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讯(记者曾洁)央视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捧红了文物修复师傅,也让修钟表等非遗技艺走进观众视野。如今,四川本土的1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也将有纪录片了。5月5日,记者从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获悉,四川省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首批入选 的10人均年逾七旬,其中成都糖画唯一国家级传承人樊德然已于去年离世,拍摄者将采访他的家人、徒弟,还原糖画技艺。
拍谁?七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截至2015年1月底,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四川省优先将10名年满70周岁以上或不满70周岁但体弱多病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纳入拍摄目标,抢救性记录四川扬琴、蜀锦、糖塑、羌绣、清音等10个项目,包括徐述、叶永洲、樊德然、王治升、汪国芳、王安大、张永贵、格玛次仁、格桑尼玛、肖顺瑜等1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并将在年内启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保护抢救试点工作。
90岁高龄的樊德然是拍摄对象之一,他的辞世带走了一门绝技:用糖画为戏曲人物画像。他能以糖为墨,画出《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中的戏曲人物。华西都市报曾多次报道樊德然,他曾在花会上为周总理表演糖画手艺,也曾赴法国访问表演,让糖画第一次走出国门。可惜纪录片尚未开拍,樊德然已骤然病逝,项目组成员将采访他的家人、徒弟,还原糖画制作工艺,同时加紧拍摄进度,力争保留更多非遗项目的影像资料。
咋拍?不要张艺谋式的纪录片
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抢救性记录工作,四川省非遗中心请来国家非遗中心抢救性记录工作专家组成员田苗、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祥林等专家,为省内外40余位拍摄者上课,介绍抢救性记录工作技术要求、操作规范、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田苗提醒大家“要拍摄纪录片,而非专题片或宣传片,尤其是张艺谋式的大片”,采取影像记录的方式进行关于非遗传承人的影音、口述和相关文献建设,在抢救性的前提下,兼顾研究与传播需要。