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为何能成为“好人”
2015年04月14日 17:12:13 来源:中国道德教育网 访问量:1483次
作者:魏良鹏
【道德小讲堂】 主讲人:魏良鹏(全国道德主题教育组织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自从道德委志愿者服务团被授予“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以来,我深深感受到,生活中总是不乏“老好人”,他们或许没有成为媒体追逐对象,没有站在社会聚光灯下,但总是身边好友、左邻右舍最信赖的人。如西安孙茂芳志愿者服务团副团长李林不仅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并先后两次随团到贫困地区慰问贫困留守儿童家庭。还有中国三百书画研究院北京分院执行院长汤周月、爱心企业家周晶等。我们平时,也经常听到身边人带着好奇议论:他(她)为什么这么“好”? “好人”因何成为“好人”?他们的德行源自哪里?在我看来,“好人”们平时有一颗善良的心,这自不必说。而关键的是,他们在面临困难时不仅没有当“逃兵”,而是用责任说话,用行动诠释了善良,用德行化解人间困苦,弘扬生活大义。谁不想天天过着喝茶晒太阳的日子,谁不想“心中无事到云昏”?可是面对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李林、汤周月、周晶、连茂宣等人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内涵。从道德角度去诠释责任,德行会很容易理解。因为“责任”两字压在心头,“好人”们在人性立场上无限放大了诚信的价值,从劳动者角度赋予一个岗位特殊的社会价值,从社会公民视角去理解奉献精神内核。正是因为固守这种责任感,勤劳、诚信、简朴、孝悌等传统美德在当今生活中焕发出新风采,凝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当代社会文明车轮不断向前。 从众多“好人”感人故事中获知,责任之中有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和快乐。或许因为如此,他们压根没有想过在责任面前当“逃兵”。理解了这层关系,就不难明白“好人”为何能成为“好人”。
编辑: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