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报刊出版 > 媒体人转型不是"想走就走" 出走一定是最好选择?

媒体人转型不是"想走就走" 出走一定是最好选择?

2016年12月07日 22:48:37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访问量:596 作者:李雪昆
原标题:出走媒体,一定是最好选择?

  编者按 站在媒体变革的历史拐点上,媒体人所承受的改变细微又具体,面临的困惑深刻又尖锐。近年来,资深媒体人离开就职多年的传统媒体的消息时有发生,伴随着深刻而且未知的媒介生态转型,这些媒体人的转身变得很是抢眼。都说融媒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那么,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媒体人到底如何放眼未来也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上周,在由新浪新闻、新浪新媒体实验室主办的创想日沙龙第六期活动上,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有关媒体人转型的答案。

  在多元传媒格局的当下,面对多方带来的压力,如果现在的你还是一名媒体人,有没有想过要换一份工作?这或许是很多媒体人都有过的思考,只是有些人迈出了这一步,有些人在犹豫是否要做出这样的抉择,而有些人选择了坚守。但无论如何,媒体都不会因为谁的出走而改变其初衷,也不会因为谁的出走而受到重创。今天之所以对媒体人转型的话题进行探讨,也无非是想为我们的自己人提供更多的参考、提供更多的借鉴、提供更多的“捷径”。

  转型不是 想走就走的旅行

  在此次沙龙上,分享经验的嘉宾大多有着传统媒体从业经历,而现在,他们有些选择了自己创业、有些跳槽到了新媒体、有些进入企业做起了媒介公关、有些进入校园做起了教师,他们作为“过来人”所讲到的观点或许会给很多当下的媒体人以启发。

  媒体人的转型当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但为什么媒体人的转型今天却成为话题呢?“媒体人一直都在转型,从媒体离开的人也一直都有。从理论上讲,媒体人是信息的中介,也是信息的收集者、发布者,其掌握的信息比其他人更丰富,媒体人在市场格局中是有这一优势的。之所以成为话题,是因为传统媒体行业出现整体性的滑落,原来是很多默默无闻的媒体人不停地转型,现在是很多媒体大V在集体性转型,因此,其关注度也随之高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任孟山说道。

  曾任北京日报社经济部主任,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北京新闻奖、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的唐铮,现在的身份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她认为,就媒体人转型而言,什么时候都不早,什么时候都不晚。这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上是很辩证的,因为任何时候的转型都需要对人进行重新塑造。新闻行业一直都在变革中,要做的最要紧的事情是让自己能够适应这个变革,而不是自己身上所带的身份在不断变化。也只有适应这一变革,媒体人的选择才能更多样化。否则,即便换了行业、换了工作,对于个人发展的变化能有多大也是不确定的。

  “当然,做出选择就坚定地走下去,任何选择都有对和错。不要想过去的东西,过去所有的成就、积累是能够迈出这个转型脚步的基础,当跨越这一基础后,在新岗位似乎一切都将是新的。”唐铮补充道。

  谈及媒体人创业,在他山石智库创始人李大巍看来,媒体人创业有几个方面比较容易受迷惑,其一是媒体人见识多懂得多,较容易模仿;其二是媒体人常误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但没有问过自己的内心什么才是适合自己做的;其三是媒体人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没有进行系统理性的分析。“大部分媒体人创业,容易忘了创业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我们是为了赚钱而创业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也不仅仅是为了自由,更不是为了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李大巍说道。

  人际关系并不是核心竞争力

  媒体的形态正在被不断颠覆,我们随时面临着转型和革新。就如同一个朋友在朋友圈所说,“现在辞职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反而待在传统媒体需要一些勇气”。“对很多媒体人来说,面临着很多选择和挑战。每每变动发生的时候,媒体人也是最先行动的。”曾在传媒领域工作10余年,现任汇源果汁副总裁的李生延认为,媒体人总是能够较早感受到市场的波动,但同时,媒体人转型也绝没有想象中那样乐观。

  媒体人现在所谓掌握的优势在市场中真的是优势吗?有些媒体人自认为,跑商业口、财经口认识很多的投资人,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较容易地找到投资,并用资金“烧出”用户群,其后自然而然利润就来了,或者像有些人说的,社会问题解决了,利润自然而然就来了。但在李大巍看来,一方面,无论谁来投资,这种所谓的较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并且,建立在关系上的投资项目也不会成功。另一方面,任何人说了上述这些话,说明其商业模式没有想清楚。如果投资人因为这个原因为其创业提供资金,说明这个投资人也不是很好的投资人。

  就传统思路而言,媒体人创业的轨迹大多是找到一笔钱,找到小伙伴,拼命竞争,三五年后套现,然后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李大巍认为,这不是人生,这是媒体人对创业错误的印象。“真正的创业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创业要找到好的市场,要尽量找到没有竞争对手的市场,并且不断做下去。”

