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国正能量网 | 孙国栋:“大铜马”背后的红色故事

中国正能量网 | 孙国栋:“大铜马”背后的红色故事

2024年07月11日 07:59:21 来源:铁军传媒网 访问量:881 作者:孙国栋


“大铜马”归来记

孙国栋

1986年9月,盐城老城区市中心十字路口,耸立起一座新四军骑马的锡青铜雕塑,人们亲切地称“大铜马 ”,他是盐城市标,也成为全国新四军的纪念标志。2009年因BRT公交建设,移至东南角的建军广场,2018年9月30日,“大铜马 ”回归原位。

“大铜马”回归已近十天,我思绪万千,一直想说点什么,可真有媒体联系采访时,我又婉拒了,毕竟本人离开纪念馆已有3年多了。不料想,有媒体居然找到并用了《解放军报》记者罗朝文曾经采访我时写下的一段话:“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国栋的心中,‘大铜马’更像一个时空坐标,和与其东西相望的新四军纪念馆与泰山庙新四军指挥部旧址一起,串成了这座城市抗战中浴火重生的历史轨迹”。

▲正在吊装的“大铜马”

这话没错,铜马是盐城市标不二的选择,是咱老盐城人的精神寄托,在盐城,几乎家家户户的每个人,都能拿得出和“大铜马”的合影,铜马见证着盐城的发展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也正因为如此,2009年为BRT公交让道搬迁铜马时,才会引起众人的不舍和牵挂!       
穿越时光,让我们回到1986年。这一年的金秋10月,新四军纪念馆开馆,铜马落座,泰山庙重建开放,“新、马、泰”的落户盐城,足以让我们生活的城市沸腾,这座高4米,长3.8米,重达3250公斤,当年国内体积最大的“大铜马”,从此陪伴我们至今。

作为地地道道的老盐城人,我儿时居住的板桥巷,离市中心仅有百米之遥,这地,对我来说太熟悉了。1986年,我在市级机关工作刚满两年,经常陪同外地客人到市中心转转,当然少不了瞻仰“大铜马”。但怎么也不会想到,2004年我到纪念馆当馆长,守着“新、马、泰”,十年磨一“建”,走上了新一轮发展之路。

第一次以铜马“领导”身份专门考量铜马(纪念馆产权登记,铜马是第一号),是2007年。主要是根据市领导要求,详细了解和处理铜马“外衣”颜色的变化。为此,我联系了雕塑作者王克庆和雕塑铸造的山东枣庄工艺美术装潢公司。

今天铜马回归,大街小巷众议,人们奔走相告,我想的最多的是”大铜马“的作者王克庆,至今印象深刻的是10年前,我出差到北京,不巧他不在,未能谋面。电话中的他,说起铜马也有许多遗憾,他的低调、谦和令我吃惊!今天,不知他怎么样了?怀着忐忑不安,我辗转联系,传来的消息是:王先生现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早已无法与人交流,连自己的夫人和子女都不认识了。

我随即联系了王克庆教授的夫人顾同奋。我说:“盐城人忘不了王教授”。她说:“这没什么,只是您要了解的情况,王教授不能回答您了”。太可惜了,86岁的王克庆,正处于艺术生涯的巅峰,还有许多事等着他做,如今他躺在ICU病房已有1年多,什么也做不了。王夫人告诉我,当时接手大铜马,作为政治任务,王教授全力以赴。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王教授专门到了盐城,实地察看。据当时的采访资料介绍,设想中的铜马和马背上新四军战士面向东方,寓意东进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凸显盐城的重要地位作用。因为铜马尺寸巨大,王教授不可能在家完成,但具体在哪,她也说不清。她还说道:王教授曾出版了《王克庆雕塑》、《王克庆绘画》和《王克庆文学》三本书,在雕塑一书中收录了盐城的铜马,她说收录书中的都是精挑细选,这让人感受欣慰,足以说明铜马是王克庆的成功之作。

艺术家的躯体可以“枯萎”,但艺术生命能永葆长青。王克庆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和许多老一辈艺术家一样,他的文学、绘画同样出彩。作为老一代艺术家,他1961年赴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进修,长期担任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担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在国内留下了许多著名雕塑,成为国内雕塑界屈指可数的顶尖高手。

吃水不忘挖井人。铜马回归,同样应有王克庆一席之地,哪怕仅有个名字,让盐城更多的人,记住他!这是对大家的敬畏,也是对作者的尊重。10月12日,新四军建军纪念日,“大铜马”“王者归来”,更显意义非凡,铜马复位不是简单的平移,是一种精神的回归,是老区弘扬“铁军”精神实实在在的行动!


