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论风生 > 良心的召唤——扶与不扶

良心的召唤——扶与不扶

2014年07月31日 08:05:41 来源:中国道德教育网 访问量:458



       这两天在微信朋友圈里疯传这么一条信息:暴雨中,老人摔倒在快车道上。途经的一辆路虎越野车车主下车扶起老人,并在雨中为她撑伞守候,直到救护车到来。更让人感动的是救人车主的一席话。别人问,救老人,被讹怎么办?他说:“讹,最多讹我的钱,但讹不了我的命。如果我不救她,她就有可能死在我面前,不救良心会不安。”这话透露出的信息是:车主救人,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一番理性衡量。个人利害和道德行为之间,他听从了良心的召唤,选择了后者。并且,据了解,他还有因救人被讹诈过的经历,依然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更加难得。

       曾几何时,受消费主义的冲击,人们的行为选择有一种泛经济化的倾向。最近,韩寒新电影《后会无期》有句台词描绘了这种庸俗的行为观:小朋友爱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经济理性被放大,仿佛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生意场;所有价值都被化约为成本收益的核算,亏了就是不值。至于是非、对错层面,则想办法虚置掉,一味趋利避害,追逐精致利己。

       这事出来后,也有网友评论:人家开的是路虎啊,被讹十几万也掏得起啊,俺就算了。这么一算,不救人仿佛还有理了。而这种犬儒主义的“道理”,正是社会冷漠化的病根。利害和是非,是人类需要面临的两种价值。用传统中国说法,就是利和义。毋庸讳言,利义之间存在紧张和矛盾,很多时候难以兼顾。现代社会,往往采取大致区分领域的办法,来力求并行不悖。比如,在农贸市场卖菜,那就是要计算利害,老年人来适当照顾是可以的,但赔本不是商贩的义务。这时候,不能举起道德大棒,因为经济行为应该交给市场法则来管。但是,换个场合,小孩掉水里了、老人摔地上了,这时候就不能算账:给钱多我再救人,有风险我不沾包。人有恻隐之心、有道德冲动、有利他之性,这些都是人性中光辉的东西,也是文明社会的必备素质,良心不能归工商局管啊!如果奔着好处去,那这善事就变味了。

       当然,从制度体系、社会氛围上说,应该从荣誉到物质对见义勇为者进行鼓励和表彰,不能让做好事者反而被讹诈,这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理想状态是,见人有难,公民只管当仁不让地救助,后续事务放心地交给社会,用各项制度和举措保障不让好人吃亏

      
       魏良鹏(全国道德主题教育组织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编辑:张惠】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