  他举例说,全球智能手机总利润是94亿美元,苹果拿了90%,华为拿了2.4%,VIVO和OPPO拿了2.4%和2.2%,三星只拿了0.1%,其他2000家公司加在一起利润是2%,相当于其他2000家公司卖出的手机数量是苹果公司的几十倍,利润只是其2.5%左右。如果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红海”,以媒体人的能力、禀赋很容易“潮流”到那2000家之一,在后面跟着跑,如果选择了竞争的市场,媒体人想成为苹果这样的公司难度可想而知,很难获得利润,容易成为这2000家公司中不容易赚钱的公司。

  那么,什么才是创业最好的选项呢?与会者认为,自己喜欢又擅长,且市场足够大,这三者的交集是创业的好选项,如果缺少了一点,都将在创业过程中遇到或多或少的麻烦。就像有很多人爱说英语,但练了10年说出来的英语还是结结巴巴,这就是热爱却并不擅长。而有时候很擅长做的事情又能赚钱,但其可能并不是自己喜欢并热爱的领域,就如同一个人很擅长做电力系统的营销,也能实现盈利,但他的内心更喜欢旅游、烹饪,这样的工作动力与发自内心的喜爱而投入的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深耕本职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离职不是目的,只是想寻求更好的发展,这并没有错。但深耕本职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吗?现在,尤其是新媒体到来之时,很多人易于接受的是基于情感的传播,而不是基于事实的传播。但这只能说明我们传递信息的方式方法需要调整,而并不是我们的内容没有价值。

  在这样的滚滚大潮中,唐铮选择了高校这条路,选择去旁观这个大潮。但是这个旁观并不是静态的,因为她也不希望自身是静态的。在她看来,专业采访、专业生产、专业分发的生产路径是媒体及媒体人的方向。“这是我今年最深的感触。我在做媒体负责人的时候对记者的要求简单而必要——开任何新闻发布会,不许拿通稿进行编辑,一定要带着问题去,带着自己媒体的属性去提出自己的问题,要把问题写在脑子里。”

  一个曾经执着于新闻纸的媒体人,在移动社交时代进入互联网,过去十几年的新闻职业训练和互联网有没有冲突?在自媒体时代,新闻还需要坚持专业性吗?曾先后在《东方早报》《新京报》等媒体从事深度报道、时政报道、新闻评论等业务,现任新浪新闻话题运营主编的杨华云认为,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内容,不管是今日头条的写作计划,还是腾讯的“芒种计划”,这几年都在激励用户提供内容,但是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内容越来越少。自媒体平台可能有分析文章、整合梳理文章的能力,但是自媒体平台上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如果没有特别的一些机会出现的话,是不可能成为严肃新闻主流生产者的。

  而同样有着媒体人经历的任孟山也认为,内容为王远未过时。因为当受众被一些带有忽悠性质的新闻骗多了的时候,他们更需要高品质的信息。“如果我们还需要有机构、有品牌的组织对信息进行背书,新闻专业性就没有过时,因为新闻专业性匹配着一套完整的生产高品质信息的规则和制度。”任孟山说道。

  “报纸教给了我什么?新闻专业性的训练。我在《新京报》工作期间,这份报纸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明白我是一名职业新闻从业者,新闻的专业生产者。”杨华云表示,这些在新媒体应用中同样适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包括媒体所做的微信公众号,采取的策略是自己媒体所做的是严肃内容,而运营微信公众号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是“标题党”、“打擦边球”,这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

  在杨华云看来,目前,报纸、杂志这样的纸媒忽略了产品技术作用,或者也会用,但是产品技术不会成为驱动力,最重要的还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其实,从文字的思维到产品的思维,过去只是简单采访,写出来的内容上版,在互联网上同样的内容会有更多的产品表达方式,有无限的可能性,也会给媒体无限的探索空间。从靠理念说话到靠数据说话,这是关键的问题。没有准确的数据,一个内容到底有多少用户在看,他们又对这一内容如何评价,媒体是拿不出任何依据的,你说好也只是你自己说好,你说不好同样也没有证据,没有办法评价自己的工作。而传统媒体长期处于这一状态之下,其工作环境势必对从业的媒体人产生影响。

  谁不想在自己熟悉的平台继续打拼呢?因此,在媒体人选择出走之时,媒体也应调整自身,完善平台,为媒体人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体现更多的价值。(李雪昆)

编辑:张惠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中国正能量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本站主办:中国现代教育网 阳光网络传媒承办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中国现代教育网 邮政编码:100027
联络QQ:2641755684 值班电话:15663815019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