补记:据王克庆之子王强告之,其父亲王克庆于2021年春逝世!

孙国栋 新四军纪念馆原馆长
 写于2018年10月8日

来源:铁军传媒网
附:相关图文视频报道
   
视频:一匹大铜马
来源:盐城网  2021-07-11
   
“大铜马”是盐城人对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亲切昵称,坐落于盐城市区建军路上。本期推出盐城市政协委员徐兰兰、张亚仿、孙国栋为您讲述“大铜马”背后的红色故事。
  来源:盐城网 2021-06-07
图片来源:中国江苏网

关于“大铜马”,盐城人独有的回忆杀……

来源:盐城共青团 2018-10-09

在盐城“零公里”的地方,

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

身背大刀、手握缰绳,

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

面向朝阳昂首东望……

沧海桑田,

盐城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但唯一不变的,

就是我们对记忆中对“忠字塔”、

“大铜马”的那份情怀。

“大铜马”更像一个时空坐标,

和与其东西相望的新四军纪念馆

与泰山庙新四军指挥部旧址一起,

串成了这座城市抗战中

浴火重生的历史轨迹。

......
盐城最具象征性的城市地标 “大铜马”今晨复位
盐城叙  2018-09-21
   
9月21日凌晨4点10分,“起吊——”随着现场对讲机传出一声口令,被市民俗称为“大铜马”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复位工程开始吊装移位。
在一台有效载重240吨大型起重机的吊运下,仅10分钟时间,身重近4吨的“大铜马”稳稳地安放在市区建军路与解放路交会处的道路中央。迁离原址8年,盐城最具象征性的城市地标回归原位。
复位后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青铜雕塑,马首朝东,塔基座为深色石材材质。“新纪念塔花坛直径12米,塔总高10.12米,寓意新四军建军纪念日10月12日。塔基座将保留张爱萍上将亲笔题词:‘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仅是“大铜马”复位中的吊装移位环节,后续塔身施工、亮化、绿化等工程将相继展开。周边花坛采用厚重的黑色石材砌筑,以增加视觉的凝重感,花池根据时节的变化更换宿根花卉。自9月4日晚开始塔基施工,历时16天,整个工程基本在夜间进行,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市民交通产生的影响。
据介绍,2010年,我市为了建设苏北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BRT),将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暂时迁移到了东南侧广场。根据2018年度城建计划,盐城地标“大铜马”复位,旨在恢复我市城市中心形象标志,让红色记忆厚植于市民心中,让红色文脉代代相传。


还城市以个性:江苏盐城“大铜马”雕塑将复位,象征铁军精神

来源: 澎湃新闻 2018-08-22  

曾经位于江苏盐城闹市区马路中央的地标性建筑——象征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大铜马”,这次又要回归了中心地段了。


