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疫"华夏必胜·点评篇】
《说写稿》专栏四十
● 编者按
3月30日早晨,网友“赵金旭呼伦贝尔”,在新闻培训网采写技巧交流群发出微信,说自己“遇到瓶颈了”,向大家咨询谁有“写道德模范、青年志愿者助人为乐事迹”的稿子,发过来自己学习用。中国新闻培训网刘国昌老师看其学习心切,马上留言推荐他去人民网看看,并转发了一篇《老记说事》公号曾登过的一篇稿件让他参考。
今天,刘国昌老师写来“如何写好人物通讯”的文章,还特意选了一篇写道德模范的稿子作例文,与网友赵金旭和大家分享。
如何写好人物通讯
刘国昌
人物通讯是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媒体人爱写,人们也爱看。好的人物通讯,在我们工作、生活中确实发挥着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然把人物通讯写好并非易事。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让人厌,那种材料不生动不具体的长文沒人看。只有个性鲜明、事迹突出的通讯,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把这类人物通讯写好呢?结合下面题为《“京城的活雷锋”:孙茂芳》一文(以下简称“孙茂芳”),讲一点自己的体会。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要努力识别“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意思是说,要充分掌握人的特点、个性。这一理念,对我们写好人物十分重要。
“孙茂芳”一文,写出了“这一个”。大家知道,现在道德模范人物不少,事迹不同,各有特点。采写这些人物一定要注意抓其特点。稍不注意很容易写得雷同、缺乏特色。
作者对这个问题很注意,采写时紧紧抓住了孙茂芳是个“副政委”、又一直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这个特点,认真采访,精心进行描述。文中不是一般地写孙茂芳如何做好事、作报告等,而是重点写照顾王炎老人、高志云两位老人的事例(详件例文)。这些事例新鲜、具体、生动,浓墨重彩,把孙茂芳“这一个”道德模范人物的特点呈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在文中例举的材料,对写出孙茂芳“这一个”道德模范人物是个有力的支撑。据了解,孙茂芳身为副政委,口才很好,讲了很多事情。但作者进行认真梳理,把特别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材料(照顾两位老人的材料)仔细核实、补充,努力做到具体生动。
常有这种情况,记者采访后得到了很多素材,写稿时不忍割舍,恨不得都写进去才好。其实,这是不必要的。有舍才有得,舍掉那些不必要的材料,突出那些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才能把人物写得更出彩。
由此可见,在采访中,挖掘新鲜、生动、有特色的材料,甚为重要。有位资深记者曾言:“没有抓住有特点的材料,就不能写好人物通讯。”可谓经验之谈。
从这篇稿子看,结构呈“枣核状”,即两头小、中间大。开头、结尾部分属于“简”,而中间骨干部分属于“详”。这样的安排是合适的。
开头部分介绍人物基本情况,如年龄、单位、职务,荣誉称号等,而结尾部分讲退休后情况。这些都是必要的,简写即可。重点是把中间的骨干部分写详、写足、写好。
以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孙茂芳”这篇人物通讯。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但主要是这三点。写人物,务必抓特点,抓特殊材料,这是最为紧要的。
以上所写,供大家参考。期待进一步互动、交流!
(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