患者,李因茵、张悦等3名值班医护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闻讯后,队领导带领两名医生和吴丹、陈素红、吴尧等3名护士,迅速赶赴医院驰援。

    接诊工作从下午5点开始。经过一番“全副武装”,陈素红第一个冲进病房,令人揪心的一幕赫然出现在她眼前:两名重症患者一入院就瘫倒在病床,血液、呕吐物和排泄物喷溅了一地,散发出一股恶臭,医护人员虽经全力救护仍因病情太重不治身亡。一拨人抓紧清理消毒现场,另一拨人争分夺秒地收治其他患者,等把患者全部安顿好时,医护人员密不透气的防护服里已被汗水浸透,双腿也像灌了铅似的。当大家走出病房回到缓冲区时,才发现在一线竟然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护士们在随医生查房时,有时会被患者的血液、呕吐物喷溅到身上,可她们从来没有抱怨,也从来没有退缩过,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耐力,每天穿梭忙碌在分诊台和病房之间。“和恐怖神秘的埃博拉病毒短兵相接,害怕吗?”“既然敢来,就容不得我们害怕,也没什么好怕的!”面对询问,短发精干的李因茵显得底气十足。这种底气源自哪里?防控组队员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防感染,就是保生命;防控力,就是战斗力。

    自从打响抗击埃博拉疫情的第一枪,队领导就给全队下了一道“死令”,确保中塞双方医护人员“零感染”、留观患者“零交叉感染”,这是医疗队工作的底线。

    “防控工作,看起来没有在病房里救治患者那样艰难和危险,但防控工作的无形战场,同样需要奉献、拼搏和牺牲精神。”王新华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双零”目标,防控组队员每天背负几十斤重的消杀器具,进入病区喷洒消毒液;对工作人员缓冲间内的垃圾进行清理,对复用防护用品进行消毒和清洗;同时,指导塞方保洁人员对患者呕吐物、排泄物、垃圾和尸体进行消毒。高浓度的消毒液,即使隔着护目镜和防护面屏,也呛得她们直流眼泪,但是工作依然有条不紊,确保防控工作不漏一个环节、不留一处死角。当白天完成任务、晚上返回驻地时,她们还负责对驻地进行消毒、杀虫和灭蚊等,充分发挥了卫生防控“指导员”、诊疗现场“监督员”和防疫知识“宣讲员”的作用。 

    然而,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不断曝出有医护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的消息,防控组队员心中不免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病房就是战场,一个没有硝烟,但随时可能有人倒下并为之献身的战场,必须严防死守,高度警惕,绝不能掉以轻心!”秦玉玲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每一次进出病房,我们都当作第一次来对待。”为确保中塞医护人员“一个也不能少”,防控组的姐妹们严格医护人员的工作流程和着装规定,要求每一个防护用品穿脱动作、每一个防护注意事项,都做到一丝不苟、滴水不漏。上班的时候,她们轮流为双方医护人员挨个进行检查,看隔离衣是否穿好,护目镜是否戴紧,口罩是否捂严,手套是否戴好,鞋套是否套紧,从不漏查一项。有时看了不算数,还要亲手去摸一摸、拽一拽,待检查完全合格、并再三叮嘱后才准予放行。“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而且一进病房就是一个多小时,这对常人来说仿佛是一种酷刑,但对于抗击埃博拉一线的医护人员,却是一道生死防护线。”王新华欣慰地说:“由于掌握了专业的防护知识,采取了科学的防护措施,执行了规范的操作流程,没有发生一名中塞医护人员和保洁人员在工作中感染埃博拉病毒。”

    与大爱同行:播撒爱心奉献真情

    疫魔无情,人间有爱。这种爱,跨越了地域,忽略了肤色。

    10月的一天,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女孩步履蹒跚地来到医院留观中心分诊大厅。经过问诊得知,女孩名叫尤雅娜,今年9岁,因母亲有明确的接触史,并有埃博拉的相关症状,被救护车转运到留观中心,她是随车来照顾身体虚弱的妈妈。