盐城“大铜马”雕像,建成于1986年,2009年因快速公交工程从路中央迁至路边。
8月21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盐城市城乡建设局城建处获悉,目前各方正在研讨“大铜马”复位的具体方案,预计在9月份就将实施回迁。
“大铜马”正式名称为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是江苏省盐城市政府为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自1986年起,它矗立于盐城闹市区的解放路和建军路交叉口。
但在2009年,象征盐城气质和铁军精神的“大铜马”,因让位于苏北首条BRT(快速公交)建设,而被挪到了路边的建军广场上,直到现在。
尽管只平行移动了几十米,但在盐城市民看来,从路中央到路边,“大铜马”从城市精神的象征一下子沦为“街边摆设”,令人扼腕。
如今,江苏盐城正打算将精神和气质还于城市。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大铜马”如此备受关注并非个案。此前,江苏宿迁地标性雕塑“霸王巨鼎”被搬离多年后,也传出过难以回迁到原址的消息,曾引发舆论广泛质疑。
地标性城市雕塑是否重返原址的话题,在民间引发热议。这背后,折射出当今城市对特有个性和精神的追求,以及设法寻找在公共艺术与地域文脉间的融合。去与留,一念之差,效果迥异,这对于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来说,也值得深思。
“大铜马”回归路中央,BRT让位
公开资料显示,盐城“大铜马”建成于198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克庆操刀,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亲笔题词。
江苏盐城是革命老区,拥有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于1941年1月在盐城重建军部,此后新四军在苏北大地迅速得到壮大。
“大铜马”雕塑曾位于建军路和解放路中央,高4米,由青铜浇铸而成。一位英武的新四军战士骑在战马上,身背大刀,手握缰绳昂首面向东方,象征“铁军精神”。
2009年,因修建苏北首条BRT(快速公交),在盐城闹市区矗立了23年的“大铜马”,不得不移址于他处。
澎湃新闻从当时的官方报道中看到,由于盐城定位上升为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市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解放路作为盐城市区南北轴线道路,苏北第一条BRT(快速公交)在解放路铺展、延伸。
报道称,这样的背景下,原街心公园和铜马雕塑已不适应新时期城市交通和环境建设的发展要求,因此,“大铜马”迁移势在必行。
于是,气宇轩昂的“大铜马”从路中央离开,路边的一处广场成为了新落脚点。
“ ‘大铜马’是很多盐城人共同的回忆,虽然还在那,但到了路边感觉就成了摆设,失去了气势和灵魂。”有盐城市民向澎湃新闻如此表示。
如今,“大铜马”终于要复位了。盐城市城建局城建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铜马”复位工程早先就被市政府列入2018年城建计划,9月份就将正式实施。
据其介绍,“大铜马”雕塑形态和面向方位将保持不变,但考虑到BRT公交的运行,雕塑周边花坛尺寸较原来会缩小。同时,公交站台也会向南移动。
据《现代快报》报道,过去十年,多位盐城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曾就“大铜马”迁回原址的问题提出过建议和议案。
原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陈宗彪非常赞成复位,他说,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新四军在盐阜大地形成的红色文化已融入盐城地域文化血脉,是盐城人的共同记忆。
多地都有地标雕塑,各具气质和内涵
城市地标雕塑回归,这样的场景已非个案。在城市化建设的浪潮中,管理者们也在对城市精神的缺失和寻回间进行不断反思。
2010年,阔别南京新街口中心广场9年的孙中山铜像正式回迁。此前,因让位于南京地铁一号线建设,孙中山铜像被挪至他处保存。
据公开报道,孙中山铜像迁出时,有关部门曾表示两年即可回迁。但由于地铁二号线同样穿过新街口,因此回迁工程被迫延长。
离开新街口的9年,南京社会各界一直在呼吁将孙中山铜像尽快回迁。近代以来,南京与孙中山先生有很多的渊源和联系。孙中山铜像所矗立的南京市中山路两旁,保留有大量民国建筑。
与孙中山铜像类似,江苏北部城市宿迁,则对一尊“霸王举鼎”雕塑记忆长存。虽建市仅二十余年,但宿迁地域文化深远,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


搬家之前的宿迁霸王举鼎雕像,矗立在宿迁闹市区。
自1996年建市,霸王举鼎像便矗立于宿迁闹市区马路中央,曾是宿迁市地标性建筑,被称作宿迁人的“集体记忆”。
然而在2013年,为缓解霸王举鼎环岛周边交通压力,并结合该地区地下人防工程建设,宿迁市政府决定对霸王举鼎广场进行提升改造,霸王举鼎被暂时挪走。
自那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市民发帖或致电询问宿迁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询问或质疑霸王举鼎像“何时回归”的问题
今年年初,宿迁市民防局曾回应澎湃新闻称,在霸王举鼎原址,将修建一座更高、也更有气势的霸王举鼎雕像,延续宿迁的文脉和记忆。
“快餐式”城市雕塑不可取
城市地标雕塑的一举一动,为何能够牵挂全城人民的心?
“城市雕塑可谓城市之魂的象征。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是一座城市气质与内涵的点睛之笔。”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曾如此评价城市雕塑的作用。

