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资讯 > 大庆石油“三代人”:一股“奋斗劲”传承“石油情”

大庆石油“三代人”:一股“奋斗劲”传承“石油情”

2019年09月26日 17:30:02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访问量:1084

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

大庆石油“三代人”:一股“奋斗劲”传承“石油情”

方圆、韩婷澎、汪晓涛、苏靖刚

编者按: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70年前的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60年前的1959年,位于松辽平原的第三口基准井——松基三井喷出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标志着发现了大油田。大庆,由此得名。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 图片由大庆石油宣传部提供

“富得流油”总是用来形容富裕的程度,黑龙江省大庆市可称为是一座“富得流油”的城市。

作为全省多项经济数据、居民收入排名前列的“富”城,现代化石油城大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高楼林立间,歌剧院、博物馆、奥林匹克公园等设施日益完善,大广高速贯通南北,“白色闪电”般的和谐号穿城而过,萨尔图机场与全国各地相连接。大庆,被誉为“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

随处可见的成片“磕头机”,是这个城市“流油”的标志。60年前这里发现了世界级大油田,因临近国庆10周年而被命名为“大庆油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大庆建市40周年。油田、城市,都因国庆而得名,大庆人天生骄傲。

1960年4月29日,油田召开会战誓师大会。 图片由大庆石油宣传部提供

开荒者——共拓大油田

9月中旬,阳光和煦,83岁的向林元走在大庆街头,感受着国庆前的热烈气氛。作为第一代石油人,向林元眼看着大庆从荒芜之地一步一步变成了现代化石油城,似乎只有“磕头机”没什么改变。向林元经常会看着“磕头机”愣神,他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年轻时的自己,还有那个豪情万丈的年代。

时间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伊始。那时,石油资源极为短缺。1957年,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唯一没有完成“一五”计划的单位。1959年,全国原油消耗量504.9万吨,自产量不足一半,是典型的“贫油”国家。也是1959年,在松辽平原上,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被发现,因时间临近新中国成立10周年,故取名“大庆油田”。此后,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名石油大军聚向松嫩平原,以王进喜为首的第一代大庆石油人,喊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这句话也激励着初到大庆的向林元。

在大庆油田,与向林元同一个时代的石油人有一个专门的称号——“老会战”。

在大庆油田,人们对“会战”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核心的意思是一致的:它代表着“任务急、工作难”,它也代表着“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取得成功”。

1960年3月,向林元与上千名工程兵整建制转业到大庆油田。油田开发,最急切的就是修路。当时的路,人车走不通,设备运不上来。于是,向林元从安达下火车,之后去大庆修路,是大家用铁锹铲土,用筐挑石头,人拉肩扛,修出了一条路。没有住的地方,还得大家自己搭草棚,弄一个简易的住处。用向林元的话说,是“上班修路,下班盖房子住”。

路修好后,仅用了3年时间,大庆石油人就探明了面积达860平方千米的特大油田,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51.3%,改变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

勘探开发研究院勘探研究室的领导专家冲在科研第一线精细地质研究挖掘老区潜力。 图片由大庆石油宣传部提供

传承人——共筑“石油魂”

从向林元踏上荒原的那一刻起,60年过去了,大庆市逐步完成了从荒原到企业矿区,再由企业矿区向宜居城市的转变。向林元这样的第一代石油工人不但留下了奋斗的印记,也留下了一个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奋斗故事,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奋斗、传承,最终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大庆精神。

“一直以来,大庆石油人都是靠一种精神力量鼓舞。我会给来到队里的青年人讲讲油田的过去,讲讲父亲那代人和‘六个传家宝’的故事。”向林元的大儿子向前如是说。

“六个传家宝”是六个来自大庆石油会战期间艰苦创业的故事。大庆油田初建之时,不少职工家属扶老携幼来大庆投奔亲人,这也增加了粮食和住房的困难。

1962年春,职工家属薛桂芳、吕以连、王秀敏、杨学春、丛桂荣5人扛上铁锹、背上行李、带着孩子,到30里外的地方开荒种地。春去秋来,开荒得来的16亩地换来了3500斤粮食,就此成为家属开荒种地的基地,“五把铁锹闹革命”的故事也由此传开,同“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缝补厂精神”“回收队精神”“修旧利废精神”一起,形成了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从无到有,从荒芜到富庶,离不开大庆石油工人这些口号式的“精气神儿”。

