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宣资讯 > 中国正能量网 || 两会特刊 | 用文化凝聚力量

中国正能量网 || 两会特刊 | 用文化凝聚力量

2022年03月09日 17:30:23 来源:中文宣三百 访问量:283


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把“建成文化强国”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增智启慧、构筑时代精神。国家还实施了一大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等重大项目,这些重大措施必定能激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要素和生命,使其迸发出新的活力,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作了部署。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人们也更加重视坚定文化自信,用文化凝聚力量,让中国精神更加强大,不断克服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如何更好地将这些重要指示与部署落实到文化建设实践中,我有如下四点建议。

其一,敬畏优秀传统文化,严格保护文化遗产。在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举世罕见的文物、典籍等文化遗产和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和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这是我们的魂和根。我们每一代人都应当有敬畏之心,礼敬祖先的思想智慧、艺术表达和创造能力,要深悟历史记忆和经典文献,领会其中蕴含的先进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治国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了“保护第一”的相关政策。无论何种方式的转化、利用、创新,都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其二,始终坚持守正出新,重在培根铸魂。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精深,但其本身也存在历史局限性,带有历史的烙印。我们必须坚持守正出新,弘扬精华,剔除糟粕,把能够古为今用、有生命力的正能量挖掘出来,凝聚民族共识,坚定文化自信,构建精神力量。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观念、伦理道德、人格修养、为人处世、历史经验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文化资源,必须有计划、有选择地传承好、利用好。同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乱象,必须及时整治。

其三,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传承转化。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是相伴而行的,每个时代的文化样态都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决定。当今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打破了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边界,为文化、经济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二者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转化、开发利用的重要支撑。如敦煌莫高窟艺术的3D展示、故宫文创产品走向世界等,都有科学技术的力量支撑。我们要更加重视用现代科技激活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迸发出新的活力,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其四,坚持求真务实创新,确保工程质量。“十四五”期间,我国已经规划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项目,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大事,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幸事,要把这些大事办好,幸事办实。现在党和国家以项目化、工程化的方式抓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转化,是一项重大决策。机遇难得,时不我待。文化建设战线工作者一定要精心策划、科学论证、周密实施、严格管理,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高质量完成,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END


聚焦两会·关注民生

2022.3.4

会议将于3月4日开幕,预计3月中旬闭幕。


编辑:朋天岳

责任编辑:文宣君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