不难发现,象征中山精神的孙中山铜像,象征新四军铁军精神的“大铜马”,以及象征开拓进取精神的“霸王举鼎”,都和各自城市的气质息息相关。
相反,如果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象征,或者说,如果雕塑与所在城市无精神上的关联,那么,城市雕塑往往也会“千塑一面”,进而成为被痛批的对象。
“几根柱子撑起一只球,名曰‘开发区大有希望’;几束浪花托起一只球,名曰‘长江明珠’,近30年来,全国有近20万只球升起来了,这种滑稽的社会文化现象世界罕见。”吴为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痛批,当前很多城市的雕塑作品缺乏追求,没有思想,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吴为山说,城市雕塑是人民的艺术,任何行政指令的标准、学者权威的标准,都大不过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各地管理部门逐渐开始重视城市雕塑的规划设计。
比如南京市规划局,下设专门的“名城保护和城市雕塑处”,其职责之一便是牵头负责全市城市雕塑的规划研究、布局规划和实施管理工作,推动提高以城市雕塑为核心的城市公共艺术水平。
不过,更多的规划部门尚未明确对城市雕塑的管理职责。澎湃新闻致电国内多个市的规划局办公室,被告知没有专门负责城市雕塑规划管理的处室,或具体由哪个处室负责尚不明晰。


大铜马将搬回原位?盐城人民沸腾了!

射阳论坛 2018年08月18日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灵魂

盐城的“魂”是什么?

相信每个盐城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

 大铜马 

几年前

大铜马为给建军路地下广场以及BRT工程让道

移位到苏宁门店前

如今的盐城飞速发展,新城的崛起让人眼花缭乱

大铜马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

 今日重磅消息!

据盐城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文件显示

大铜马或将“复位”!

已列入市区2018年度城建计划

会议明确,同意将铜马“复位”工程追加列入市区2018年度城建计划,由市城建局负责,抓紧制订完善实施方案,要庄重大方,保留原有风貌。市发改、规划等部门要权利配合,市城建局负责做好各项前期手续材料完善已经报审工作。

老盐城人记忆中的大铜马

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归原位!

几张图带你看看大铜马的前世今生

1969年

1969年在盐城中市桥

(中市桥,位于盐城市中心

后称"忠字塔"、"大铜马",即今铜马广场

原为建国初盐城镇的一座木桥

后因建设建军路

市区贯穿东西的河流填平,"中市桥"被拆除。)

建一座"忠字塔"

塔身有毛主席画像




1981年

"忠字塔"改成"建军塔"

背景为"邮局大楼"。



1984年

为改建"建军塔"

设计了新四军东进的骑兵战士铜质塑像

底座东面

是张爱萍将军"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题字



2009年

为了开通苏北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BRT)

街心公园和铜马雕塑也不得不为其让道...

...