在油田里长大的向前,将老一代石油人的精神看在眼中,也刻进心里。作为“油二代”,向前从小就跟在父亲身后,参加了一次又一次义务劳动。

1979年大庆建市,正式开启了城市建设新阶段。那时,矿区进井场的路还都是土路,没有一条像样的马路,井场周边沟壑多,一下雨就积水,沟壑互相连通造成排水困难。为了保障生产,矿里号召大家开展挖水渠会战,每人分了一段。向林元带着爱人和大儿子向前一齐上阵,天没亮就出发,摸着黑回家,年幼的孩子手上都是水泡。

1984年,向前参加工作。2005年,向前任采油队党支部书记。向前亲历过艰苦创业的年代,也在工作岗位上见证了大庆的飞速发展。如今,向林元带着向前亲手挖的排水沟早已成为了城市排水渠的一部分,沟壑两边的土路也成了纵横城市的柏油路,大庆机场15条航线通达21个城市,高铁站每天有55列高铁列车通达。

生活在现代石油城里的向前,还在为年轻人们继续讲述着“六个传家宝”的故事,以及当年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从1970年王进喜逝世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快50年了,代表大庆精神的口号也从“五把铁锹”逐步演变成了今天大庆街头巷尾悬挂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这是人们从王进喜身上总结出来的铁人精神,也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庆人,用自己的青春与奋斗筑起的石油魂。

科技人员正在进行岩心样品描述。 图片由大庆石油宣传部提供

新生代——共建石油城

改革开放后,大庆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0年,向前的女儿向鹏宇出生。大学毕业之后,向鹏宇来到大庆油田北九队工作,成为“油三代”。

如今的石油工人不再需要开荒修路、人拉肩扛。得益于前两代石油人的奋斗,“富得流油”的大庆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35.7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2801.2亿元,增长了77倍;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50元、83元增加到41091元、15978元,分别增长了116倍、191倍。最低工资标准、受教育标准、私家车保有量、养老床位比率等多项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第三代石油工人向鹏宇享受着优厚的工资待遇,住着设施齐全的职工住宅楼,每天开车沿着宽阔平坦的道路上班,开着电瓶车巡井。近年来智慧油田建设不断推进,向鹏宇利用智能化设备一个人就可以分管十几口井,劳动强度降低,工作效率却成倍的提升。

从2015年起,大庆油田经过3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海外业务拓展,目前海外业务已覆盖亚洲、非洲、美洲的26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全线贯通,大庆年输油量增加到3000万吨,380亿立方米/年俄气东线管道项目进展顺利。到2018年,大庆油经济与非油经济的比重已达到了30:70,这一数字在2004年还是70:30,实现了翻转。“一油独大”逐步变为“多条腿走路”,大庆的经济增速也稳步回升,2016年为1.7%、2017年为2.8%、2018年为3.5%,今年上半年提高到4%。

大庆市委书记韩立华表示,按照“油头化尾”战略,目前大庆新建续建“化尾”项目已达20多个。以沃尔沃汽车为龙头的制造业崛起,到2025年大庆汽车产量有望突破15万辆。以伊品玉米、伊利液态奶为牵动的中高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快速成长,还有正在建设的豫港龙泉铝合金加工材等一系列项目,都为大庆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站上发展的“快车道”,“90后”的向鹏宇还一直记得从爷爷和父亲身上看到的石油人精神。“工作要踏踏实实,不要投机取巧,遇到困难就想想那个艰难的年代。我会时刻记得爷爷和父亲的言传身教,还要把这种精神传给我的孩子。无论孩子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岗位,都要传承大庆铁人精神,努力奋进,建设更富强、更现代化的石油城。”

进入新时代,以油田闻名的工业之城——大庆,正在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 刘魏强摄

如今的大庆,跻身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68位、全国小康城市100强第65位、中国产业竞争力城市百强榜第87位、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26位;陆续建起了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等6所高校和80多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多张金色名片加身的地级市。大庆在昔日莽莽荒原上建成了世界著名的石油和化工城市,而且正在崛起为中国新兴的高端制造城市、中国绿色生态典范城市。

蓬勃的大庆,一路高歌向前。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