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1月25日电 (赵青)昨天下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副市长王宁所作的“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议案办理工作的报告。
会议透露,2017年,北京将支持建设300-50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计划年底前完成全市失能老人筛查,截至10月全市规划建设的208个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已经实际运营142家,市人大建议相关部门出台居家上门医疗服务时间表。今后五年北京将建1000个养老驿站。
北京年内完成失能老人筛查
王宁介绍,2016年的工作是“争取破题,综合布局”,聚焦失能、失智、失独、高龄、特殊困难等重点老年群体,聚焦医疗卫生服务上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闲置房屋土地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等重点难点问题。他介绍,2016年,市财政安排居家养老投入8.52亿元,较2015年增长17.8%。
北京市老龄委介绍,北京简化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入市程序,《条例》实施以前,北京共有居家养老服务企业172户,《条例》实施至今已有相关服务单位约1.5万家。年底前完成全市失能老人筛查,制定北京经济困难失能和高龄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其中西城区已从今年11月开始为中、重度失能老人进行补贴,经评估后,老人每月可申请享受400元的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服务补贴。
目前,北京在西城、朝阳、海淀、顺义、密云五个区开展的老年人能力评估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共评估老年人7.7万人,其他11个区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已全面开展,年底前完成全市失能老人筛查,制定本市经济困难失能和高龄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西城区已经开始为中、重度失能的老人每月进行补贴。
将建300-500个社区养老驿站
据介绍,落实《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方面,规划建设208个养老照料中心,基本覆盖城市中心区和城镇老年人口密集区。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伟昨天下午作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刘伟介绍,截至今年10月,北京规划建设的208个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已经实际运营142家,在建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实际运营79家。
北京市老龄委介绍,2017年,北京将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的社会合作型”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强资源统筹利用,巩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市、区、街、居(村)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支持有需求、有条件以及“应建未建”区域选址建设街乡养老照料中心,支持全市建设300―50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对已建成并运营的街乡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增强其辐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发挥好驿站作为居家养老服务“桥头堡”“总服务台”的功能。
据了解,养老服务驿站起源是托老所,是老人家门口的“服务管家”。其设置不完全是按照社区、街道的行政区划来设置,而是按照老年人的分布来设置的。按照北京民政事业“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本市将在老年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一个社区要设两到三个服务驿站,北京将建成1000个,今年试点150个。
打通人户分离所致服务限制
王宁介绍,北京初步提出了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基本思路,并拟在石景山区启动相关试点,促进商业性和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完善,力争“十三五”期间,形成符合北京实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刘伟提出,要完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作出规划和设计,以护理保险为抓手,针对大多数人养老需求和预期,研究当前和长远失能护理问题,适时出台全市政策性失能护理保险制度和措施,要对高龄、失能、失独、失智、特殊困难老人出台护理、医疗服务的针对性政策。
刘伟建议,在城六区各级各类试点的基础上,鼓励多元探索,边试点边总结,打通区级服务覆盖范围障碍和人户分离导致的服务限制,加快研究北京全市推广和适合城乡发展的经验与办法。要选择远郊区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北京市老龄委介绍,下一步将研究制定家庭支持政策,提高家庭养老能力,探索子女照料卧床老年父母的支持政策,研究为老年人随子女迁移、居住提供便利的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