即使今天的盐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边的场景换了又换

但唯一不变的

就是我们对记忆中对老城的那份怀念

大铜马

欢迎回来


期待吗?迁走8年,盐城大铜马要回“家”了

来源:现代快报 2018年08月20日

  大铜马从1986年开始,就立在了盐城市区建军中路和解放中路的交叉口
  搬迁后的大铜马底座变高了一些
  说到盐城地标,雄壮威武的大铜马肯定是其中之一。然而,2010年,大铜马从两条干道的交叉口,搬迁到了路边,遭到一片质疑。最近,大铜马要“回归”的消息不胫而走。记者从盐城市城乡建设局了解到,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拿具体“复位”方案。
  红色地标
  大铜马是盐城的城市名片
  一位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昂首东望……在盐城市中心,有座新四军骑兵的铜像,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作“大铜马”,这就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在每一位盐城人的记忆里,都驻守着一个大铜马的雄伟形象。大铜马建于1986年9月,是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的俗称,为纪念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象征着新四军东进,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据原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陈宗彪介绍,塑像是根据新四军老战士管文蔚的具体设想,由时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小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克庆教授创作设计。
  塑像高4米,长3.8米,重3250公斤,为青铜浇铸而成。塔上刻有原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张爱萍上将亲笔题词“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背面朝西,上刻由张爱萍上将审定的碑文,由已故书法家鲍审手书。
  作为盐城这座英雄城市的标志、铁军精神的象征,大铜马建成后一直是盐城的地标性建筑和城市名片,放置于盐城市区建军中路和解放中路的十字交叉口中心交通岛,由此这里也成为盐城市民心目中老城区的中心坐标点。让许多老盐城人印象深刻的是,每逢重大节日,大铜马都是花团锦簇、气球环绕,给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的感觉。
  “一到双休日,旁边的喷泉就会打开,远远就能听到清脆的水声,清新宜人。”今年58岁的刘大刚是亭湖区新兴镇人,据他回忆,过去到市区都是坐1路公交车,每次经过这个路口,大伙总会扒着窗户向外看大铜马。
  让位城建
  搬迁当天,老战士专程来告别
  到了2009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新一轮的沿海大开发中,盐城的城市定位上升为沿海中心城市,解放路作为盐城市区南北轴线道路,在全面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将开通苏北第一条快速公交线路(BRT)。
  网上资料显示,在这样的背景下,盐城原街心公园和铜马雕塑布局已不适应新时期城市交通及环境建设的发展需要,尤其是纪念塔地处交通岛中心,不利于城市交通组织,因此,盐城市政府决定对纪念塔实施迁移异地保护。新址位于原址东南方建军广场(原街心公园)。
  “虽然只移了几十米,但它是盐城的文化标志,怎么能随便移到角落去呢?”当年得知大铜马迁移的消息后,很多市民不理解。但是考虑到整个城市的发展,2010年3月份,大铜马迁移工程按照进度推进。
  迁移工作牵动了很多盐城人的心,工程现场总是自发聚集了许多热心的市民,他们生怕工人不小心破坏了大铜马。“我只要有时间,晚上总过来看看,如果搬走了,感觉少了一个精神寄托。”毕业于南师大历史系的王金海是盐都区政协常委,他对老盐城的历史记忆情有独钟,每次过来总会拿出相机拍上几张,他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大铜马迁移时的老照片。
  陈宗彪还记得,大铜马搬迁的那天,当年79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朱根兴闻讯赶来,和大铜马作短暂告别,“仰望着亲爱的‘战友’,这位老战士情难自抑,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牵动人心
  代表委员为“大铜马复位”奔走
  记者注意到,迁移过的大铜马坐落在盐城建军中路与解放中路交叉口的东南角,南侧不远就是苏宁商业广场,高度比过去略高一些,塔体呈长方体状,塔顶的原新四军骑马东进的雕塑没有变化。
  “每次经过这个路口,总会想起骑马的战士。搬到角落上,外地人根本注意不到,就跟消失了一样。”44岁的王金海说,“感觉心里少了什么可牵挂的,有些空落落的。”不少盐城人和他有着同样的想法。
  “大铜马与新四军重建军部、新四军纪念馆三个红色建筑都在建军路上,一脉相承,现在搬到了路边,失去了作为城市地标存在的意义,没有了城市的灵魂。”2011年,盐城市政协委员陈中林、陈宗彪等人提出了《关于将来把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迁回原处的建议》。
  邵秀华是盐城市人大代表,2012年和2016年,他们10位人大代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两次联名提出《关于强烈要求“让铜马雕塑回归原位”》的议案。“南京,孙中山先生的塑像移了好几个地方,最后还是回到了新街口。”邵秀华说,大铜马是家乡的形象,浓缩了盐城的历史,维系着盐城人的情感。
  “现在每次经过那里,总感到不适应,就像是被人刮了眉毛,怪怪的,很别扭。”邵秀华他们在议案中称,如今路修好了,政府应尊重民意,让大铜马尽早回归,而且大铜马回到原位,形成一个圆盘,往来之人必放缓脚步行注目礼,有利于交通秩序的改善。
  众望所归
  “回归”已列入年度城建计划
  记者了解到,根据近期的《盐城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盐城地标“大铜马”或将“复位”,并已列入盐城市区2018年度城建计划。会议明确,同意将铜马“复位”工程追加列入盐城市区2018年度城建计划,由盐城市城建局负责,抓紧制订完善实施方案,要庄重大方,保留原有风貌。盐城市发改委、规划局等部门要全力配合,盐城市城建局负责做好各项前期手续材料完善及报审工作。
  “目前,我们正在拿具体方案。”盐城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铜马“复位”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考虑到BRT站台、交通拥堵情况等一系列问题。消息一出,盐城人沸腾了,一片叫好声。在盐城123网举行的投票中,94%的网友赞成大铜马回归原位。
  得知消息后,当年提过相关议案的邵秀华、陈中林、陈宗彪等人欢呼雀跃。“特别激动、特别欣慰。”已经退休的陈中林和陈宗彪非常感慨。“我希望清洗掉雕塑上现在的颜色,恢复铜的本色;张爱萍上将的亲笔题词、碑文也要恢复……”67岁的陈宗彪提出了自己的“复位”建议。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原馆长孙国栋的心中,大铜马更像一个时空坐标,和与其东西相望的新四军纪念馆与泰山庙新四军指挥部旧址一起,串成了这座城市抗战中浴火重生的历史轨迹。“大铜马是老盐城的记忆,固定的精神寄托,属于根与生命一类的文化符合。”王金海希望,在原处保持原貌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特色与人民群众共性需求的创新。
  “我个人的观点是复位比现在的地址要好,这是正确的决策。”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吕学典认为,作为一张城市名片,它要在一个显著、显眼的位置上、要成为一个城市的亮点。“新四军作为盐城的红色革命象征,应该好好去树立形象,归位大铜马、优化铜马广场、建立铜马文化很有必要。”吕学典说,红色名片打得响,对盐城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来源:现代快报 编辑/方媛)