    不幸的是,次日早晨尤雅娜的母亲便去世了。想到幼小年龄就要面对失去妈妈的残酷现实,同样身为9岁孩子母亲的值班护士陈素红的心都快要碎了。尸体运走后,尤雅娜做出的举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她从病房外面找来一把扫帚,将病房走廊、接诊大厅和自己与母亲住的病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帮着其他患者端饭递水……看着她瘦小的身躯却迸发出惊人的力量,值班医护人员禁不住感慨:对我们,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

    令人庆幸的是,尤雅娜的抽血结果是阴性,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为了让孩子早日出院,避免在医院出现交叉感染,女队员们几经周折也未能联系上女孩的父亲,无奈之下,只好将她送进一所孤儿院。出院之前,护士吴尧带她到淋浴间进行了彻底清洁,换上了干净的新衣服,还给她送了一些食品,希望孩子能换个环境,早日走出失去妈妈的“阴霾”。

    厚厚的口罩挡住了她们通畅的呼吸,却挡不住她们对患者真切的关心和帮助;厚重的隔离衣阻止了她们轻快的步伐,但阻止不了她们对病人悉心的护理和照顾。护士们每次发药送水都要递到患者手上,看到他们服完再走,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却使患者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关爱。有位患者感激地说:“我得了这种病是非常不幸的,可是能够遇到你们这么好的中国护士,又是幸运的!”

    在这次抗击埃博拉疫情的战斗中,女队员们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了对患者的倍加关怀之情。对父母、对爱人、对儿女所能做的,仅仅是电话里的一声简短的问候和埋藏在心底的深深歉意。

    10月17日上午,防控组护士长王新华照常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出现在缓冲区,补充防护物资,测试消毒液浓度,消毒房间,清理垃圾……平时,这些常规工作对她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可今天,她比以往任何时候完成得都更加艰难。

    就在赶往医院的路上,王新华接到爱人打来的电话,告诉她年过七旬的母亲因心脏病加重住院做了大手术,现正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还没苏醒。“手术前一天,老人家再三叮嘱我不要告诉你,怕你分心,影响工作……”还没等爱人把话说完,王新华心里一阵酸楚,泪水夺眶而出。她真想立刻飞到母亲的身边,然而,使命在肩,孝心难尽……

    指挥组翻译王姝每天的工作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到塞国刚一个多星期,家里来电话说正上初二的女儿在学校运动会上骨折住院了。“亏欠女儿的以后再弥补,只要在这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王姝把对孩子的内疚化为工作的动力,白天,负责医疗队对外协调、沟通和交流以及培训塞方工作人员的现场翻译,与塞国埃博拉疫情指挥中心联系病人接转;晚上,与值班医生核对病人收治数据,向国家卫计委报送当天收治送检信息,向塞国卫生部填报医疗队每日病例情况。“既然上不了一线,就让我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吧。”她充分发挥自身专长,主动搜集整理疫情相关信息,每天编印一期《埃博拉出血热信息简报》,准时准点送到每位队员的手中,开辟了抗击疫情的又一个“战场”,为大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研究进展、做好临床收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医疗组护士长吴丹坦言,“最大的挑战不是繁忙的工作,而是与患者沟通,减轻他们心中的孤独和恐惧。我们不但要治他们的‘身病’,还要治他们的‘心病’。”患者一旦被转运到留观中心就基本上与外界隔绝,他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有的拒绝服药,有的情绪低落,有的性格暴躁甚者朝医护人员发脾气。遇到这种情况,护士们会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角度,细心地倾听他们的诉求,耐心地为他们解答,诚心地为他们着想,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在感情上帮助他们克服恐慌和孤独,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最终战胜病魔。

    讲不完的故事,写不完的情。50多个日日夜夜,11名女队员与19名男队员团结一心,并肩作战,把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她们,因为疫情的磨砺而更加坚强,因为艰险的考验而更加成熟……
           (中国道德教育网11月11日电)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