盐城,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

来源:解放军报 2014年07月22日

原标题:盐城,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

盐城陈家港战斗中的新四军3师8旅警卫1连战斗奋勇队。

图片由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提供

东临黄海,西襟淮扬,位于里下河下游的盐城,河网密布,地势平坦。盐城市中心,解放路、建军路两条主干道的交会之处,有一座被盐城市民亲切称为“大铜马”的雕塑。一位年轻英武的新四军战士,身背大刀、手握缰绳,骑在高扬前蹄的战马背上,面向朝阳昂首东望。

“大铜马”坐落的十字路口,是盐城公路“零公里”起点。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馆长孙国栋的心中,“大铜马”更像一个时空坐标,和与其东西相望的新四军纪念馆与泰山庙新四军指挥部旧址一起,串成了这座城市抗战中浴火重生的历史轨迹。

城之殇——

火势非常凶猛,把天都要烤糊了

“路途中只要觉得有危险的房屋就把它烧了再前进,燃烧的火焰令人害怕。今天天气很好,大家精神振奋。下午,飞机也进行支援,实行空陆两路并进。”

——侵华日军第一师团101联队火化兵 荻岛静夫

昭和13年(1938年)4月25日 盐城白驹镇

盐城,古称盐渎,“煮海为盐”的盐场与“穿渠通运”的运河,使这里成为历史上东南沿海的盐业生产中心。这座城市在2000多年的历史上,几乎没有遭受过兵戎之苦,被人称为一方福地。然而,这座古城的平静与安宁却被日军的侵略骤然打断。

1938年3月30日,日机首次对盐城进行狂轰滥炸。4月26日,盐城沦陷,日军进入盐城,一路抢劫财物、屠杀平民……

“没有人能否认日军在盐城的暴行!”采访中,孙国栋向记者展示了一本侵华日军第一师团火化兵荻岛静夫的日记。

“昭和13年4月27日,盐城——我旅团今天早上威风凛凛地进入了盐城。盐城比南通小些,其城墙上堆满了沙袋,这说明敌人进行过顽强抵抗。”“昭和13年4月28日,盐城——昨天,城里各处火起,火势非常凶狠,把天都要烤糊了。虽然火灾是战争的附属物,但居民就没有安身的地方了……”

这位馆长,将他整理的日军暴行照片,上传到互联网上,制作了名为“馆长晒图说史”的博客,已获得数万次点击。同样的记忆,也流传在盐城民间。

盐城市滨海县天场乡徐丹希望小学,一座一米见方的黑色大理石碑静静安放,碑身镌刻着3个大字:雪耻碑。“雪耻碑”背后,是发生在1938年的日军烧村惨案。1972年2月,滨海县徐丹村70岁老人徐万安先生,用毛笔撰写完成了他的《家史》,其中第24章《吃日本鬼子的苦,烧去我家房子》叙述了1938年6月22日,日军放火烧毁徐丹村的史实——

“38年5月20日(农历)这天下午,日本鬼子从刘簖到丰舍向我们庄上来了!庄上人都纷纷到野田去躲避,我也带领一家人到坟茔头里去躲避。全徐丹被烧去150多间房子,我一家就被烧毁6间房子,新造的3间锅屋被烧得寸草无根、寸木未留……”

《江苏见证——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研》中统计:盐城抗战时期,日伪军在盐阜地区残害百姓,造成全市境内人口(不含军队)伤亡576425人,其中直接死亡14237人,财产损失折合1937年时的法币2724334392元。

城之战——

只要不死,不打败鬼子不回家

“今天新四军军部的恢复,是直接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前途……一定有把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定有把握打倒亲日派、反共顽固派……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

——时任新四军代理军长 陈毅

1941年1月25日 盐城 在新四军重建军部大会上的讲话

盐城城东,蟒蛇河畔,泰山庙。

正在修葺的庙宇铁门紧闭,庙门前的石狮昂首无言。正殿前方的一座石碑上,“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盐城陷落后,中国军民对日寇的抗争从未停止。

“1940年10月,由南北上的新四军陈毅部和由北南下的八路军黄克诚部,就在盐城以南的狮子口会师了。”新四军老战士宋强回忆说,会师后,陈毅乘船到盐城慰问八路军,他即兴赋诗一首:“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八路军、新四军的到来,让众多对鬼子满怀仇恨的盐阜男儿加入了保卫家国的队伍。

已经90多岁的崇恩才老人回忆道,1940年秋,听说上冈来了八路军,我和两个同伴偷偷跑去报了名。负责报名的人问,你为什么要参军?我说:“打鬼子!”那人说当兵就要打仗,假如你回不来了呢?回忆到这里,老人提高了嗓音:“死了就算了,只要不死,不打败鬼子不回家!”

“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番号被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撤销’,为坚持抗日,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盐城军分区政委宋修明介绍道,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成了日伪军心腹大患,一轮轮“扫荡”“清乡”使盐城的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

“鬼子不好打啊!”已经86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李小龙的身上,至今仍残留着战斗中留下的弹片。

1942年的8月,刚刚参军的李小龙,在新四军某部21团7连当战士。部队发给他一支“汉阳造”,3颗子弹,4颗手榴弹。其中,4颗手榴弹只能用3颗,最后一颗留在危难时期与敌人同归于尽。

1943年腊月,新四军派了一个团攻打秦南。交火后不久,伪军全线溃败,但一个排的鬼子不简单,他们龟缩在碉堡里,从机枪口向外射击。新四军没有炮,也没有炸药包,只能让战士“叠罗汉”往碉堡里扔手榴弹。“我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有的战士手摔断了,有的被鬼子机枪打中了!”李小龙说,一场战斗下来,上百名战友牺牲了。

1944年,李小龙所在部队攻打江都附近的邵伯镇,双方交火没多久,就开始白刃战。

“惨啊,从早上开始拼刺刀,一直打到晚上!”李小龙说,一次较量中,他的右大腿被鬼子一刀刺中,鲜血直流。好在战友趁机一刀刺下去,要了鬼子的命。

80多岁的王高年是茅山支队战士,他所在的连队在反扫荡中被日军偷袭。“官兵们浑身是血,连长、指导员、排长、班长全部壮烈牺牲,最后冲出来的只有6个人!”

八年抗战,盐城四次陷落,新四军数易军部,但日伪军却始终没能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8年里,新四军对日伪作战2.46万余次,毙伤29.37万人,新四军由初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21万多人。新四军8万多名将士、300多名团以上干部壮烈牺牲。

城之情——

为保护百姓,新四军宁愿牺牲自己

盐城县曾改为叶挺县,就是为了纪念叶挺同志。直至现在,仍有郭猛、步凤、潘黄、学富等4个镇是烈士名字。全县以烈士命名的村庄有54个,占村庄总数的百分之八。

——《盐城地名典故》

时至今日,在盐城市民口中,“新马泰”仍是大家公认的城市标志。

“新四军纪念馆、‘大铜马’、泰山庙,外地人来盐城旅游都会到访这些地方。新四军的历史,盐城人民引以为傲。”新四军纪念馆文史部副主任周振华说。

在新四军纪念馆,记者见到一张陈毅一家的珍贵合影。照片中,襁褓中的婴儿吮着手指,陈毅和妻子深情地凝视着孩子。

“陈毅虽然是军长,但为了抗战,他还是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了盐城百姓。”采访中,周振华讲述起“陈毅托子”的故事:1942年12月25日,陈毅率新四军挥师淮南,为便于行军打仗,忍痛将出生不久的儿子托付给盐城民主人士邹鲁山。面对陈毅的重托,邹鲁山当时就对妻子讲,我和你生了3个女孩儿,别人问起就说抱个男孩儿回家压子的。半年后,陈毅派人接回孩子,这个孩子,也因出生于江苏被取名“昊苏”。

已经90多岁的李元祥老人,70多年前曾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参与了八路军、新四军会师的欢迎大会。“以前白驹是没有共产党部队的,只有国民党韩德勤的部队。”李元祥说,韩德勤的部队吃饭不给钱的情况时有发生,大家都不敢靠近。但是,人们很快就看出新四军与国民党部队的不同。“白驹有位金大嫂,家里住了一名新四军干部。干部不小心把家里水瓶打碎了,要赔偿,但金大嫂坚决不同意。不久队伍开拔,离开后金大嫂才发现,这名干部把一双雨靴摆放在家中,算是抵水瓶的。那时候,雨靴可是好东西啊。”

“为保全百姓,新四军宁愿牺牲自己。”周振华拿起一张刘老庄战斗“八十二烈士”陵园的照片,向记者讲述了那场惨烈的战斗——

刘老庄,苏北的一个普通村落。1943年,日军侦察到我淮海区党委领导机关驻扎在刘老庄一带,于3月18日凌晨纠集1000多人分兵合击刘老庄。为掩护当地百姓和领导机关撤离,已连续作战多天的新四军3师19团2营,决定留下4连82名指战员在此阻击。为保护百姓,4连官兵主动撤至村外,利用壕沟布下阵地。三轮冲锋下来,连长白思成被炸断了一只手。傍晚时分,决战打响,连长一声令下,机枪呼啸出火舌……子弹打完了,最后几名战士端上刺刀,冲出战壕……82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战后,当地百姓眼含热泪掩埋了战士遗体,选送了82名青年到新四军,重新组建起2营4连。至今,这支赫赫有名的“刘老庄连”仍在我军序列。

“盐阜大地的战斗,一直到日本投降也没有停息。”孙国栋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盐城境内伪军先观望,后拒降。10月下旬,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分别电令华中军区抽调主力和苏北部队,发起攻击,盐城终获解放。重见天日的盐城人民,也用最朴素的方式——用烈士的名字命名自己热爱的土地——来纪念在抗战中献出生命的新四军烈士。

蟒蛇河畔,涛声依旧。踱步“大铜马”旁,阳光下,那名新四军战士目光如炬,直视东方。他的目光,如此温润,俯视着这片曾被鲜血浸润的热土,让我们倍感温暖;他的目光,又是如此警惕,注视着遥远的东方,仿佛在告诉我们,历史永远不能忘记……(罗朝文 通讯员 魏瑞明 田亚威)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